不要搞错,“淅川老移民”的名字原是一个特定的称谓
1961年,丹江口大坝开始围堰壅水,国家决定库区内124米高程以下的居民全部迁走。淅川县该批移民涉及三官殿、埠口两区所辖的4个公社,32个大队,195个生产队,26725人。
水逼人走。昨天还是一片葱绿的庄稼田,一夜之间就成为了汪洋,昨天还是库区居民穿行的羊肠小路,隔天就被库水吞没。移民们眼睁睁地看着河水涨起,进了村庄,进到了自己家的院子。由于时间紧迫,这次搬迁除三官殿区5个大队、34个生产队共4310人统一迁往邓县的孟楼、彭桥两地插队安置外,大部分移民在本省、本县、本地范围内投亲靠友,自由选择搬迁地点。移民人均补助搬迁费170元,房屋一部分由自己处理,一部分由国家负责拆除,集体财产按人数比例带往安置地。
由于这次搬迁正处于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迁移到邓县的移民,大部分以小队为单位插入到各个生产大队,暂时挤住在当地为他们腾出的公房和民房中,而大多数搬迁的移民上无片瓦,身无分文,居无定所,只能向亲友乞哀告怜,暂借存身之地。由于面临着建房和生产生活困难,加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因为质量问题停建,这批移民大部分返迁回淅,居于临时庵棚或亲戚家中。据邓县1982统计,该县安置的124米以下移民4310人中,只剩下127户,621人。1966年后,返迁移民部分前往湖北省,其余投亲靠友迁移水位线以上。
1969年,淅川县革命委员会经请示南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同意,对该批移民及147米以下迁到157米以上的移民,定为“老移民”,对建房进行补偿,补偿标准为无房者每人补助280元-310元,有房者每间补助180元-200元。这就是“老移民”名字的来历。(图片摘自网络,与内容无关)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