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之道,应有药效

人病了,只有对症下药,才有可能药到病除。同样的道理,教育子女也应该遵循正确的方法,尤其是在子女的青春期的教育的问题上。在孩子有形的日记上,他们或许早就写下无形的“叛逆”二字了吧。父母的教育,只有充满药性,才有可能收到药效。当然,这里的药应该是育人的良药,而绝非是伤人的火药。否则,难以治命救人不说,连妙手回春也被抛锚成了一句空话。

在中国古代的政坛上,诸葛亮堪称风云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智慧的化身”。临终前,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千古流芳。与其说这是一封表现爱子情深的家书,不如说这是一篇体现修身励志的教材。

“棍棒下面出孝子”的谬论,在中国的传统教育的舞台上,歪歪扭扭地行走了许多年。受这种指挥棒的驱使,在古代教育的长廊里,出现了“罚跪”“禁食”或“禁足”等教育之法。因此在古装剧里,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不孝的男子跪在祠堂里,向着烈祖烈宗的灵位谢罪的情景,抑或是跪在院落里,向父母大人的恩情谢罪的状况。还有禁止进食的,饿上个三天三夜,再让他诉说悔过之心。女子出嫁之前,足不出户,美其名曰:“待嫁闺中”。毫不掩饰地说,这是“画地为牢”的写照。这是给女儿家戴上的一副“自由”的精神枷锁呀!

当今天下,棍棒式的教育,显然已经无法施展它的拳脚了。但诸葛亮的书信式的教育方法,仍然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它是开明的亲子教育,仍然需要完善。这种模式一旦开启,定能够春风化雨。傅雷堪称诸葛亮的铁杆粉丝。要不然,在他的名义下面,怎么会有《傅雷家书》问世呢?

诸葛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而傅雷则说:“老是蒙着自己,不正视现实,不正视自己的病根,而拖泥带水,不情不雨地糊下去,只能给你精神上更大的害处。该拿出勇气来,彻底清算一下。”“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可我们并非是诸葛亮,也绝非傅雷。但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长,把棍棒扔得远远的,你会拿着怎样的话筒给他们谈心呢?精神的笔,是一件不错的文化武器。它的肚子里面的墨水,是你的心血的代言人,能够道出你的教育的药效。

孺子有命,必然有病。这里的病,不是指生理方面的疾病,而是指心理方面的疾病。父母作为孩子的人生导师,于情于理都应该用爱的教育去关心他们的成长,让他们的思想得以开化,让他们的精神得以升华。

棍棒式的教育,是封建家长供奉的“家法”,留有鸿沟,是严厉的代名词。而书信式的教育方式,是开明家长崇尚的“家法”,存于沟通,是慈爱的代名词。

总之,中国古代的教育子女的方法五花八门。我们所能接受的正确观点,仍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性认识。打骂孩子,只是成功教育的一小部分而已。只有爱的教育,才能够成功地感化更多的孩子。

(0)

相关推荐

  •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个理论还能存活多久?

    小编小时候犯错误被教训时经常听到的话就是:"这孩子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如今,小编已成家立业,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也曾谨慎拿捏"棍棒教育"!就目前而言我 ...

  • 孩子不听话,家长可以“棍棒”教育吗?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老话说"不打不成器",所以直到现在依旧有很多家长坚持"棍棒教育".他们坚信,孩子屡教不改时就应该动手教育一顿,这样孩子才能认识到错误,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可打骂 ...

  •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当改之

    葛昌明 1月20日,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提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不得对未成年人有性别.身体状况等歧视,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不得胁迫.引 ...

  •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

    育儿修己两不误 和善与坚定并行 飞鱼妈说:正面侠是深圳福田的讲师朋友,他引经据典,文笔幽默,把古代对打孩子的论述都找了出来,实在精彩,值得一读! 最近我老是失眠,不为别的, 很少往来的邻居打孩子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