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 模 之 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周家村和附近村里提到“劳模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爷爷是周家村评出的山东省(渤海区)第一个劳动模范,故称我们家“劳模家”,是对我们家的尊称。后又因父亲是支前模范又在村内任书记,二叔加入周家连参加了八路军,奔向了抗日前线;姑在村内妇救会工作,也曾跟随支前队伍奔走到广饶、潍坊等前线,故我们家又被称为“小模家”。爷爷周增,解放前穷苦出身,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好人,老实人,勤快人。我小时候经常听村里人说:这个老人天刚蒙蒙亮就背起粪筐在村里转,一会回来放下粪筐又拿起扫帚去扫大街,几乎每天从村东头扫到西湾涯。爷爷还是庄稼地里的好把式,棉花种得最好,同样的地,粮食打得最多。每年交公粮交爱国棉卖余粮他都走在全村最前列,粮食棉花都是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土改中,工作队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和特殊贡献,把坐落在村中央,东西大街中部,最好的院落分给爷爷。但他认为不该要,耿直、倔强的爷爷不搬,坚持与穷乡亲们一起,住在早已破旧不堪的三间破房内。最后,是工作队和原房主共同做工作,他才不情愿地搬到后来的家。在我的记忆中,北屋烟熏火燎的桌子上方挂一个不大的像框,其中镶着两张照片。端坐在中间的是爷爷。他老人家参加山东省(渤海)“劳模”大会,胸前佩戴着大红花;另一张则是二叔与村内周立祥、周心明、周呈玉等六人在纯化求学时的合影。北屋里间黑乎乎的有点神秘感,正山墙上悬挂着一杆像征权力的物品“枪”和子弹袋。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这杆枪才上交给有关部门。南屋是解放前夕新盖,称为'媳妇屋’。家中凡新婚夫妇均在此屋。但屋内房梁上有两件神圣的物品,是任何人不可乱动的,一是“支前模范”大旗。据父亲回忆,是当年陈毅元帅在淮海战役取得全胜后庆功会上亲授。再是一面“抗属光荣”锦旗,是县乡政府颁发。东屋饭屋,除冬天外春夏秋天均在此做饭。一口八印锅占据了大半间屋,还有一大木箱是老房主留下,相当于今天的冰箱、储存柜。记忆中,过年存放的年糕,一直到二月二甚至清明还有,有的都长了很长的绿毛,照样没挡住我这小吃货的馋嘴。西屋是牲口栏、厕所兼磨房。屋虽不大功能全,在这里记不清陪着大人赶了多少'圆圆集’(推磨)。大门过道有一耳屋,是大队免费使用的仓库。存放任何东西,我们无权过问,也不能询问,钥匙始终在大队长和会计手中。
(摄影 曹新庆)
作者简介:周曰正,当年治黄大军中的一代新人,济南洛口西大鲁庄村老知青,济南柴油机厂退休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