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后、七大前实际主持中央工作的领导人是谁?
六大后、七大前实际主持中央工作的领导人是谁?
回顾党史,我党由新生一步一步走向茁壮的过程之中,引领我党发展的领导人亦曾几度更迭。
尤其是在陈独秀建党之后——毛主席带领我党走上正确道路之前,其间存在一个充满曲折的探索过程。
若基于官方上的领导人,我党自建党以来历任领导人分别为:陈独秀、向忠发、王明(向忠发被捕后代理)、博古、张闻天、毛主席……那么回到产生实际领导作用层次,“六大”后“七大”前实际主持中央工作的领导人是谁?
陈独秀
一、“六大”——向忠发
提及实际领导人,无法绕开的的便是身为官方领导人的向忠发,导致“六大”后“七大”实际领导人几度更迭的原因之中,不乏他的一部分。对于向忠发这个名字,多数人是较为陌生的,毕竟在诸多历史痕迹之中很少有他的出现。
向忠发
但毋庸置疑的是,向忠发乃是经由“中共六届中央政治局一次会议”选举产生的官方领导人。
此后向忠发由此直至1931年6月22日被捕,一直担任我党领导人职责。然而实际上向忠发能够出任我党领导人,与他工人阶级的出身不无关联。
彼时受限于国内背景,“六大”成为了我党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国外展开的代表大会,与此同时共产国际方面予以极大程度的指导与干预。
众所周知,苏共的革命路线是以工人阶级为基础发展,因此在指导六大的过程当中,共产国际与苏共方面强调了工人阶级出身的重要性,即“领导干部成分工人化”。正因如此,向忠发以其工人阶级出身成为了,继陈独秀之后的第二位领导人。
然而实质上向忠发并不具备实际领导我党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从其后来被捕之后当即投降出卖同志的行径便可窥见,向忠发甚至在思想上也不具备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素质。
正因如此,向忠发担任领导人的这一时期,我党的实际领导人几度更迭,行走于一片曲折之中。
二、蔡和森
作为我党领导人的向忠发并不具备实际领导能力,那么自然便需要由其他人顶上相应的空缺,弥补其中的不足。因此作为“六大”后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蔡和森,便成为了我党的实际领导人。
然而成为实际领导人之后的蔡和森,尚且未能久居于此,便随着一起事件的不断演变而离开领导岗位。而这起事件便是“顺直省委问题”。“顺直省委问题”乃是党史之中颇具影响的重要事件,它的本质乃是顺直省委内部矛盾严重,以及地方与中央之间产生意见分歧。
为了处理这一问题,中央曾在1927年8月到1928年底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三度改组省委、四度更换省委书记等,由此足可窥见问题的严重性。
“六大”举行之前,于1928年1月蔡和森作为中央巡视员在经由考察之后,召开了省委改组会议,希望通过改组省委来解决上述问题。然而蔡和森进行省委改组之后,并未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顺直省委问题”,间接导致了顺直地区党组织走向混乱与分裂。
蔡和森
在中央文件之中,曾对蔡和森处理“顺直省委问题”的弊端如此评价,“不能用教育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去解决问题,反而带有个人意气及派别成见。”与此同时,对于蔡和森的处理中央也有一定程度的肯定“改组会的召集在当时挽救顺直党组织是很有必要的。”
总而言之,“顺直省委问题”当中蔡和森的处理方式存在很大作用,但也留下了一定的隐患。
正因如此,后来中央对该问题作出总结之时,中央政治局决定开除蔡和森政治局常委、委员资格,仍留宣传部工作。
而在此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争议,首先便是蔡和森主动提出辞职。其次,周总理后来亦曾表示,蔡和森并未被辞去相应职务,而是在后来的人事变动中被选掉的。此外,后来李立三对“立三路线”的检讨中也曾谈及“不正确的开除蔡和森同志”。
总而言之,因为“顺直省委问题”处理不当的缘故,蔡和森不再作为我党的实际领导人,而继任者便是李立三。
李立三
三、李立三
李立三于“六大”中当选为中央委员,而在随后召开的六届一中全会上,成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候补常委。此后随着蔡和森离开了领导岗位,李立三转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接替蔡和森出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由此开始领导中央。
不过在李立三实际领导中央的过程之中,曾有短暂的一段时间,中央大权是交给周总理执掌的。
1929年11月周总理从苏联归国,以他经年累月沉淀而来的一份威望,自然是李立三所无法比拟的,值得一提的是上述“顺直省委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便是周总理亲自处理的。正因如此,当周总理归来之后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由周总理制定新的中央工作计划,统筹大局。
1930年3月份,随着周总理因为工作缘故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作汇报。领导中央的重任再度交给了李立三,然而这一次李立三却带着我党走向了“立三路线”。
“立三路线”的核心乃是,通过一省数省的发动,尤其是通过城市暴动,夺取全国政权。其中有着非常明显的“左”倾错误,过于理想化而严重的偏离了实际状况。
而在“立三路线”错误思想的指导下,李立三等制订了城市武装起义,并集结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甚至要求蒙古出兵配合、苏联准备或将到来的战争。
此后我党在李立三的领导下,行走于“立三路线”仅仅三个多月时间,便付出了近乎毁灭性的沉痛代价。
彼时红军的武装力量相较于各地军阀而言,显然是不够看的。然而在错误的指导下,诸多地方武装急于组织暴动,反而在暴露之后被扼杀于摇篮之中,诸多城市的党组织遭到破坏甚至瓦解。
四、瞿秋白
1930年8月份,身在苏联的周总理与瞿秋白迅速返回国内,但是此时此刻自然无法挽回我党付出的沉重代价。
1930年9月,在瞿秋白的主持之下,我党于上海召开了第六届三中全会,而会议的内容自然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以及对“立三路线”的批评。由此,李立三领导中央的时段就此告终,而瞿秋白则取而代之走上了历史舞台。
然而瞿秋白对中央的领导亦并未能持续太长时间,随着一个人的到来,以及背后一连串的阴谋,瞿秋白被迫离开。
瞿秋白
五、王明
时间回到1925年11月,彼时的王明开始了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求学之路。而在“自我深造”的同时,他遇到了一位影响他一生的“贵人”——米夫。
米夫
作为莫斯科中山大学副校长的米夫,为了与校长间的互相对抗,拉拢学生是他所擅长的。而一心想要出人头地的王明,不遗余力的讨好米夫,由此两人之间一拍即合。
此后随着时间推移,两人之间互相“成就”的地方愈来愈多,米夫一度有心将王明送入我党内部的高层,以便于直接掌控我党。与此同时,王明的“教条主义”亦不乏这一时期之中米夫的“有心传授”。
早在“六大”召开之时,米夫便曾想要将王明安插进我党内部高层,然而在代表们一致的反对下,只能不了了之。
1930年12月,面对国民政府对苏共的大肆逮捕,米夫突然冒着生命危险,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抵达中国。与此同时,在他的要求下中央被迫同意召开六届四中全会。
在米夫不遗余力的支持下,王明通过六届四中全会轻而易举的窃取了中央权力。虽然官方领导人依旧是向忠发,但王明已独揽大权。
而随着此后不久,1931年6月向忠发被捕叛变,王明直接成为了官方上的代理领导人。同年9月份,在党中央机关遭到破坏的状况下,王明选择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跟随米夫前往苏联。与此同时,领导中央的重任便在他的指定下,交给了博古。
王明
六、博古
1931年之时博古不过24岁,原本任职为共青团书记,不过由于党中央机关遭到破坏,人员严重短缺,博古也就临危受命。此后的博古延续着王明时期的“教条主义”,不过在任职期间,博古亦存在不少于我党发展的有利举措。总而言之,功过皆有。
不过正因延续“教条主义”之缘故,博古的错误思想直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溃败。
彼时博古盲目听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指挥,导致红军伤亡惨重,迫不得已开始了战略转移。
由此于我党我国历史长河之中的一大转折点,“遵义会议”拉开了历史帷幕。
博古
七、毛主席
于“遵义会议”之中,博古针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所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进行了大包大揽式的自我批评,与此同时不再担任主要官方领导人以及实际领导人之职责。
与此同时众所周知,“遵义会议”的主要成果之中便包含,确定了毛主席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而毛主席本人亦在遵义会议中,跻身中央政治局委员。
因此,毛主席经由遵义会议之后已经逐步开始掌握中央实际领导权力。至于担任官方中央领导人的则是张闻天,直到1945年6月七届一中全会,方才确立了毛主席在官方上、实际上的领导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