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政治智慧:巧诈不如拙诚
【前言】后台有很多人在回复故剑情深,鉴于很多人没有看到,再写一遍。故剑情深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广为人知了。一直以来,都被视为贫贱不相离,富贵不相弃的爱情故事,故事的男主角刘询也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最浪漫的皇帝。
相比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那种烈焰繁华,可以共富贵而不可同患难,汉宣帝和许平君的这种相濡以沫更加让人向往。
男人的始乱终弃,女人的嫌贫爱富,这种现象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数不清,连普通人都很难得到的真爱,却发生在了皇帝身上,难能可贵。
材料中记载的是有史以来最浪漫的诏书,寻微时故剑,贫女和帝王的长安爱情故事。很多人只看到不离不弃的爱情,却忽视了这道历史上最浪漫的诏书背后,是对权力的追逐以及政治角力。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昭皇帝 元平元年 前74年
初,许广汉女适皇曾孙,一岁,生子奭。数月,曾孙立为帝,许氏为婕妤。是时霍将军有小女与皇太后亲,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拟霍将军女,亦未有言。
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婕妤为皇后。十一月,壬子,立皇后许氏。霍光以后父广汉刑人,不宜君国;岁馀,乃封为昌成君。
【译文】当初,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嫁给了皇曾孙(事见:普通人的上位,往往是各方利益权衡后的结果),一年后,生子刘奭(后来的汉元帝)。又过了几个月,皇曾孙被立为皇帝,许平君(后被毒杀)被立为婕妤。
当时霍光的小女儿和上官太后关系很好(年纪差不多,又是亲戚,上官太后是霍光外孙女),公卿大臣商议立皇后时,大臣们心里都揣度应该会是大将军霍光的女儿,只是没说出来。
汉宣帝刘询却下诏称,要寻找贫贱时随身携带的旧剑。大臣们心领神会皇上以旧剑喻故人,于是都奏立许婕妤为皇后。
十一月,壬子日(农历十九日),许平君被立为皇后。霍光认为皇后的父亲许广汉是刑余之人(太监),不适合被封爵(按照惯例当封侯);过了一年多,才被封为昌成君。
【解析】一、关于霍光
13年前,前87年,汉武帝临死,汉昭帝刘弗陵登基,汉武帝留下的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庞大帝国,皇帝年幼,汉武帝死前诛杀刘弗陵生母,以长公主充太后之位摄政,同时辅政的重担落到了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这四位辅政大臣身上。
岂料金日磾早死,霍光严格执行汉武帝的政策,却损害了盖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的利益,事情发展到最后就是政变,盖长公主、上官桀等人被刘弗陵和霍光一竿清台了。
紧接着汉昭帝日复一日的长大,没多久就成年了。亲政的需求日益强烈,因此而和霍光产生矛盾。矛盾在于霍光不敢放权,他一路执政得罪的人太多了,只要一失去权力,必然是一波接一波的报复,三人成虎,不敢把生死寄托于汉昭帝身上。而刘弗陵却认为霍光长期把持朝政对自己造成巨大威胁。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
紧接着刘弗陵暴毙,霍光迎昌邑王刘贺上位,在位27天跑了个龙套,走了个过场。再之后汉宣帝刘询登场,汉朝的最高权力,兜兜转转,重新转移到了卫太子刘据的手里,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事情发展到这里,已经是材料中这个时间段了。等到汉宣帝上位,霍光已经在说一不二的道路上走得太远,汉武帝、汉昭帝、汉废帝、汉宣帝,霍光比三朝元老还多一朝,而且还是给皇帝拍板的那种元老。
由于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态里没有退出机制,政治倾轧对官员的伤害没有上限,谁也不敢轻易妥协,所以封建王朝的政治斗争往往非常残忍。特别是霍光这种权臣,如果倒台,后果可想而知,多少人会凑上来踩一脚?
所以这个时候霍光是有终身执政的需求的,但终身执政只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并不能保证子孙后代的生命安全,因此霍光还有权力传承的刚需。只有把女儿嫁给汉宣帝,成为皇后,生下太子,以后太子再当皇帝,新一任皇帝有霍家血统,才能保证霍家的后代不被其他人嚯嚯。
司马光说霍氏之祸在于没有及时的把权力归还给皇帝,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像霍光这种情况,在古代,权力是无法和平交接的。
如果汉武帝命令霍光辅政,霍光却马上把权力交给年幼的皇帝,这不就是不敢承担责任不作为的溜肩膀吗?
实际上是,霍光在代替皇帝执政了一段时间之后,权力就交不出去了,这段时间必定得罪了很多人,再把权力交出去,其实就是自寻死路。
二、关于群臣
《尚书》有句话叫做:“一人三失,怨岂在明。”此时用来形容群臣的状态最合适不过。霍光严格执行汉武帝的治国思路,以霸术治国,严格限制群臣的利益,弊端其实就是在积累怨气,这是霸术治国的缺点,迟早要反噬的。
作为一个聪明的皇帝,一般反噬会报应到臣子身上,比如说商鞅。可霍光本来就是臣,一个臣干皇帝干的事,能不招人恨吗?只是由于当下这个臣子的权威过重,大家的怨气隐忍不发而已。
原来是老板管事,现在老板甩手度假去了,把所有事情都交给秘书处理,这个秘书严格执行公司制度,这也不行那也不让,一点情面都不讲,指定招人忌恨,只是由于人家现在大权在握,别人不表现在脸上而已,指不定每天在心里暗骂:装什么X?搞得自己是老板一样,迟早有一天老子会狠狠的把口水吐你脸上。这就叫一人三失,怨岂在明。
现在老板回来了,汉宣帝上位了,要立皇后了,这些大臣当然不乐意拥立霍光的女儿为皇后。要是霍光的女儿成了皇后,这个秘书的权力得到了继承,永远骑在大臣们头上作威作福,其他大臣们岂不是永世不得翻身?
所以,这个时候,这些大臣们虽然心里估摸着以霍光的权势,八成会是霍光的女儿当皇后。但他们是不乐意不甘心的。
所以虽然所有人都这样认为,但就是没有人站出来说话,其实就是再观望,看看这个新上位的老板是什么意思。说不定有希望翻身农奴把歌唱呢?
所以等到汉宣帝发布了寻微时故剑的诏书以后,大臣们各个欣喜若狂,似乎揣摩到了宇宙的终极意义,众口一词的要求拥立许平君为皇后。对于这些大臣们来说,皇后是谁不重要,不是霍家人很重要。
这种怨气的积累,是非常可怕的,一旦新老板有所表态,大臣们就如同一堆干燥的柴火,马上就能默契的联合起来。
三、关于汉宣帝
对于汉宣帝来说,这个时候才刚刚上位,一上位就提出对霍光不利的要求,是具有非常大风险的,所以汉宣帝也没有明说,岂料初步的试探就能够得到如此积极热烈的反应,看来朝廷也不是铁板一块,这直接加强了汉宣帝坐稳位置的信心。
从个人情感上来说,汉宣帝是想立许平君为皇后的,从后来立两人的儿子刘奭为太子,就能看出来。从长远的政治形势上来说,立霍氏为后是不利于汉宣帝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李园嫁妹的故事,杀父取子,春申君黄歇因此而死,如果娶了霍家女,霍光也依葫芦画瓢高仿一手,汉宣帝性命堪忧。
所以,汉昭帝刘弗陵娶上官氏,没有生下子嗣;汉宣帝后来是冒着生命危险娶了霍氏女,也没有生下子嗣。就是在防这一手。
但从短期利益来说,如果汉宣帝不娶霍氏,不和霍家联姻,必然会引起霍光对于个人和家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惊惧之下可能要放手一搏。以霍光的权势,一旦狂躁起来,破坏力是非常大的,谁输谁赢的不好说。
于是在这种情形下,汉昭帝发布了历史上最浪漫的诏书:“我流落民间时有把剑丢了,爱卿们为我找回来吧”。这道诏书既是发给许平君看的,也是发给大臣们看的,更是发给霍光看的。
只是各花入各眼,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许平君看到的是不离不弃,大臣们看到的是翻身的机会来了,而霍光看到的是厚德载物。
连昔日的故剑,贫贱时的妻子都不会忘记,又岂会忘记我霍光对他的大恩?既然如此,如果皇帝执意要立许氏,霍光也就不再坚持了。
这就是以厚德立身,以权略行事的道理。霍光看中的是汉宣的品质,这样的人他放心,他愿意妥协。
如果汉宣帝屈服于霍光的权威,违心的娶霍家女为皇后,不仅无益,反倒暴露了趋炎附势的嘴脸,这样的人是得不到信任的。
为了坐稳位置,今日可以屈服于霍光,明日又该屈服于谁。跟婊子又有什么区别?等到自己真正掌权了,当初是以委曲求全的心态娶得霍家女,等到可以离开霍家这根拐杖真正掌权后,长期的压抑带来的报复心理下,又该如何对待曾经让自己饱受委屈的人?
如果汉宣帝真的抛弃许平君而娶霍家女,那才是真的傻,霍光看透了他,不信任他,杀父取子的故事再次重演也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