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歇的“摆渡人”

文/ 姚恺

(此文写于2019年5月25日)

1990年,正阳小学开班建校,我工作的第一站就是这里,当时二三十位教职工,只有一间办公室,办公桌椅非常紧张,老师们只好轮流使用,可谓创业艰难。走过近30载的艰辛与荣光,正阳人逐梦匠心,砥砺传承,为全县教育发展,为孩子学业进步,与时代同频共振,奏出了属于正阳人的最强音。今天的我们拥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110多亩,91个教学班,学生5700人,教职工280人……蓦然回首,的确有“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的感慨。

一、“纸韵正阳”:从规范办学到彰显特色

(纵观学校的办学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2000年,学校承载使命,艰苦创业,那时所追求的就是能规范办学,完成国家课程规定的基本任务。办学之初,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很低,认为只要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只要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就是一所好学校了;(第二阶段)2001年—2010年,在国家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学校开始有了主体办学意识,我们积极参与苏教版教材的研究,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实现高效课堂,提出并进行了“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以习惯养成为突破口”的改革实践。这时认为有一些兴趣小组,每年举办几次大活动,就是家长满意的学校了;(第三阶段)2011年至今,在不断实践中,我们又逐步认识到,没有明确的办学方向,没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很难办出品牌学校的,所以我们开始关注特色课程对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特长发展的重要性,开发了以“剪纸”为代表的一批校本课程,办学特色逐步彰显,“纸韵正阳”成为学校的一张靓丽名片。

二、“养正课程”:从凸显特色到整体优化

时代的发展让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已经是教育的主旋律。学校的课程应该给每个孩子更多体验尝试的空间,因此,课程建设不能只突出“特色”,而要在丰富与多元的基础上进行整体优化。

2016年,学校着手编写校本教材,构建课程体系,实施“文化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战略。

2017年至今,在对学校历史文化沉淀与现实实践的反思中,通过优化育人环境、整合课程资源、挖掘校本要素,提炼出“正教育·阳光娃”办学理念,建构起“儿童立场·创意无限”多元化、综合化的课程群,制定了“课程实施、课堂改变、课题跟进”的“三课一体”策略,成功举办了徐州市品质课程现场推进会,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良好的、扎实的基础,在2017年年底,接到教育局布置给我们的任务时(正阳小学要申报2018年的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项目”),我们才有底气、有信心承担此项任务。

经过市县教育局的审核论证、专家的指导、反复修改梳理以及汇报答辩,目前已经通过省教育厅的认定,而且是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高分通过。特色项目名称是“正心养性:养正文化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明晰了“养正教育”的哲学,固化了“惟正而行,向阳而生”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培养品端、行正、思无邪的阳光少年”这一育人目标,形成了“养正”课程框架:

“武正课程”、“德正课程”、“行正课程”、“知正课程”和“雅正课程”,这五个板块课程有机融合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成为我校独有的课程规划,以武养正强体魄,以德养正育人格,以雅养正有品位,以知养正明智慧,以行养正重创新,最终指向“培养品端、行矩、思无邪的阳光少年”这一育人目标。

三、四位一体:从整体优化到开放共享

在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学校必须树立基于社会需求、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学校发展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养正课程的未来,我们有以下认识:

1.在义务教育阶段生源激增、社会人群结构更加多元的背景下,只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不断丰富课程形式,强化课程的主题性、参与性、序列性设计,才能发展每个学生。因此,丰富、多元 、可选择、有个性将是我们课程建设的新目标。

2.对育人环境要进行优化。我们通过景观呈现、功能重组、生态优化、文化设计等方式,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设计并进行了初步建设。对学校布局调整、建筑设计、区域划分、绿化配套等方面进行精心的设计与构建;校园内教室、走廊、活动室、功能室都能做到美观洁净,各式宣传橱窗、画廊、黑板报上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点缀学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围;现代化教育设施的日趋完善,给全校师生带来了一个探索世界、捕捉信息、展示才艺的广阔空间,强化实践,丰富体验。

3.课程不是一堆学习材料,而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要素是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因此,系统中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学生都会在这里通过复杂的对话、相互的激发完成自我的生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课程建设是一个永远的摆渡过程,也是走进儿童、走进生命的过程,在这轮深度的课程之旅中,我们正阳人将一如既往地带领孩子们穿过生命的旋涡和险滩,渡人,也渡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