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奇人,亦僧亦官,深藏功与名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都有一些奇人异士。他们或出入朝堂,辅佐君主于大世之中;或隐匿于田野,做一个隐士高人。说到明朝的奇人,首推的肯定是刘伯温。但是在刘伯温的身后,尚有一个奇人,不为世人所熟知,此人便是明成祖朱棣的军师姚广孝。

姚广孝一家世代为医,因为秉承着一颗悬壶济世之心,姚家经常接济病人,所以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是很理想。从小目睹了贫穷的家境,让姚广孝放弃了继承祖业的想法。他下定决心“欲读书为学,有成则仕于王朝,显荣父母。不就则从佛,为方外之乐”。但是贫穷的家境无力资助他读书求取功名。不得已之下,在他14岁那年,他做出了了一个让全家人十分震惊的事情,削发为僧,并取法名道衍。

姚广孝拜入佛门之后,师从智及法师。智及法师对于这个徒弟也颇为看重,曾评价说“性颇慧,不倦开发,命掌记”。在智及法师的教导下,慢慢地习得佛法的精髓。但是这对于志在“仕于王朝”的姚广孝而言是不够的。除了佛法的学习之外,姚广孝也非常注重儒、道两家学说,自学儒家经典,就连道家的阴阳术、兵家的兵法韬略都有所涉及。

有一年,姚广孝到嵩山寺云游,碰巧遇见了一个叫袁珙的相面先生,袁珙一看见他吓了一跳,说他面相不凡,称其“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刘秉忠又叫释子聪,也是一名和尚,曾经辅助过元世祖忽必烈)。姚广孝听到袁珙的评价后不仅毫不愤怒,反而大喜。由此可见,即便当了和尚,对于姚广孝而言,依旧按捺不住内心当中,那颗建功立业之心。

机会往往就是这么不经意之间到来。洪武十五年,“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宗泐时为左善世,举道衍”。正是因为这次举荐,姚广孝遇见了当时的燕王朱棣。两人一见,相谈甚欢。姚广孝请求燕王把他带走,并答应要送给燕王一顶白帽子。“王”字加上个“白”字是“皇”的隐语,这着实让朱棣又惊又喜。于是乎,朱棣便将姚广孝接到了北平并让他担任庆寿寺主持。此时的姚广孝明面上是一个主持,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燕王府的一名门客。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并将皇位传给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即位后,怕地方藩王势力威胁到自己,便着手削藩事宜。眼看着好几个兄弟被无故夺权,身为藩王之首的朱棣,自己也是热锅上的蚂蚁。还好有姚广孝在,早在朱允炆即位之初,姚广孝便让朱棣在王府里面私自铸造兵器,并以鸭鹅叫声掩盖兵器声,史载:“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瓴甋瓶缶,日夜铸军器,蓄鹅鸭乱其声”。

朱棣起兵之时,恰逢暴雨临近,檐瓦堕地。这样的凶兆,动摇了朱棣造反之心。又是姚广孝巧解天象,美其名曰:“这是祥兆!飞龙在天,一定会有风雨跟随。瓦片掉下了,将要改用皇帝那黄色的瓦了”。在姚广孝的鼓励之下,朱棣才下定决心起兵造反。但是此时造反师出无名,势必无法得到老百姓的民心。好在有姚广孝的事先舆论铺垫,当即以“清君侧”为名,号称为“靖难之师”。史载:“兵起,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号其众曰靖难之师”。

靖难之役期间姚广孝,可不仅仅做了这些舆论工作,还干起了运筹帷幄,指挥军队的事宜。朱棣北上联合宁王的时候,正是姚广孝的指挥,才抵御住了进攻北平城的李景隆,为朱棣守住了根据地。燕军南下攻打济南之时,长达三月之久仍打不下来。姚广孝当即提出了不争一城之得失,大军直捣南京。史载“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朱棣采取了这一策略之后,果真很快便攻下了南京,大势已去的朱允炆只得引火自焚,同年朱棣在南京称帝。

朱棣称帝之后,论功行赏首推姚广孝,授其僧录司左善世。第二年又拜姚广孝为善大夫、太子少师。之后,朱棣还了他的俗姓,赐名广孝。此后,姚广孝和明成祖朱棣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甚至到了皇帝都需避讳姚广孝名字的地步,称其“少师”。而姚广孝也并没有恃功而骄,已经还俗的他平日里仍常居僧寺,袭锱衣,白天走出寺庙穿着朝服去陪王伴驾,晚上回来仍然一袭袈裟青灯古佛,因此他被称为“锱衣宰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