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童年”之后,“读者”也消逝了

《读书的挽歌——从纸质书到电子书》,【美】斯文·伯克茨著,吕世生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1月版。

今天想重述一下30年前的一堂课。那是1992年的秋天,一位名叫斯文·伯克茨的教授给美国一所地方大学讲授“美国短篇小说”课程。这位伯克茨教授当时已是著名批评家,常在《纽约时报书评》《大西洋》《哈泼斯》《新共和》等杂志发表文章。我不敢确认这几种著名杂志如今是否还都健在。

伯克茨教授像一个导演,给美国著名作家安排好出场顺序:先是华盛顿·欧文,紧接着是霍桑、爱伦坡、詹姆斯、朱厄特等等。他按自己理解的大学生口味,准备好阅读材料,然后信心满满地开讲了。

第一节课欧文的《睡谷传奇》。这作品,情节滑稽,又是鬼故事,年轻学生岂有不喜欢的?不过,上完第一课,伯克茨教授发现学生们对这部作品毫无兴趣,说是故事冗长、啰嗦又乏味。

不怕!伯克茨教授想,第一堂课嘛,孩子们还没进入状态,好戏在后头难道不是吗?

讲到霍桑,略有好转。讲到爱伦坡,起色仍然不大。待讲完史密斯,伯克茨教授彻底认栽:学生们已经完全打不起精神,这门阅读课没有办法讲下去了。

这些学生的家境都不错,是美国的70后,在“第三次浪潮”中长大,饱受电子文化熏染。伯克茨教授一遍遍询问,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名著面前这届学生却如此麻木?

学生们最终帮教授搞清了状况:他们不讨厌欧文霍桑爱伦坡,也不讨厌詹姆斯,他们只是讨厌阅读,尤其讨厌阅读这些名著。

为什么呢?伯克茨教授问,词汇晦涩?句子太绕?句法复杂?“我不明白,”一位学生说,“整篇文章都使我厌烦——我搞不清楚。”

伯克茨觉得自己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文章之间、读书与书籍之间,存在着一道裂痕或者鸿沟,而这鸿沟正是历史的断裂处。是的,历史断裂了,我们熟悉的世界正在改变,共同的观念不再共同,文化传统在美国这代70后的经历中异化了。问题不是词汇,不是句法,是词汇和句法所指向的信仰、价值观以及整套的文化观念。

伯克茨发现,他的这些学生大部分人甚至都称不上是一个“读者”。他们不怎么读书,总是热衷于音乐与影视产品,无法安静下来深度阅读文学作品。他们不理解他们认为过时的语汇与修辞,受不了人物的内心独白与故事发展中的横生枝节,看不上那种居高临下的讥讽笔调。

伯克茨终于承认,电子文化里泡大的这些学生,成长中早自然形成了一套观念,同时又缺乏另外一些观念。原来社会中行之有效的种种观念在他们那里已不复有效。大家都渴望建立联系,但是先前的联系已断,新的联系和谁建立、如何建立我们茫无所知………

伯克茨是在他的《读书的挽歌》一书中讲述自己课堂上的亲身经历的。我今天偶然重翻这本书的中译本,真不敢相信他1992年就已经面对不是“读者”的学生了。他的这本书写于1994年,2001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了中译本。

又20年过去,我们这里也到了为读书唱“挽歌”的时候了吗?

尼尔·波兹曼1982年出版了《童年的消逝》。如今消逝了童年的新一代,渐渐也消逝了自己的“读者”身份,摇身变成粉丝、用户、Up主、主播。不知这二十年间伯克茨教授有追踪研究学生读书状况的新著没有。我读了他这本旧著《读书的挽歌》,下定决心以后绝不自取其辱去给年轻人上什么阅读课。他们的世界我们不懂,还是各美其美、各自珍重吧。

(0)

相关推荐

  • 学习感悟:你是人间最美四月天 ——参加第十八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有感

    作者:贾莹丽 作者单位:老鸦陈中心小学 四月的天,春风轻灵,阳光明媚,草长莺飞.在这个美丽的季节,我们相聚广东深圳,和数学教育领域专家.教材编者及教材使用者一起品读课堂,探讨问题,深化空间观念,提升智 ...

  • 胡洪侠|应该给他颁发“深圳著名读者”勋章

    周国平和他的"老读者"雷雨. 昨天周国平在坪山图书馆分享新书,吸引了一位他的老读者.他现场手持一本初版<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打着大开大合的手势对我说,这是八十年代 ...

  • 胡洪侠|“有灵魂的读者”在哪里?

    第22届深圳读书月今天开幕.今年读书月的视觉形象让人耳目一新:有数字化时代的书卷气,有互联网世界的现代感,时尚,简练,雅静. 尤其让人耳目一新者,是今年开幕式主旨演讲环节,组织者大胆启用了一位年轻学者 ...

  • 胡洪侠|如果没有书店,城市将会怎样

    昨夜二更到苏州.托朋友王道订的酒店,说是在相城区,原属苏州郊县.果然下高速不远就到了,前后远离城市灯火,只有酒店大堂灯火未熄.今早下楼早餐,才发现酒店原来在湖边,风景竟然甚佳. 今天王道做导游,踏访苏 ...

  • 胡洪侠| 范用存牍中的姜威往事

    <范用存牍>,汪家明编,北京三联书店2020年9月第一版. 此书一套四册,收范用先生存友人来信1800多封.全书按通信人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书后附通信人简介."H-L" ...

  • 胡洪侠|董桥《文林回想录》

    疫情不仅减损人情交往,也耽误书缘缔结.一国之内,因为有诸多电商平台助力,喜欢的书还可以照买不误:一涉境外,麻烦比天大,检疫防疫之严,海关有如"鬼门关.我当然支持对新冠病毒"严防死守 ...

  • 胡洪侠| 台静农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实难”

    <乡愁的理念>,董桥著,北京三联1991年5月版. <乡愁的理念>1991年5月出版,整整一年以后,1992年5月11日,我才买到一册.书中48篇散文小品我不知读了多少遍,有段 ...

  • 胡洪侠|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港台版“书之书”|之七 “活在书堆下”

    这些天扶助一万多册书陆续走进纸箱.同事问是否需要帮忙,我坚拒.收拾藏书是自己的事,岂能假手于人? 一本一本自书架上取下,翻翻,或不翻,扫一下封面,迅速考虑眼下的分类.分箱,和日后的分楼层.分房间,然后 ...

  • 胡洪侠书话|以一本大书,致谢深圳的大美

    <南寻深圳>序 2014年10月16日 2012年夏,<晶报>创设"独唱团"系列专版,邀请资深编辑记者以专栏作家姿态披挂上阵,在自己擅长领域每周发言,靠鲜明 ...

  • 胡洪侠:牯岭街中年淘书事件

    本文图片均采自网络 [此文写于2013年12月]  台湾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拍成上映二十多年了,我久闻其大名而从来没看过.这次因想着要写牯岭街,在网络里搜资料,只见满屏幕说的都是杨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