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进老师讲伤寒论(33)

第三十三讲   讲于2015年2月1日

中医不能定病名,同样是水肿,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心脏病或胸膜炎中医都说是胸痹,病名比较模糊,造成了人们的误解。中医不定病名也不影响疗效,如果诊断上跟西医接轨了,也可能要更容易使病人理解。第八十七条,“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亡血家就是经常有出血的病人,鼻子出血、吐血或者大便经常下血,这样的人阳气都不足。感冒后也不要用麻黄汤强力发汗,要用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黄芪建中汤一类的药。如果强发汗、大出血就会身上哆嗦,浑身怕冷,阳气不足了就要加附子了。要用四逆汤去回阳救逆,如果头晕、筋惕肉颤了用真武汤,大汗淋漓用桂枝加附子汤。

第八十八条,“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四十四”。经常好自汗的人就不能用麻黄汤,再重发汗就伤到心阳了,心里慌慌的就够不着了,心神不定了。尿尿时小肚子会疼,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的津液也会伤到。就会影响到小便,禹余粮丸没出方,可能那个方子丢失了。《桂林本伤寒论》有个禹余粮丸,有人说是仲景家传,有人说是后人加上去的。只要是在临床上用的好就行,它有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两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还是以补心阳为主,是在茯苓四逆汤基础上加了五味子。

第八十九条,“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病人有三阴证的内寒,脾阳和肾阳不足了,在太阳的时候才能发汗。其它五经都是不能发汗的,发汗就是误治了,汗夺了胃中阳气就更冷了,包括肠胃都有了。蛔虫在胃里都嫌冷了,它就往上钻,如果吐出活蛔虫,这个危重病人还有救。吐出的冷死的蛔虫人就没救了,里寒太重就下利清谷了,吃什么拉什么了。先后天的阳气都没了,三阳经用生姜、大枣、炙甘草、粳米保胃气,三阴经里边是保脾肾的阳气。

第九十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表证应该先发汗,有可能是表里同病,没有发汗先去泻大便,这就是治反了。下了之后就会伤到里阳,这种情况先发汗就不算错。本来是个阳明里证,热证非常厉害,开始感冒后老好不了。逐渐转成了大便干、口渴的阳明证,拉出的屎能把肛门撑破,又受风寒有一点表证。心里烦躁是以阳明证为主,我就用白虎承气汤类的清完后,也不咳嗽喘了,大便也痛快了。身上就有点发冷了,再用点解表药就好了。如果没有衡量轻重缓急,本该用下法反而发汗就错了,先下就不错,他告诉你表里同病后治疗的顺序,先解表还是先攻里。

第九十一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得到伤寒应该先解表,医生用了下法,有可能是太阴虚寒性的便秘。肠胃寒后就不蠕动,五天不大便他也不难受,很多女同志都是这样。不吃泻药大便就不往下走,吃香蕉、喝蜂蜜也不管用,喝多了肚胀也不往下走。舌苔是白色的,不是黄色的,放屁不是太臭,或者不怎么放屁。这种人得用温阳通便,孙思邈的千金温脾汤,里边有干姜、附子、大黄。张仲景《金匮要略》还有个大黄附子细辛汤。泻了以后就吃什么拉什么了,外边疼痛那就还有表证,证明里阳虚外边表邪没有解。再不救就死了,气血生化的源头没了。用了救里的方法了,如果自身阳气恢复出汗了,身体不疼了那就好了。如果大便正常了,但身体还疼,这时如果不把表邪赶出去的话,就又怕入里了。里虚用四逆汤,身体太差不能用麻黄汤了,因为桂枝汤比较温和。

第九十二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头疼发热是太阳表证,脉应该浮反而沉了,就是里阳不足的少阴伤寒。应该用麻附辛或麻附甘,正气抵抗不到表上,风寒直接入里了。所以脉象是沉的,但是用药后还没好,身体还疼就不要管表了,证明他的里阳非常虚了。这时往往就合病太阴了,这时用麻附辛和麻附甘温经散寒就不对了,应该回阳救逆了。

第九十三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太阳病应该先发汗,他先下伤到里阳没治好,他又去发汗伤到表阳。冒就是昏冒、头晕目眩,失去津液太多人就虚脱、昏迷了,你就让他缓一缓。再折腾就出人命了,恢复几天能出汗证明津液阳气回来了,风寒就解了。晕针的病人也是昏冒、休克,脸色惨白,让他躺下喝点红糖水,一身冷汗一出就好了。表气和证明身体里边阴阳自和了,胃气恢复自己出汗了。这时大便还是没有下来,那个下法伤津液太厉害了,就不要用那么强烈的下法了。可以用调胃承气汤,这时就是蔡长福老师说的滋阴不如清肠了,扶阳不如清肠。一个六脉皆沉的小孩,在北京用补阳的药吃了半年也没效,但他有口气,舌苔较腻,脸上大肠经周围有痘痘。证明他的大肠经有热,眼睛下边眼睑是红的,所以有时得舍脉从证。而且肚子不舒服,老觉得胀气憋气,我给他用厚朴七物汤加芒硝,泻完了肚子就舒服了。看病一定要细致,用药后没有成效,需要考虑另一个思路。

(0)

相关推荐

  • 【连载】《伤寒论》解读44

    导语 今天继续来逐条解读<伤寒论>,小编也不知道能连载多长时间,希望能善始善终吧,历史文章列表如下: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本条垂法示戒,让人 ...

  • 远怀说伤寒(21)——条文廿七

    原创 远怀中医 星光片羽 昨天中医随笔 第97篇 条文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脾一汤. 按:此条文历代各家争论的焦点在于"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

  • 王四进老师讲伤寒论-33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三十三讲   讲于2015年2月1日 中医不能定病名,同样是水肿,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心脏病或胸膜炎中医都说是胸痹,病名比较模糊,造成了人们的误解. ...

  • 王四进老师讲伤寒论(73)

      第七十三讲      2015年8月30日下    栀子偏于入血分,入小肠,清心包热:石膏偏于入气分,清肺胃热.如果肺胃和心包都热的话白虎汤和栀子豉汤合方.    伤寒论第222条"若渴 ...

  • 王四进老师讲伤寒论(71)

    第七十一讲      2015年8月23日下     咱们刚才讲了阳明病热入血室,阳明大肠热引起血热入到血里面,少阳病也有热入血室正好受到风寒了感冒了月经也来了,感冒比较厉害有时候热随月经排掉了不治自 ...

  • 王四进老师讲伤寒论(68)

    第六十八讲       2015年8月16日   上堂课咱们讲到208条,207条条文是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为什么会心烦呢,因为胃有一条络脉通着心脏呢,所以肠胃有燥热尤 ...

  • 王四进老师讲伤寒论(67)

    第六十七讲   2015年8月9日下   伤寒论第202条"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这是个阳明病口燥咽干的但是不想喝水,此必衄,这种情况下就容易鼻子出血,病机病理 ...

  • 王四进老师讲伤寒论(65)

    第六十五讲      2015年8月2日下    刚才我们主要强调了一下寒湿发黄与湿热发黄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在治疗的时候看 是热是寒,我在临床上治疗过一个本身是个寒湿发黄,寒湿的比较厉害但是治来治去热 ...

  • 王四进老师讲伤寒论(63)

    第六十三讲       2015年7月26号下     伤寒论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 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 ,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系太阴就是 ...

  • 王四进老师讲伤寒论(58)

    第五十八讲   讲于2015年6月27日 第一百七十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就是说有表证的时候不要用白虎汤,发热 ...

  • 王四进老师讲伤寒论(56)

    第五十六讲  讲于2015年6月14日 第一百六十五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二十七".这是下利的葛根汤证的表证,吐的话加半夏,用完后汗出不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