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针刀疗法治疗疾病的理论依据
皮针刀疗法治疗疾病的理论依据
(一)皮肤的解剖结构
皮肤指身体表面包在肌肉外面的组织,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主要承担着保护身体、排汗、感觉冷热和压力的功能。皮肤总重量占体重的5%~15%,总面积为1.5~2平方米,厚度因人或因部位而异,为0.5~4毫米,不包括皮下组织在内。皮肤覆盖全身,它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袭。皮肤具有两个方面的屏障作用:一方面防止体内水分,电解质和其他物质的丢失;另一方面阻止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保持着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上,在生理上起着重要的保护功能,同时皮肤也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皮肤有几种颜色(白、黄、红、棕、黑色等),主要因人种、年龄及部位不同而异。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并含有附属器官(汗腺、皮脂腺、指甲、趾甲)以及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
(二)皮下组织(hypodermis)即解剖学中所称的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一般不认为它是皮肤的组成部分,皮下组织将皮肤与深部的组织连接一起,并使皮肤有一定的可动性。皮下组织的厚度因个体、年龄、性别和部位而有较大的差别。腹部皮下组织中脂肪组织丰富,厚可达3cm以上。眼睑、阴茎和阴囊等部位皮下组织最薄,不含脂肪组织。分布到皮肤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由皮下组织中通过,毛囊和汗腺也常延伸到此层组织中。
二、皮针刀的中医理论依据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沟通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的不可缺少一个组成部分。经络“内通脏腑,外络枝节”沟通人体表、里、内、外,在人体是无处不在的。皮针刀运用的是经络中的皮部理论,即《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经络运行在人体皮肤表面的经络部分,因此叫作《十二皮部》。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有诸内必有诸外”,意思是说,人体内部的病变以及人体内部的正常的生理状态,都会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在人体的皮肤表面。根据这个理论,皮针刀认为,在人体皮肤表面进行治疗,通过皮部经络传导至人体内部病变的部位,起到治疗作用,而且疗效又好又快。
三、皮针刀关于十二皮部的临床运用
中医针灸学认为,临床时“宁失其穴,不失其经”,意思是针刺治疗时,如果穴位针刺的不准确就会影响疗效,达不到预期治疗目的。但是,虽然针刺时穴位不准确,只要针刺时针刺到该穴位所在的经络上,同样会产生良好的疗效,同样可以达到治疗目的。皮针刀认为可以更近一步的提高一个层次,即“宁失其经,不失其皮部”,疗效一定会更好更快。人体外部皮肤的经络,即“十二皮部”,同样可以起到“决生死、处百病”的作用。于是,皮针刀提出在皮肤表面进行治疗,就可以治疗疾病,主要通过体表经络的疏通,即可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阴阳平衡,使病患之体得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