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同鸭讲?解决问题先按照“流程颗粒度+问题类型”定义问题
前一段时间,为某企业提供流程工作辅导,他们有一个困惑:“我们不缺乏流程现状信息,包括如问题描述、征集的意见和调查结果、分析报告等,但我们不知道如何使用并推动后续工作。”
有些看似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恰恰是最难克服的问题,而且会是很多企业共性的问题。很多人对企业运营问题的思考、理解和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在开会时表现尤为充分。比如,大家讨论一个经营问题时,你一定看到过这类现象:
有人说,这是组织设计的问题,应该立马调整组织架构;
有人说,这很简单,就是考核不到位,先罚钱看看能不能执行好;
有人说,这是IT系统支持不足的问题,应优化系统;
有人说,这是培训不到位的问题,要考法课程考试;
有人说,这是流程的问题,应让相关部门优化;
有人说,啥问题都没有,核心还是人品问题,应该加强教育或辞退人;
......
结果,很多问题无疾而终,权当让大家吹吹水发泄一番,或者最后只解决了一些皮毛。这就是为什么企业很多运营问题迟迟很难高效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最后很多人都赖得再说了,反正谈了很多次都没能解决。
我认为,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有共识的定义和规范才行,否则很容易陷入前面讲到的场景中绕不出来。举些常见的问题描述例子:
公司部门间的效率很低。
产品分类标准不规范。
客户满意度不高。
像这样描述问题,价值就不大,这就是典型的“正确的废话”,对解决问题没啥好处。
要解决问题,我们一定要明确几点:
1. 问题应该尽可能直接指向经营结果,不能浅层次仅做现象表达;
2. 问题应该落脚到某个具体业务流程中,甚至同一个问题分割到多个流程上;
3. 问题应该按照问题类型表达;
4. 问题应该区分优先级。
这几天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广州3月23-24日流程公开课的事情,主要是进一步完善课件,把新的实践不断补充到课程中,我坚信“专业来自实践,实践不止,创新则永无止境”。
这次公开课会增加不少新内容,上文就是其中一个小点。
2018,新一年,学习充电,正当其时!
※ 2018年3月23-24日,广州,流程公开课倒计时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