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走偏走歪的年轻人,都废了吗?
前两天去探访两位前辈,夫妻俩都是退休教师。
老人家没有跟儿女们一起住。退休后的生活是比较清闲的,读读报,浇浇花,或三五好友喝喝茶,或亲自买菜做饭,看起来还是挺惬意的。
期间,提起他们孙子,两老人颇有微词,说今年因为疫情,孙子没有继续出国留学,呆在国内大半年时间里,见面次数屈指可数,不是整天呆在房间里玩手机玩电脑,就是往外跑不见踪影。
奶奶说,XX(孙子)小时候很乖很粘我的,曾说,等我上大学了,到时我就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天天跟奶奶在一起。现在长大了,有自己的世界,就不太愿意陪我们了……
言辞之间,难掩失落之意。其实这也是普遍现象,很多家长都想不通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越长大就跟自己越疏远,感觉越来越看不懂年轻人的世界了。
想不通看不懂就对了,因为老一辈人,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里没走出来,说白了就是只接受了共性教育,压制了个性发展。
所谓共性教育,就是群体法则。以前的生活,缺衣少食,大家的生活准则是以生存为出发点,群体法则就是生存法则,意思是你要守规矩才有饭吃。所以那个年代的人都是只有共性,没有个性的,谁有个性谁就没饭吃,甚至还会面临群体的联合绞杀。
所以我们从小接受的都是共性教育,在家里是父母长辈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人生要按规划好的年龄段去学习、工作、结婚、生子、反哺、退休,再把这些共性教育传递给下一代。在学校里,老师要求我们统一着装,不能留长发,要有道德……
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不愁吃不愁穿。人是闲不住的,当一个人既不用思考吃,又不用思考穿,温饱过后,人的所有精力都会用来对抗无聊。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过早地思考一个终极哲学问题:我存在于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
于是他们开始去发掘兴趣,寻找乐子,来消耗多余的精力。这个过程,他们不再是按标准走,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怎么开心怎么来,这就是释放天性、张扬个性的过程。
所以就会出现很多孩子沉迷于玩游戏,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很爱妆扮,有的孩子很有表演欲,盼着成为瞩目的网红或明星等等。很多类似的个性在传统观念里都是被看作是走歪了,学坏了,父母会急忙“纠正”、“扼杀”。孩子们面对这种绞杀,往往会产生对抗情绪,意思是你们不让我快乐,我也不让你们满意;你们不理解我的爱好,我也不愿意跟你们交流。
且不讨论共性教育和个性发展孰对孰错的问题,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真相,就是现在的孩子们更聪明,学习能力比我们强,知识面比我们广,创新能力比我们强。
说现在的年轻人学习能力强,一点也不假。我一同事有天跟我说,他的女儿才五六岁,拍短视频玩抖音玩得贼溜,然后拿手机给我看她的抖音号。我翻了翻看,说她玩得溜,并不是说内容很有深度、有很高价值,而是说她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一是内容上她模仿的动作语言、神情非常认真和到位,比很多成年人要自然。我们平时刷抖音,看很多成年人模仿经典的电影桥段就非常的生硬和尴尬,让人出戏,一看就是内心放不开。小孩子不同啊,他们不用顾虑太多,没有心理压力,反而更自然。
二是指视频的编辑制作玩得溜,她没有经大人的手把手教或讲解,完全是根据网络教程,自学而成。什么转场、鼓点、定格之类的功能,我现在都还没摸透,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已应用得如行云流水,不由得感慨后浪推前浪啊。
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大的驱动力。放手让孩子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你会发现没有他们学不会的。反而是那些家长逼着孩子去学的,没学好。但这不代表孩子的智力和学习能力有问题,只是他们还没在上面找到兴趣。
说现在的年轻人知识面广,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这种感觉,就是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敢跟长辈们辩论、争执甚至顶嘴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现在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和便捷,各大网络平台里,上至航空发动机原理、原子弹制造理论,下至怎么缝补衣服,没有不存在的。
特别是一些涉及到专业性和权威性的东西,孩子们利用网络等渠道是可以直通最顶尖的人物的,例如他们可以听到钟南山和李文宏讲解新冠病毒的传播和防御,可以看姚明讲篮球,可以听张韶涵、邓紫棋讲唱歌的技巧……
就是在这些专家大牛面前,家长那点蹩足知识和片面的经验,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权威性可言了。他们感兴趣的方面,知道的比你还多,还权威,你又怎么敢指望孩子们对你崇拜和服从呢?
现在的孩子或者说年轻人,创新能力更强,这也是得益于他们知识面广,这个是基础。知识越多,自信心就越强,身边人对他的碾压感和约束感就越弱,因此他们敢于违抗他们认为不合理的教条,敢于打破规则。
这几年,官方媒体在介绍国家航天航空科研团队、大型基建项目、人民军队等机构组织时,都特别强调80、90后年轻人的占比有多高,可见优秀的年轻一代正逐步肩负起社会的重要建设力量。
所以,那些看似“走偏”、“走歪”了的孩子们,那些“不务正业”的年轻人,和那些“不守规矩”的年轻人,也许你看不懂、看不惯他们,但不要急于否定和打击他们,因为这就是时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话,那就是我们这些老一代人的问题。
………………..
特别说明:
1、 文章非完全纪实文学,我不一定是我,你不一定是你,切勿对号入座!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