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奖励是奖励一个优秀的人,激励是让不优秀的人变得更优秀
有的企业会提取一些激励、提取一些奖金,提取完之用了一个什么方法呢?叫ABCDE或简单地说叫ABC正态强制分布法。正态强制分布法,把员工根据强制分布的规律分布呈这个ABCDE五种类型的人,毫无疑问,A是有奖励有大奖的,B 是有一定的奖励,C 是持平,D 是要扣薪或是要转岗淘汰,当然也有的企业做简单一点, A占20%,C占10%,70%是B,70%的B就拿正常的奖励,A拿多点奖励,C少拿奖励或者不给奖励,基本上是这样子的强制分布。强制分布法的理论来自于杰克韦尔奇的活力曲线,一般叫正态分布,就是一个企业的员工,大部分可以分为这三种类型的人,这三种类型的人有一个特点,研究发现给一个企业带来重大贡献的人都是那20%,我们也把它叫二八原理,包括你做业务,你有十个业务员,你发现业务都是那两三个业务员可能贡献的至少超过了60%--80%的业绩,所以这两三个业务员就是老板的宝贝,绝对不能离开,一离开带走客户。这个损失影响企业的效益,甚至让企业有致命的危险,可是剩下的80%或70%你怎么看呢?我经常说奖励跟激励不一样,奖励是奖励一个优秀的人,激励是让不优秀的人变得更优秀,有人说老师这句话应该有问题,奖励不也是希望不优秀的人变得优秀,所以给优秀的人提供奖励吗?
我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做积分,这么来看一个概念,假如我们讲一个积分的排名,有十个员工来排名。你发现排在前几名的大部分都是什么人?总是那么优秀的两三个人对吧?优秀的人永远都是优秀的,但是激励是要激励在70%-80%的人,让他们变得优秀。我们要区分一下激励和奖励的区别,再来看一下如果我们做的绩效考核或者是激励,只奖励到少数的人,那么就会让优秀的人他不断地获得奖励,这个叫这个马太效应,越有钱的人,他得到的奖励得到的机会比别人更多,所以他会变得更有钱。马太效应,确实是客观的存在,但是我们做机制的时候,要避免马太效应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我们要知道马太效应它的优点和缺点,它是客观的刻画出现在社会状态和一些规律,但在激励的时候,我们想能不能够让更多人同样获得激励,因为他们也有一天会变得优秀。
同样,如果很多企业在操作上用ABC 正态分布法还会带来什么问题呢?很多老板,很多领导不愿意做这个坏人,他想做老好人,所以在做的时候,他要去匀一下,调一下。比如谁在A谁是b 谁是c 他打完分之后,他要把根据他的逻辑思维把人放到他理想的位置。然后有的时候实在不好摆,就轮流一下,我上次到一家企业就是这样,轮流做A大家都表现差不多,有的时候轮流做下C,但是不能连续两个月c。因为连续两个月C就被淘汰了,所以它会采用一些这种应变的方法来应对,但实际上没有意义和价值。一家企业推绩效考核是这样子的,他有个经理,月薪是一万,但是为了推考核,老板就开始动脑筋,一方面从他的一万块钱里面抽一部分来做绩效工资,抽一千。老板又觉得自己要有点格局,刚好到了年底要推考核,我从你的工资中拿一千出来做考核然后我另外给你再加一千。他的薪酬就变成了什么呢?九千的固定工资加上两千的绩效弹性工资,这个是很多企业都在做的方法,这个设计模式是有问题的。
第一他的绩效工资所占的权重是很低的,我们看不到20%,他整个薪酬是11000,2000的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占比幅度比较低,再把这个工资和考核一挂钩,但它还得打折。所以我发现它的整个弹性不会超过5%,用一万来算,它基本上平均不会超过五百来块钱,所以这个力度是很低的,弹性不足。第二你这样做了之后,对员工来说,他认为自己的工资是多少钱呢?九千加两千,我的工资是一万一,员工肯定这么理解,但是老板不这么认为,老板认为你的工资是一万加一千,另外一千是我额外给你加的,所以老板在定考核指标的时候,就会定得比较高,我给你加一千,你拿不到很正常,你要达到我的目标才能拿到这一千,合情合理。最后员工他就拿不到这一万一,但是他认为我就是一万一的工资,实际上经常拿不到一万一,一般都拿个一万或一万出头,他认为老板做了考核之后,不仅没给我激励,还每个月扣我几百。大家想想看,这样的做法高管他会认可我们的绩效考核吗?他是不认可的,而且员工一直会认为老板你并不是真正给我加薪,你要给我加薪,就不可能定这么高的目标,这么高的要求,来随意地扣我的钱,所以好多企业一说到考核就很反感,这也是目前很多企业推考核最大的难题,员工已经对考核产生了一个错误性的思维,就是一说考核就是高压力高目标,然后扣我的工资,老板又要给我玩阴的。
所以考核在很多企业,在很多人的心里就背上了一个什么骂名,一定是老板对我们有要求了,有更高要求了。有一家企业的员工他们就很醒目,他们就知道这样子,他们就跟老板谈薪,每年年底他跟老板谈,因为他知道老板要定一个更高的目标,所以每个员工谈薪都是不低于20%的加薪。比如说去拿一万,他跟老板谈,你给我多加一点,必须有一万二,没有一万二,我明天就打算不干了,耍脾气,他是知道老板要这样扣钱,每个月扣五百到一千的,虽然我加到手也有一千到一千多,但这个有什么意义呢?他们做绩效考核的目的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去激励人才,而是为了限制他或要求他,我觉得是违背了绩效管理本身的意义。再来讲讲KPI为什么不能适应这个时代和我们现在现实的要求,做一个总结,第一我认为KPI它不符合人性,最多来讲它只印证了老板的人性。客观来说,他只针对老板的人性,因为老板经营企业当然希望一年比一年做的好,一年比一年有进步,因为每年租金要涨,员工的工资要涨,成本要涨,当然每年要做的好才能消化这个成本,我很能理解老板的初心,还有老板的苦衷,这个是很能理解的,可是话要讲回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靠老板一个人的力量。
大家明白我讲的没有,不能靠老板一个人的初心和一个人的想法,要把你的苦衷也好,你的现实问题也好,要把它形成一个团队共同面对的问题和共同的目标,这才是最重要的。第二就是KPI他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它激励性很差,激励性不够,甚至反而引起员工的抵触、反感和不满,所以遏制了他的这个推行和他的持续运行。KPI用来做考核,综合考核,还有战略目标的绩效还是有它的价值,但是用来做短效和利益驱动,它的力量是很低的,如果要作为短效和利益驱动必须要用KSF。KSF是取代KPI最好的方法,因为它一方面占了老板的需求,老板想明年有更高的目标实现更好的收益,然后企业做得更强更大,那么员工也有目标,员工想来年拿更高的收入,我要买房买车实现更好的生活,我还想得到更多认同更多财富自由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有更多加薪的机会,这是员工的需求。这两种需求要把它融合成一个需求,这是KSF基本设计原理。
就是大家一起来做企业,要有共同的目标。什么叫共同目标?我们都想把企业的明年目标做得越高越好,都想把企业的经营收益提高,这是KSF的一个导向,所以KSF它不是以目标为导向,而是以平衡点,把老板要的目标转变为每一个员工的目标。那为什么能够把老板的目标转变为员工的目标呢?大家想想看,这是人性背后的思考和设计,老板实现高目标会带来高的收益,员工如果实现更高的目标,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回报,更多的加薪机会,所以要让他们成为利益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