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谁识战垓下

千古谁识战垓下

 题记:本文是《〈淮阴侯列传〉考察报告》的一个成果。菜九考察韩信参加楚汉最终决战始末发现,韩信并非像历史记载的那样是在拿到汉王的某种承诺之后才参战的,从而对整个决战过程就有了新的理解。这个解析过程经过整理又完全可以独立成篇,看看能否对现有历史认知有所校正。

  千古谁识战垓下细目
  1.从未得到认真解读的楚汉和约
  2.和约的操作难度,就是刘邦阴谋的空间
  3.刘邦从来没有打算遵守和约
  4.汉军固陵大败或纯属子虚乌有
  5.根本不能成立的张良计
  6.楚汉最后的决战是在陈下而非垓下
  7.还原楚汉最后一战
  附:楚汉决战史料汇集

  但凡菜九说到千古谁识某某某,所论都会与现有的通行认知有不小的出入,并以为自己取得了远胜往昔的突破。如今要对垓下之战千古谁识了,多半也是这样的套路。垓下之战,名垂千古,如今菜九要千古谁识,不认可现行记忆模式,看来菜九又要闯纰漏了。难道被高度关注两千多年的垓下之战真能另有他解?那么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是不是也要推翻?真不知这个千古谁识还能识出什么新花样来?整个想找抽的节奏啊。不过呢,找抽还是不找抽,关键是要看菜九的功课如何。往常菜九的结论要经过啰啰嗦嗦的推导才能得出,为节约读者时间,先把结论说了。虽然千百年来人们公认在垓下这个地方发生了成为楚汉相争这场大戏落幕的楚汉大决战,但菜九以为,那场决战不是发生在垓下,项羽生前垓下无战,项羽死后垓下发生了汉军对残余楚军的屠杀。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容我慢慢道来。

  1.从未得到认真解读的楚汉和约
  欲知垓下之战,首先要弄清楚楚汉和约。楚汉和约看似简单明了,实则语焉不详,里面隐含的秘密,菜九孤陋寡闻,一直没有看到有人给出合适的解析,所以不避烦难,腆着脸来解读一番。
  刘项二本纪记载,楚汉和约的内容是划鸿沟为界,双方罢战;还记载了缔约之后两军皆呼万岁,表明两军皆有罢兵的意愿。根据日后两军的动向,菜九以为,至少后面这个两军皆呼万岁可能记载有误。
  《项羽本纪》称: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汉王乃封侯公为平国君。匿弗肯复见。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饥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听之。
  《高祖本纪》称: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仔细推敲二本纪,项本纪详细,刘本纪粗略,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其中的猫腻。二本纪从字面上看,是项羽提出的和约,但 “项王许之”的字眼又提示此约应该是汉方面提出的,而为楚方接受。为什么会记录成这个样子,到底真相如何?历史没有提供线索,只能靠推测求索。估计当时的情况可能是,有约和意愿的楚汉双方先达成约和的共识,然后走约和的程序,由汉提供了和约的内容后,为项羽所接受。
  为什么楚汉双方会在这个时间点上都有约和意愿呢?在缔约的当时,汉对楚已经取得压倒性优势,并对楚军形成了战略包抄之势;楚军只在荥阳一线对汉保持优势,因为龙且覆灭,楚的战争储备能力耗竭殆尽,楚之后方大片国土包括国都彭城都基本沦陷于汉,所以约和的需求强烈。汉的优势是全局性的,楚仅在荥阳一个点上占据些微优势,估计还是兵力上的优势,而楚的这种优势会随着汉军向荥阳汇集而荡然无存。那么,汉在军事上已取得绝对优势、胜利指日可待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与楚约和、并且还是由汉提出约和的内容呢?那是因为刘太公等汉王家眷在楚军中,刘邦投鼠忌器,所以要在决战前把刘太公等家眷先救出来。楚这一方面情况就糟糕多了,没有战略后方了,是其最终失败指日可待,此时此刻汉王家眷就成了楚手中唯一的筹码。从情理上看,楚比汉更需要和约,但楚不方便先提出和约。汉瞅见楚的这一弱点,就率先发起缔约的行动。项本纪记录了汉解救家眷的努力过程。虽然没有指出是汉先提出约和的,但汉如果不提出约和,而且和约一定要对楚有利,项羽又怎么会释放汉王家眷?所以,汉王先派陆贾去没有说动项羽,后来派侯公去才说动项羽。这表明汉王一定提出了以释放人质作为缔约的交换条件,这一条件应该是大大有利于楚的,否则楚方就不会接受。所以,和约的内容就是我们后人看到的样式:以鸿沟为界划分楚汉势力范围——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从地图上看,鸿沟是由北向南的一条垂直线,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位于古代荥阳成皋(今河南省郑州荥阳)一带。而当时汉在鸿沟以东的势力不小,换言之,汉在鸿沟以东有较大较多的占领区,楚都彭城及其附近的淮北也落入汉之掌握,楚周边的齐也落入汉的势力范围。如果和约成行,汉应该较为吃亏。汉又怎么会主动提出这种从内容上来看明显吃亏的和约呢?太公等汉王家眷失陷于楚已将近三年,怎么到了这个时候,汉王要急于迎回呢?而且迎回家眷的心情非常迫切,否则就不会主动提出明显有利于楚的和约了。占据绝对优势的汉对缔结和约的急切情状表现得比更需要约和的楚还强烈,其中必然有诈。看来楚迟迟不答应的原因,估计有起先条约不算太有利,也有和约没有保障的担心在起作用。最终因为和约对楚太过有利,所以“项王许之”。项羽认可的应该是汉王提出的方案。所以,和约不是项羽提出来的,尽管他有这样的需求,他只是接受了由汉提出的对楚有利的方案。当然,至于“项王许之”之后,汉会不会遵守,又会耍什么花招,即使楚有心防范,估计措施也相当有限。当此之际,项羽只能寄希望于刘邦能遵守协议。而刘邦是否会遵守停战协议,也只有天知道。至于为什么历史记录到的文字会出现此约是项羽提出、又由项羽批准的这样匪夷所思的记录,可能是因为汉最终毁约,所以记录时做了手脚,把缔约环节记录得似是而非,旨在抹去及减轻己方的毁约责任。菜九孤陋寡闻,以为这个记录的不伦不类是自己的首次发现,而且刘邦最不厚道的地方,当属此事。如果看官知道此前有人发现,务必告知一声,以便归还这个首创。
  二本纪记载的皆呼万岁,可能只是楚军,汉军绝对不会,因为汉军根本就没有打算遵守和约。虽然记录上是张良、陈平鼓动刘邦违约的,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刘邦在约和的同时已经在部署最后决战,所谓的张、陈鼓动属于为刘邦开脱,或掩盖刘邦在缔约之前就没有打算遵守约定的行为。何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下面将会讨论。

  2.和约的操作难度,就是刘邦阴谋的空间
  以鸿沟划分疆界的协议,并不是楚汉分界线的简单剖分。如果楚汉双方原本就按鸿沟分界分布,这样划界自然简单,可惜不是。当时鸿沟以西有楚军,以东有汉军,项羽挂帅的楚军主力就在鸿沟以西与汉王对峙。所以协议必然要牵涉到楚汉双方的军队调动,这就牵涉到很多细节问题与很难操作的问题,也就给刘邦施展阴谋创造了条件。由于汉在鸿沟以东有大量军队,并占有大片疆域,如果执行以鸿沟为界的和约,在技术上还是有难度的。根据地图所示,项羽所在之荥阳在鸿沟以西,曹参、韩信、灌婴等汉方主力在鸿沟以东,执行和约,两军就要交换地块。显而易见,汉军在鸿沟以东所占地盘比楚军在鸿沟以西所占地盘多得多,而且更加要害。所以,在缔约的时候一定会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各自退后的时间表。在各自退回到和约规定的己方范围方面,楚汉两军各有各的难处。在移动方向上,汉军向西移动应该不成问题,毕竟汉在鸿沟以西的绝大多数地盘被汉占据,直接移动即可;楚军东移就进行不了,整个东部基本上落入汉之掌握,怎么移动得起来。在移动军队上,楚军的流程比较简单,因为楚军当时就是以项羽集团为首的一支军队,即使有一些支援部队,估计也在荥阳附近,所以收拢部队向东退却不是难事;而在东部需要退回西部的汉军情况就复杂多了,汉在东部的军队数量太庞大了,刘邦的直属部队倒还罢了,那些盟军,比如彭越、韩信怎么西移,就困难多了。韩信之齐,与彭越之梁,都是楚之敌国,虽然是诸侯,但也是汉之盟友,尤其是韩信,更是汉之附庸、汉之部下。彭越与汉虽然没有隶属关系,且时常在楚汉之间搞骑墙,但他的所有的作为都是以损害楚的利益为结果。所以,和约的重点不在于释放刘邦家眷,而在于讨论双方各自如何撤军,撤到什么程度,撤军的时间表与线路图,这些问题的商讨会非常耗时费力。项羽在缔约时很可能会提出要韩信、彭越退出东部。汉可以给齐下指令,但对彭越则不能。这个问题汉是可以与项羽讨价还价的,汉很可能以齐为另一国为由使和约不涉及齐,以保持齐的固有形态。如果项羽坚决不答应,汉可能会提出韩信主力退出齐地西移,而项羽估计也不会强求彭越西移。双方完成移动的时间表无法探知,后退方案倒是可以推敲而得。
  根据项羽的退却路线推测两军后退方案,因为东部地盘主要被汉军占据,和约可能会提出让楚军先退到淮南一带等候汉军从东部撤军。这样才能显示以鸿沟为界的意义。而刘邦消灭楚军的计划,也是准备在楚军退往淮南的路上实施。像日后的陈公利几之叛楚,淮南方面楚国大司马周殷之叛楚,正好发生在楚军后退的线路上。

(0)

相关推荐

  • 阿若/鸿沟:项羽留在大地的伤口(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鸿沟:项羽留在大地的伤口 阿  若 西楚霸王驾鹤去  空留乌骓长嘶鸣 这匹马站立在这里已经很久了. 它应该是项羽跨下的那匹乌骓马,主人临终前把它送给了乌江亭长. ...

  • 真实的【写轮眼】:重瞳瞋目,威震当世,项王神勇,千古无双

    热门漫画<火影忍者>中,相传为仙人后裔的一族掌握了一种名为"写轮眼"的特技,可以通过瞳仁的术法来发挥特殊能力.其实,这并非是完全凭空捏造. 写轮眼: 真实历史中,确实有 ...

  • 楚汉荥阳成皋对峙阶段,虽然刘邦在正面战场很狼狈但其战略上占优

    楚汉战争的关键对峙时期,也就是刘邦项羽在荥阳成皋一线的对峙阶段,从汉二年至汉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05年至公元前203年,大致两年多的时间,从京索之战,汉军在荥阳稳住阵脚一直到韩信彻底平定齐地,刘邦一直 ...

  • 千古谁识战钜鹿

    千古谁识战钜鹿 钜鹿大战是项羽的最得意之战,也是奠定项羽历史地位及战神称号的重要事件.几千年过去了,一提起钜鹿之战,仍能激发起人们极大的热情.历史上的血战恶战可谓多矣,但要论哪一战是能被人们深深地记住 ...

  • 垓下之战,导致项羽战败的原因不是老天,是其人格养成的贵族范儿

    提到西楚霸王项羽,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身高八尺,英姿飒爽,胯下乌骓马,手中霸王枪,勇猛指数爆表,无人能及,他曾以三万兵马于彭城击败刘邦联军五十六万,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军事神话,可与三国武力排名第一 ...

  • 第二十一战:会战垓下(全)兵仙与霸王的巅峰对决

    项羽派出了武涉前往齐国,对韩信这个曾经根本看不起的手下人生中第一次说出了软话. 武涉对韩信进行了如下的分析: 刘邦贪得无厌,不吞并天下绝不会罢休的. 刘邦不可信,多次落入项王手中,因项王怜悯才活命,而 ...

  • 第二十一战:会战垓下(3)自刎乌江

    苦战突出重围的项羽,退守垓下城,坚守不出,大胜后的联军,将垓下的楚军团团围困. 一生未败的项羽,或者说一生从未败绩的楚军战士,陷入了极大地低沉当中. 胜利,会一直让你顺利下去,会自动抹平很多隐患. 但 ...

  • 第二十一战:会战垓下(1)韩信的抉择

    项羽派出了武涉前往齐国,对韩信这个曾经根本看不起的手下人生中第一次说出了软话. 武涉对韩信进行了如下的分析: 刘邦贪得无厌,不吞并天下绝不会罢休的. 刘邦不可信,多次落入项王手中,因项王怜悯才活命,而 ...

  • 张良陈平辅佐刘邦在正面战场对抗项羽,为何垓下之战却是韩信指挥

    秦朝灭亡,项羽分封天下仅仅六个月后,楚汉战争就爆发了,楚汉战争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刘邦进攻阶段.项羽进攻阶段.双方对峙阶段.刘邦战略决胜阶段. 1.刘邦进攻阶段 包括还定三秦之战.刘邦东出函谷 ...

  • 八卦楚汉:垓下之战是刘邦的顽皮之作吗

    八卦楚汉:垓下之战是刘邦的顽皮之作吗 菜子八卦韩信假史突发奇想,史料中韩信指挥的垓下决战,会不会是刘邦出于顽皮而临时安排的一场戏,但让韩信演砸了? 当时汉军完全可以全歼已经受到重创的楚军,因为刘邦的游 ...

  • 垓下之战

    故事大全www.gsw888.com所属分类:战争故事今天给大家说说垓下之战简介和垓下之战时间,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 ...

  • 彭城之战项羽3万军队完胜56万大军,为何垓下之战10万打不过60万

    大家好,我们的信爷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史料记载了彭城之战双方的兵力人数,刘邦有五十六万联军,项羽只有三万军队.没有记载垓下之战双方的兵力人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