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骨禅心 ——禅文化与侠文化的交融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侠文化自春秋战国以来不断发展,当时的显学墨家,就是一个侠客组织,以一己之力,挡不义之战。除墨家外,这时期因为社会阶层的变动出现了侠客群体,他们怀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为国家和宗族服务。
司马迁作《刺客列传》,颂扬当时的侠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荆轲为代表的侠客之身涉险,信守承诺,得到了历史浓墨重彩的书写和铭记。此后,侠文化不断发展壮大,作为中华文化孕育出的人格典范,侠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密切相连。汉代佛家传入中国,唐代以后三教合一,儒释道文化称为中华文化的基础。相应的,侠客们也在儒释道文化中浸染,更为丰富。侠者的人格结构,也可清晰看到这三种文化的影响。
偏重儒家文化的侠客,有着深沉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怀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理想,以天下为己任,气吞四海;偏重道家文化的侠者,性情率真自然,纯心真情,宁静隐逸,无视功名利禄;偏重佛家文化的侠者,追求精神思辨,望见大智慧,冥思修行,万事皆空,六根清净。但往往武学奥义,皆在思辨当中,所谓无招胜有招,只有当一个人性情修为臻于化境,才能与最高武学境界对话。
佛教本土化的成果是禅宗,而禅者一词也具备了佛家修行人的灵性智慧之义,因此我认为,深受佛家文化影响的侠者,可称为禅侠。禅侠是侠者中的一部分,不仅仅是数量上的一部分,更是人格结构构成的一部分。
若具体来说,侠者,是潇洒自如,从容超脱,远离名缰利锁,不受红尘纷扰影响;禅者,是心无挂碍,五蕴皆空,远离颠倒梦想,只求修行安宁;侠士与禅者,追求的都是心灵自由,也以此普度众生,正是有超脱常人和勘破红尘的心灵才能成为侠者和禅者。但同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禅者虽隐,气节高张,无论是侠者还是禅者,都会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仁心救世。
禅心侠骨一词也为历代印人所喜爱,王福庵刻有禅心侠骨,赵之琛刻有侠骨禅心。
(王福庵 禅心侠骨)
侠骨禅心(清 赵之琛)
此印出自赵之琛之手。浙派篆刻发展到赵之深这里,又达到了一座高峰。其时,浙派篆刻无论是理论还是刀法,都已经发展成熟,再加上赵之琛用工甚勤,使得他的篆刻更趋精熟。“侠骨禅心”是典型的浙派风格,左边、上边的边栏几乎已经残去,但是由于浙派自行处理得比较端稳,所以并不显得散乱,此印用刀老辣,线条有耿介之气,整体的格调正与印文“侠骨禅心”相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