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斟细语】《林家财产辨析》系列的写作感想和收官总结(上)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对探春的赞,对凤姐的惧,对贾母的亲……还有对大观园的憧憬,那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感觉,实在无以排遣的时候,你可以来这里——“红楼心语”!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栏目是每一位红迷朋友的家园,在这里你可以愉快地开启属于你自己的梦想航班,尽情地抒发你对《红楼梦》的喜爱之情。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
热诚欢迎你的加入
当我写完《丧葬花费知多少?》一文时,一种轻松的感觉浮上心间:我终于完成了自己给自己订立的《林家财产辨析》系列的写作了!这个系列写了一年多,我很想做个总结,把自己的写作思路、心路历程和写作中的不足之处都理一理,也愿意分享、呈现给大家。我产生写作这个系列的念头源于去年读到的一些关于林家财产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大体要点是:
1、林家四代为侯,而且人丁稀少,林家基本上没分过什么财产,林家是巨富,所以林如海才能娶到贾家“金尊玉贵”的小姐贾敏。
2、林如海最后的官职是巡盐御史,这个是捞钱的肥差。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舅祖李煦都曾经担任过两淮盐政,乾隆年间发生过轰动一时的两淮盐引案,涉案银两高达千万两,曹雪芹对此心知肚明,盐政就是贪官的代名词,即使盐政官员本人不贪,光是盐商们孝敬的常例钱也非常之多。曹雪芹啥官职不好给林如海安排,非要给他安排这个官职?就是告诉读者林如海因此能捞也捞了不少钱。
3、贪官加酷吏贾雨村到林如海家应聘当林黛玉的老师,林如海对他的过去是做了调查的。林如海能接受贾雨村这种人当孩子的老师,说明林如海和贾雨村是一丘之貉,也是个贪官。林如海为贾雨村上京复职不但写了推荐信,还免去了他上下打点的费用,说明林如海深谙官场潜规则,他不是个贪官,就不可能这么做。
4、林如海去世的时侯,林黛玉年龄太小,没有能力管理林家的巨额财产,于是林如海把林家的巨资和黛玉本人都托付给了贾家。林如海于九月初三去世,而贾琏和林黛玉第二年年初才回到贾府,贾琏在林家呆了这么长的时间,就是在处理林家的财产,包括打发林如海的几个小妾。贾琏带回的林家财产是多少钱呢?第72回贾琏发过的一句牢骚“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这话透露证明了贾家曾经发过两三百万两银子的横财,这笔钱就是林家的财产,这笔钱已经用在了建设大观园上。贾家耗光了林家的财产,林黛玉因为年纪太小,仅仅对家里有钱有着模糊的印象,并不知道家里这么有钱。
看到这些观点,我产生了一种本能的否定心理,撇开小说中着力刻画的一无所有、无依无靠寄人篱下的林黛玉的形象不说,最起码,凭着爵位世袭降等的基本常识就能判断这套理论是有问题的。小说不是严格的论文,读小说本来就没必要在小说之外去寻根觅据来证明一些与小说本身无关的论调,而是应该直接领会作者想表达想描述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状况,即便小说的情节设计上本身有这样那样的逻辑缺陷,也不应该以为自己抓住了什么奇特的要点,这样毫无意义。
然而,我因为判断出了林家巨富论中爵位世袭这一错误要点,萌生出试着去书里找找这套理论的其他论点在书中是不是站得脚的想法。于是,针对这套理论的逐个论点,我把要到书中寻找、论证的要点列了出来,准备写一系列的文章,系列的名称叫“林家财产辨析”,要点如下:
1、文本中给读者呈现的林家境况是什么样子?
2、封建社会的爵位世袭是逐代降等的,这点可以直接论证。
3、林如海和贾雨村的关系、他的官职巡盐御史是不是就是他是贪官并大肆敛财的证据?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舅祖父李煦当过盐政和两淮盐引案等历史对曹雪芹塑造林如海这个形象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4、林如海和贾敏的婚姻是不是建立在林贾两家家财对等的基础上的?
5、林如海去世时,林黛玉是不是因为太小而无法管理家产?书中提到的官家孤女并止林黛玉一人,还有两位官家孤女妙玉和史湘云,她们继承、管理家里的巨额遗产的情况又是怎样的?
6、林如海去世后,贾琏在林家呆了多久?在干什么?林如海是不是把黛玉的抚养和林家的财产都托付给贾家了?
这些论点在我逐个求证的过程中是会被肯定,还是被否定?我不知道。答案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通过这个过程,训练了思维,再度研读了原著,了解了原著中要展现的内容。这一系列文章也不止围绕林家财产而论,而是通过集中研究一个个要点了解其他相关的内容,搞清楚一些在阅读原著时碰到的其他问题,每一篇文章都独立成章。
当我梳理第19回前的事件顺序,写到林如海的丧事的时候,我意识到,林如海作为一个封建官僚,家里多少还是有财产的,他的这些财产用在了哪里?这点也要研究一下。书中提到林家的事情,除了贾雨村教黛玉和贾雨村赴京复职以外,只有生病和去世这两件事,于是我增添了对医疗和丧葬费用这两项的研究项目。
对于我罗列的这些要点,我没有确立写作顺序,自己什么时候想清楚了哪个要点就写哪个要点。长期围绕一个话题思考是很累的,于是我也间歇着写一些其他话题的文章。在写《林家财产辨析》系列的过程中,我意外地完成了另一个系列《怡红院逐撵事件》的写作。《林家财产辨析》一共十篇文章,短的五千多字,长的两万多字,一共九万七千多字,共分21篇在微信公众号“红楼心语”推送。每篇文章各有各的研究和论述的重点。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没有有意地去驳斥林家巨富理论中的每一个观点,然而所找到的论据却确确实实地驳斥了这套理论中的每一个观点,形成逻辑自洽、客观合理、论述完整的一系列文章。这不是我努力的成果,而是小说表达内容和封建社会原本的真实面目使然,这不由得任何人可以随意臆想、无限扩大文本以外的解释的客观现实。按照写作顺序,这十篇文章依次是:
1、《说说那些有爵之家》;2、《从文本视角看林家的境况》;3、《林贾相交往事》;4、《康雍乾时代的盐务状况对林如海形象塑造的影响》;5、《富女妙玉》;6、《湘云故事谁人知?》(上,下);7、《梳理<红楼梦>第二回至十八回的事件顺序》(一、二、三、四、五);8、《难以承受的医疗之重》(上、下);9、《<红楼梦>里的婚配观》(一、二、三、四);10、《丧葬花费知多少?》(上、中、下)
这些文章从各个角度对林家财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首先,作者在小说中给读者呈现的林家境况就是一个与贾家有着较大财富悬殊的状况,林黛玉还没进入贾府,就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进入贾府后,她立刻就被贾府富贵逼人的气息震憾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如果林家和贾家一样富裕,林黛玉绝不可能有这样的心理感受。林如海去世了,林黛玉正式寄身贾府,她更是感受到了“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的贾府上下的冷眼冷语,深深地处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境地。在宝钗面前,她对自己一无所有、无依无靠,吃穿用度、一草一纸都要贾府提供才能活下去的情况是毫不讳言。
这就是作者给读者呈现的林家状况,我在《从文本视角看林家的境况》一文有详细的论述。也有人会说,林家本来有很多财产,被贾家挪用了,所以林黛玉就一无所有了。这种说法我在该文中也进行了驳斥。如果林黛玉携带巨额财富来到贾家,“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的贾家上下对她恭敬巴结还来不及,怎么可能轻视?这不符合常理。
林家巨富论认为,如果林家不富有,贾家不可能把贾敏这么一个“金尊玉贵”的小姐嫁到林家。林如海是林家的独苗,他极有可能像贾珠贾蓉那样不到二十岁就结了婚,完成延续家庭香火的使命。这个时候林如海应该还没有走上官场,甚至还没有考上进士去中探花,林家如果是巨富的话,只有可能是林家祖上积累的财富,而不可能是林如海走上官场后积累的财富。
林家巨富论在这一点上的理由就是林家四代为侯,积累了大量的财产,而且传到第五代林如海的时候,因为人丁单薄,整个家族没怎么分财产,所以林如海是富五代。这种说法缺乏基本的常识,封建社会的爵位世袭的原则是逐代降等,书中写的也是这种情况,只有北静王水溶承袭了祖上的王爵,仍是郡王,其他提到世袭爵位的官员全是降等世袭,而且爵位世袭的代数有上限。书里讲得很清楚,林家只被允许封袭三代,到了林如海的父亲这一代,皇帝格外开恩,又袭了一代,再到林如海本人这一代,就完全没有爵位可以承袭了。一个家族随着爵位的降低,俸禄也会相应降低,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也将同步下降,敛财的能力和手段自然也是同步下降。
当然,谁也不甘心自己的政治地位就这么一代代地下降,于是采取捐官联姻等手段努力保住甚至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就是这么做的。但是林家人丁稀薄,除了林如海,没有男孩女孩可以去当官联姻,所以林家的衰败是必然的。贾敏一嫁到林家,就深刻地感受到了贾林两家的家境悬殊,还告诉了女儿,这也间接证明了林家在林如海这一代时就是一个普通的官宦家庭了。曹雪芹把林如海设计为一个列侯的第五代子孙,不是告诉读者林家的富贵源远流长,恰恰是告诉读者林家老远的祖上富贵和林如海已经没什么关系,为设计林黛玉贫穷无依的形象作铺垫,详细的论述详见《说说那些有爵之家》和《从文本视角看林家的境况》两文。
火烧彤云,湖南省长沙市人,建筑工程造价工程师,自幼喜欢《红楼梦》,爱思考,爱写作,追求美好高尚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