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老匾额「连载二」
有800年帝王之都历史的北京,科举最高等级的会试、殿试多数都在这里举行。800年间北京考出了约250名状元,近5万名进士。
坐落在高碑店的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收藏了木、石老匾额500余方,其中有明清状元、榜眼和探花题写的匾额。
科举匾也称功名匾。明清两朝,具有举人资格的人,经全国会试,成绩及格被录取,称为进士。会试中选后,可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
殿试只定名次,分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为“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称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为“同进士出身”。
状元,榜眼,探花为进士中最优秀者,状元最为荣耀。获得状元后,只有三个人才能给你题匾:一是皇帝;二是老状元;三是状元自己。
馆藏科举牌匾中历史最久的状元匾
此匾为明朝永乐16年(公元1418年),状元曾棨(qǐ)为江西同乡、状元萧时中题写,距今已有600余年。“状元及第”是石匾,两侧及上下边缘浮雕文武状元及耕读形象。写匾人曾棨32岁中状元,受匾人萧时中26岁中状元。
明朝崇祯十年丁丑科状元刘同升为自己题的匾额
刘同升(1587年-1645年),江西吉水人,授翰林院修撰。其父探花出身,与大剧作家汤显祖是同年进士,两人曾同朝为官,意气相投,久而久之结成了儿女亲家,汤显祖把小女儿詹秀许给了探花之子刘同升。
刘同升所处的时代正是明王朝行将灭亡之时,他不但文才出众,兼通武略,且颇有血性,同清江人杨廷鳞一道在赣洲起兵,举起了反清旗帜。无奈生不逢时,无力回天。刘同升著有诗文《锦鳞诗集》、《明名臣传》等。
清朝内阁学士翁方纲所题“励之志”匾额
翁方纲(1733~1818)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书法与同时代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
此匾字体运笔沉酣,墨色浓厚,笔划丰满,筋劲骨健。匾额上还写有孔子教导弟子颜渊的四句名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显示翁方纲有足够的资格去教育后生。
黎殿元立“旨选举孝廉方正”匾
“孝廉方正”为清代特设“制科”之一,雍正元年,将汉代荐举“孝廉”和“贤良方正”的选拔人才科目合并为一科,下旨各直省的每府州县各举“孝廉方正”,赐六品服备用,以后每逢皇帝继位即荐举一次。
宣统元年科举(常科)废除,“孝廉方正”成了唯一选拔官员的方式,这块牌匾见证了这项制度。从落款看,黎殿元曾为宣统元年奉旨办理选官任务的官员之一,受此殊荣,立匾铭记。
榜眼汪廷珍、进士金光悌为贡生王临策所题“优进士”匾额
汪廷珍曾任上书房总师傅、礼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等职,立朝30年,以文章品谊高天下,被誉为“正人”。金光悌曾任光禄寺少卿、内阁侍读学士和刑部尚书等职。任刑部尚书时,主审和珅贪污大案,和珅托人深夜送金八千两,意欲托情免罪,被金光悌严词拒绝。
李绂给贡生廖国勋所题“抡元”匾额
李绂(fú)为清代名臣,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对李绂办理雍正年间会试舞弊案的情节有不少描述。抡(lún),意为“挑选、选拔”。抡元,指国家通过选拔方式发现的人才,是对受匾人的一种赞誉。
恩普所题“拔魁”匾额
清代考选贡生有五种名目,拔贡是其中之一,每十二年考选一次,且十分严格。魁,是文章魁首之意,题匾人以“拔魁”二字褒扬受匾人成绩优异。恩普为乾隆55年进士,嘉庆年间曾任礼部侍郎、户部侍郎和会试副主考等职。
彭启丰所题“三省提刑”匾额
彭启丰为雍正丁末科状元,家族四代人中出了两个状元、一个探花,四个进士。“提刑”为清代管理地方司法、刑名之官员的称呼,此匾为褒奖优秀官员而作。
清代“荣宴琼林”匾额
科举考试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始于隋炀帝大业4年(公元607年),一直沿袭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历时近1300年。
科举考试后,通过考试的士子参加由朝廷主办的盛大庆祝宴会,以示恩典。由于科举制度自唐代以来,分设文武两科,由此形成著名的科举四宴。其中鹿鸣宴、琼林宴为文科宴,鹰扬宴、会武宴为武科宴。
江西巡抚等官员所题“圣朝仪羽”匾额
”圣朝仪羽“为赞扬之语,又为期望之词。赞其相貌伟岸端庄,期望其恪守法度,为国效力,早日成为栋梁之才。由乾隆年间江西巡抚、刑部尚书范时授等4位官员,为一位八品官员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