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隆重推出五苓散了!最近有不适感的都可以来看看。
2021年6月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学中医,始于观察。
芒种节气前,小张身体已经出现了变化。紧接着,老伙伴们也纷纷中招,以下症状成为高频率词:
腹胀,胃里水里水气的,肠子里哗啦哗啦的,大便“挂壁”,小便不爽,腹泻…
朋友们不舒服,那小张肯定不同意啊,这不,今天就把秘方送给了好几个人。
临睡又想起来,你可能也需要,连忙爬起来写文章,赶在凌晨前送到你的手机里~
01
我们的身体怎么了?为什么这些症状在这段时间是大概率事件?
我们的传统文化讲究“天、地、人”。
人,可以看作个性。你可能天生脾胃不好,外因或内因时不时会触发脾胃问题。而我有大便障碍,动不动就需要大黄芒硝。
天和地呢,相对看,就是共性,也是中医学的唯物观。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便会受天地的影响。
简单说,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光热,被称为阳。光热已过,或光热未来之间,就是阴。
学过地理的我们都知道,一年四季,我们生活的区域得到的热是不一样的。
并且,这个热也会随季节,有降(即降入土中),有升(由土中升出土上)。
我们的祖先就是经过长时间对这些物理现象的观测,并结合天文、地理等知识,总结归纳出了天、地对人体的影响规律。
说了这么多,其实你就像知道此时此刻,我们的身体正在经受何种自然环境的考验吧?
简洁明了的告诉你,可以基本概括为,肾虚加湿热,即将迎来的还有脾胃虚弱。
前述那些症状,其实都是基于这样的生理基础而出现的。
02
问题如何破解?
做什么事都一样,想解决问题,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现在原因有了,方法也就不难了。毕竟有仲景,啥都不是事儿。
《伤寒论》有: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
出现了一个很熟悉的词是不是?然而,此“水逆”非“水星逆行”。
汤本求真注释:所谓有表里证者,有脉浮、发热、汗出而恶寒、头项强痛之表证,又有胃内停水之里证之意。此胃内生停水者,由小便不利,即肾脏机能障碍之结果,排泄阻止,水毒充满于肠胃之内。而此水毒伴热毒,故渴欲饮水,然咽下之,则既为水毒充填之胃腔,再无容受之余地,势不得已而吐出之也,是师之谓水逆也。
如果你接触过中医,便会感受到我读这段内容时的欢欣雀跃。因为这段注释与气候条件以及病因病机完美贴合:
比如,我们说了今年气候最大的主题是肾虚,对应“肾脏机能障碍”;
又如,我们说近期的主要问题是湿热,对应“水毒伴热毒”;
再有,我们看到绝大多数人都出现了被称为“水逆”的胃肠症状,即由水代谢问题而导致的肠胃停水。
是不是此时此刻你也会感叹:医者之间的心有灵犀那绝对是穿越时空的爽。
这种爽还体现在,我每次找方子、拆方子、写方子,其实都有小时候做复杂一点儿的数学题或物理题一样的感觉,当脑子里“bingo”一亮,答案就是它了。
03
五苓散的真谛是什么?
这还是要从“水逆”说起。
陈修园是这么说的:今脾不能散精归肺,以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谓水逆于中土而不散也。以五苓散主之,助脾气以传输。
又是真理级的注解。
中医理论里,脾是主输布的。
目前这种气候条件,水越积越多,脾累得干不动了。
五苓散就是脾的帮手,简单说,就是复刻了脾的功能作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
五苓散组成就五味药:猪苓、泽泻、白术、茯苓和桂枝。
“猪苓、茯苓、泽泻皆化气之品,有白术从脾以输转之,则气化而水行矣。然表里之邪,不能因水利而两解,故必加桂枝以解之。”
猪苓、茯苓、泽泻均可以看作渗湿利尿之品,只不过它们侧重于人体的不同部位,猪苓重在下焦、茯苓中焦、泽泻利全身湿。
白术呢,健脾利水。
而上述这些通调作用主要解决身体内部的湿,此前我们分析过的表证情形,需要桂枝出马,同时桂枝还可以温胃,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