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九大用药误区
研究显示:我国70%的脑卒中和50%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有关,因此高血压是导致心梗、脑梗、肾衰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5.2%,是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但其治疗率只有45.8%,控制率仅为16.8%。所以正确认识高血压并严格的控制血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血压常用降压药物包括CCB类(地平类)、ACEI类(普利类)、ARB类(沙坦类)、利尿剂和β受体阻断剂五大类。对于高血压用药,有些谣言一定要避免。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吧!
没有不适感觉,并不能说明血压不高。有些高血压患者血压很高,但却无任何自觉症状。还有一部分高血压患者患病时间长,已经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因此也没有不适感觉。其实,即使是无症状的高血压,如果长期不服药,也会使病情加重,甚至会诱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因此不要等到发生了脑出血,有了“感觉”才开始吃药,那时就晚了,所以高血压患者即使无任何自觉症状也应服药。其次,高血压患者没有任何不适感觉,并不等于没有危害。研究结果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mmHg,亚洲人群的脑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分别增加53%与31%。
血压高低是用血压计量出来的,不是感觉出来或估计出来的。很多高血压患者仅凭自我感觉服药,感觉舒适的时候不测血压,并减量服用或不服用降压药物,而一旦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就加大药量。殊不知,血压忽高忽低或下降过快,同样也会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因此不监测血压而盲目服药,不仅不能保持血压稳定,还会使病情恶化,甚至诱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提醒:对症治疗绝不能代替降压药治疗。
很多新发高血压患者在诊断高血压后不愿意服药,原因是担心降压药会产生“耐药性”,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这是非常错误、而且十分危险的观念。第一,降压药不是抗生素,不会产生“耐药性”。第二,降压药不是成瘾性药物,没有依赖性。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用药控制,一旦停药,血压会重新升高。第三,血压控制得越早,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心、脑、肾损害。第四,有些高血压患者,开始只用一种降压药,过几年后需联用两种降压药,但这不是耐药了,而是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等,血压比原来更高了。
这种说法由来已久而且非常顽固。第一,所有的降压药物都有副作用,但降压药的副作用远小于高血压本身对身体的损害。事实上,沙坦类、普利类、地平类降压药通过降压有保护肾脏的作用。第二,药品说明书上列举的不良反应仅占1%~5%,因此并不是每位患者在用药后都会发生不良反应。有些人担心降压药副作用而拒绝服用降压药,是因为知识欠缺。总之:伤肾的是高血压,不是降压药。
降压治疗时必须要掌握住缓慢、平稳的原则。如果血压下降速度太快,可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导致缺血事件。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应在4周内或12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年轻的高血压患者,降压速度可稍快;老年人、病程较长,有合并症的患者,降压速度则可稍慢。绝大多数的长效降压药需要1~2周才能达到最大和稳定的降压作用,不要急于更换降压药品种。
收缩压最好维持在110-140mmHg之间,舒张压最好维持在70-90mmHg之间,血压降的过低,也可因脑灌注不足而继发脑梗死,从而增加并发症和死亡率。
如果正确的选择了降压药,血压控制的很好,而且没有出现副作用,应该继续用下去,不建议定期换药。
任何一种降压药都可能有个别人不能耐受的。了解降压药副作用,有助于合理用药。例如:1.“普利”类降压药可引起干咳。不能耐受者应换用“沙坦”类降压药,不要盲目使用止咳药。2.“地平”类降压药可引起踝部水肿。不能耐受者应换用“普利”类或“沙坦”类降压药,不要盲目使用补肾药和利尿药。3.“洛尔”类降压药可引起心动过缓,用药期间应监测心率。4.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可引起低钾血症。如果出现乏力、食欲差、双下肢无力、甚至意识障碍等应立即就诊。
近年来声称能良好降压的保健品越来越多,但结果并非如此。保健品的降压功效没有经过科学的临床认证,使用这类保健品降压,即使保健品没有危害,也会延误高血压的治疗。
最后送所有高血压患者一首“健康顺口溜”,牢记高血压九大用药误区,以便更好的调控自己的血压。
健康顺口溜
炒菜油盐少放点,青菜水果多吃点。
戒烟限酒自觉点,体重腰围控制点。
伸腰伸腿勤动点,精神愉快放松点。
血压心率常测点,勤看医生定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