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八十七首《燕子楼》(张仲素)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燕子楼

【中唐·张仲素·七言绝句

其一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其二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已十年。
  

其三

适看鸿雁洛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拼音版

其一

lóu shàng cán dēng bàn xiǎo shuāng,dú mián rén qǐ hé huān chuáng。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xiāng sī yī yè qíng duō shǎo,dì jiǎo tiān yá wèi shì zhǎng。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其二
běi máng sōng bǎi suǒ chóu yān,yàn zi lóu zhōng sī qiǎo rán。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zì mái jiàn lǚ gē chén sàn,hóng xiù xiāng xiāo yǐ shí nián。
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已十年。
其三
shì kàn hóng yàn luò yáng huí,yòu dǔ xuán qín bī shè lái。
适看鸿雁洛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yáo sè yù xiāo wú yì xù,rèn cóng zhū wǎng rèn cóng huī。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作品介绍]

《燕子楼》,是一组三首张仲素所作赞唐代著名女诗人、歌姬关盼盼忠贞爱情的爱情诗。也是白居易见之感叹主动和诗的同题诗。

[注释]

⑴燕子楼,唐贞元年间,朝廷重臣武宁军节度使张愔 (徐泗节度使张建封之子,父子先后同任)镇守徐州时,在其府第中为爱妾关盼盼特建的一座小楼,因其飞檐挑角,形如飞燕,且年年春天南来燕子多栖息于此,故名。
⑵合欢床:新婚之床。
⑶地角天涯:极远的地方或彼此相隔很远。
⑷北邙,山名。即邙山。因在洛阳之北,故名。东汉以来,王侯公卿多葬于此。
⑸松柏,松树和柏树。两树皆长青不凋, 为志操坚贞的象徵。悄然,忧伤貌。寂静貌。
⑹悄然,忧伤貌。寂静貌。
⑺剑履:帝王对大臣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以示恩宠。自埋剑履,指张愔死后。
⑻歌尘,歌声动听。

(9)红袖,女子的红色衣袖。指美女。

(10)适,恰好,刚才。

(11)玄禽,燕子。

(12)社日,社日是春分前后的戊日,古代祭祀土神、祈祷丰收的日子。

(13)瑶瑟,用玉装饰的琴瑟。

  [译文]

其一
燕子楼上的残灯伴着楼外佛晓的地霜共清辉,独眠之人从双人床上起床。
相思一夜的感情有多长多深?“地角天涯”的距离比起自己的相思之情来,还不算长啊!
其二
张愔归葬的北邙山上的松柏为惨雾愁烟重重封锁,燕子楼中的关盼盼忧伤地在思念。
自从把张愔上朝的剑履埋掉之后,关盼盼就歌声沉寂,舞袖香销,转眼已经十年了。
其三
刚才看见大雁从洛阳回来,又目睹燕子在社日飞来。
瑶瑟和玉箫都无意在拨弄催弹了,任凭它们蜘蛛成网、爬满灰尘。

  [作者介绍]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其诗多为乐府歌词,以写闺情见长,语言上十分清婉爽洁,悠远飘逸,少有庸作;题材上以写征人思妇的居多,也有描写宫乐春旅的作品。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全唐诗》录其诗三十九首。
赏析

壹/

这里讲的是张仲素和白居易两位诗人唱和的两组诗,各三首。燕子楼的故事及两人作诗的缘由,见于白居易诗的小序。其文云:“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余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余,酒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余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尔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绘之访余,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绘之从事武宁军(唐代地方军区之一,治徐州。)累年,颇知盼盼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即徐州)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余爱绘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张尚书名愔,是名臣张建封之子。有的记载以尚书为建封,是错误的。因为白居易做校书郎是在贞元十九年到元和元年(803-806),而张建封则已于贞元十六年(800)去世,而且张愔曾任武宁军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最后又征为兵部尚书,没有到任就死了,与诗序合。再则张仲素原唱三篇,都是托为盼盼的口吻而写的,有的记载又因而误认为是盼盼所作。这都是应当首先加以辩正的。
  张仲素这第一首诗写盼盼在十多年中经历过的无数不眠之夜中的一夜。起句中“残灯”、“晓霜”,是天亮时燕子楼内外的景色。用一个“伴”字,将楼外之寒冷与楼内之孤寂联系起来,是为人的出场作安排。次句正面写盼盼。这很难着笔。写她躺在床上哭吗?写她唉声叹气吗?都不好。因为已整整过了一夜,哭也该哭过了,叹也该叹过了。这时,她该起床了,于是,就写起床。用起床的动作,来表达人物的心情,如元稹在《会真记》中写的“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就写得很动人。但张仲素在这里并不多写她本人的动作,而另出一奇,以人和床作极其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发掘了她的内心世界。合欢是古代一种象征爱情的花纹图案,也可用来指含有此类意义的器物,如合欢襦、合欢被等。一面是残灯、晓霜相伴的不眠人,一面是值得深情回忆的合欢床。在寒冷孤寂之中,这位不眠人煎熬了一整夜之后,仍然只好从这张合欢床上起来,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还用得着多费笔墨吗?
  后两句是补笔,写盼盼的彻夜失眠,也就是《诗经》第一篇《关雎》所说的“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地角天涯”,道路可算得长了,然而比起自己的相思之情,又算得什么呢?一夜之情的长度,已非天涯地角的距离所能比拟,何况是这么地过了十多年而且还要这么地过下去呢?
  先写早起,再写失眠;不写梦中会见情人,而写相思之极,根本无法入梦,都将这位“念旧爱”的女子的精神活动描绘得更为突出。用笔深曲,摆脱常情。
  白居易和诗第一首的前两句也是写盼盼晓起情景。天冷了,当然要放下帘子御寒,霜花结在帘上,满帘皆霜,足见寒气之重。帘虽可防霜,却不能遮月,月光依旧透过帘隙而洒满了这张合欢床。天寒则“被冷”,夜久则“灯残”。被冷灯残,愁人无奈,于是只好起来收拾卧床了。古人常以“拂枕席”或“侍枕席”这类用语代指侍妾。这里写盼盼“拂卧床”,既暗示了她的身分,也反映了她生活上的变化,因为过去她是为张愔拂床,而今则不过是为自己了。原唱将楼内残灯与楼外晓霜合写,独眠人与合欢床对照。和诗则以满床月与满帘霜合写,被冷与灯残合写,又增添了她拂床的动作,这就与原唱既相衔接又不雷同。
  后两句也是写盼盼的失眠,但将这位独眠人与住在“张氏旧第”中的其他人对比着想。在寒冷的有月有霜的秋夜里,别人都按时入睡了。沉沉地睡了一夜,醒来之后,谁会觉得夜长呢?古诗云:“愁多知夜长”,只有因愁苦相思而不能成眠的人,才会深刻地体会到时间多么难以消磨。燕子楼中虽然还有其他人住着,但感到霜月之夜如此之漫长的,只是盼盼一人而已。原唱作为盼盼的自白,感叹天涯地角都不及自己此情之长。和诗则是感叹这凄凉秋夜竟似为她一人而显得特别缓慢,这就是同中见异。
张仲素,原唱第二首,写盼盼抚今追昔,思念张愔,哀怜自己。起句是描绘张愔墓前景色。北邙山是汉、唐时代洛阳著名的坟场,张愔“ 归葬东洛”,墓地就在那里。北邙松柏,为惨雾愁烟重重封锁,是盼盼想象中的景象。因此次句接写盼盼在燕子楼中沉沉地思念的情形 。“思悄然 ”,也就是她心里的“锁愁烟 ”。情绪不好,无往而非凄凉黯淡。因此出现在她幻想之中的墓地 ,也就不可能是为丽日和风所煦拂,而只能是被惨雾愁烟所笼罩了。
  古时皇帝对大臣表示宠信,特许剑履上殿,因此剑履为大臣的代词。后二句是写:自从张愔死后,她再也没有心绪歌舞,歌声飘散,舞袖香销,已经转眼十年了 。白居易说她“善歌舞,雅多风态”,比之为“风袅牡丹花”,可见盼盼曾引起很多雅士贵人倾慕,完全可以在张愔逝后另附高枝,但她却没有这样,而是始终忠于自己的爱情 ,无怪当时的张仲素 、白居易乃至后代的苏轼等都对她很同情并写诗加以颂扬了。(《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是苏词中名篇之一。)
  白居易的第二首和诗便从盼盼不愿再出现在舞榭歌台这一点生发,着重写她怎样对待歌舞时穿著的首饰衣裳。
  年轻貌美的女子哪个不爱打扮呢?然而盼盼几次想妆扮自己,却又作罢 :打扮了给谁看呢 ?想到这里,就只有流泪的份儿了 。于是 ,尽管金花徒然地褪去了光彩,罗衫改变了颜色 ,也只有随它们去吧。“自从不舞《霓裳曲 》”,谁还管得了这些。《霓裳羽衣》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舞曲,这里特别点出,也是暗示她的舞技高妙。空箱的“空”字,形容精神上的空虚,如妇女独居的房称空房、空闺,独睡的床称空床、空帷。说“已十年”,张愔死于元和元年(806),据此推算 ,其诗当作于元和十年。
  在这首诗里,没有涉及张愔。但他始终存在于盼盼的形象中。诗人展现的盼盼的精神活动,就是以张愔在她心里所占据的巨大位置为基础的。
原唱第三首,写盼盼感节候之变迁,叹青春之消逝。第一首在秋之夜,这一首则为春之日。
  起句是旧时事。鸿雁于秋天自北南飞。徐州在洛阳之东 ,经过徐州的南飞鸿雁 ,不可能来自洛阳。但因张愔墓在洛阳,而盼盼则住在徐州,所以诗人缘情构想,写在盼盼的心目中,这些相传能够为人传书的候鸟,一定是从洛阳来的,然而人已长眠,不能传书,也就更加感物思人了。
  次句是当下事。玄禽即燕子。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祈祷丰收的日子,燕子于春天由南而北。临近社日,它们就来了。燕子雌雄成对地生活,双宿双飞,诗人们惯以用来比喻恩爱夫妻。盼盼是合欢床上的独眠人,看到双宿双飞的燕子,岂能不发出人不如鸟的感叹?
  人在感情的折磨中过日子,往往觉得时光过得很慢 ,所以前诗说“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而有时又变得麻木,觉得时光流逝很快,所以本诗说:“适看鸿雁洛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这两句只作客观描写,但却从另外两个角度再次展现了盼盼的深情。
  后两句从无心玩弄乐器见意,写盼盼哀叹自己青春随爱情生活的消逝而虚度 。周邦彦《解连环》云:“燕子楼空 ,暗尘锁一床弦索 ”,即从这两句化出,又可以反过来解释这两句。瑟以瑶饰,箫以玉制,可见贵重,而让它们蒙上蛛网灰尘,这不正因为忆鸿雁之无法传书,看燕子之双飞双宿而使自己发生“绮罗弦管,从此永休”(蒋防《霍小玉传》)之叹吗?前两句绘景,后两句写情,似断实连,章法极妙。
  和诗的最后一首,着重在“感彭城旧游 ”,但又不直接表现对旧游之回忆,而是通过张仲素告诉他的情况,以抒所感。
  那年春天,张仲素从洛阳回来与白居易相见,提起他曾到张愔墓上去过 。使白居易感到惊心动魄的,乃是坟边种的白杨树都已经长得又粗又高,可以作柱子了,那么,又如何能使得盼盼的花容月貌最后不会变成灰土呢?彭城旧游,岂能再得?虽只是感今,而怀旧之意自在其中。
  这两组诗,遵循了十分严格的唱和方式。诗的题材主题相同,诗体相同,和诗用韵与唱诗又为同一韵部,连押韵各字的先后次序也相同,既是和韵又是次韵。唱和之作,最主要的是在内容上要彼此相应。张仲素的原唱,是通过写盼盼生活代盼盼抒发她“念旧爱而不嫁”感情的,白居易的继和则抒发了他对于盼盼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同情以及对于时光易老,今昔盛衰的感叹 。一唱一和,处理得非常恰当。总的说来,这两组诗如两军对垒,工力悉敌,表现了两位诗人精湛的艺术技巧,是唱和诗中的佳作。
佚名

赏析

贰/

江苏徐州云龙公园知春岛上有一座燕子楼,楼为双层,上下回廊环绕,秀丽典雅,古朴美观,富有民族传统风格。但是这座燕子楼是经过重修之后的风貌,最初的燕子楼建于唐代。

唐贞元年间,武宁军节度使张愔镇守徐州时,在他的府第中为心爱的女子关盼盼修建了一座小楼。因此楼飞檐挑角,形如飞燕,而且每年春天从南飞来的燕子会选择此楼作为栖息繁衍的地方,所以这座楼就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燕子楼”。

这位叫关盼盼的女子是什么人呢?为何能得到节度使张愔的垂青和爱恋呢?原来关盼盼本身就是徐州人,她是一位能歌善舞、精通管弦、工诗擅词,才艺双绝的女子,生活在唐代贞元、元和年间。

但是关盼盼因出身寒微,后来她凭借着才艺入身乐籍,成为一名从事歌舞的专业人员。后来张愔来到徐州担任节度使,他与关盼盼邂逅,也被关盼盼姣好的容貌的出色的才艺倾倒,张愔将关盼盼接到府中,为她专门修建了一座燕子楼。可以说燕子楼是一个有着浪漫爱情故事的地方。

出于对她的爱和对她才艺的支持,张愔为关盼盼聘请了技艺高超的音乐家和舞蹈家,经过一番专门训练后,关盼盼成为名动一时的演艺达人。

关盼盼能表演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她的舞姿轻盈柔美,婀娜多姿;她的歌喉圆润,声音清丽。当时的诗人张仲素将关盼盼的歌声称为“歌尘”,意思是说她唱起歌来,音调抑扬跌宕,清脆激越,其势可以阻遏天边的行云,冲击起雕梁上的暗尘。

贞元二十年(804年)春天,白居易在校书郎任上,从长安出发,东游徐州、泗水一带,受到了武宁军节度使张愔的盛情款待。宴席间关盼盼还表演了歌舞,关盼盼的才貌举止给白居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几年之后,白居易和朋友张仲素在长安相逢,他从朋友张仲素的口中得知张愔去世,葬在洛阳的消息。谈话间,白居易问起关盼盼的事情,张仲素此前一直在徐州工作,他对张愔和关盼盼的事情很了解。

原来自从张愔去世后,关盼盼念及张愔对她的情义,所以拒绝了许多的追求者,她也一直独居在张愔为她修建的燕子楼中,已有十年之久了。也可以说燕子楼是一个有着凄美爱情故事的地方。

张仲素还以关盼盼的语气写了三首《燕子楼》的诗,白居易读完这三首诗后,感触很深,他不由得想起了以前游历徐州时张愔对他的殷勤款待,以及宴席上关盼盼动人的舞姿和歌喉,于是白居易也写了三首诗,唱和张仲素的三首诗。

最早将关盼盼和燕子楼的故事写进诗中的张仲素和白居易,他们的唱和诗又是怎样的呢?张仲素的第一首诗是这样的: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张仲素的第一首诗情景的选取上很有特点,他以关盼盼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写的是关盼盼在张愔去世后,独居燕子楼的十多年中经历过的无数不眠之夜中的一个夜晚。

开篇句中的“残灯”和“晓霜”两个意象,写的是天亮时燕子楼室内和室外的景色。而且诗人巧妙的安排了一个“伴”字,不仅在诗意上将室内的情景和室外的情景联系起来,也将室外的寒冷与室内的孤寂联系起来,为主人公关盼盼的出场做好了环境的铺垫和渲染。

第二句写的是燕子楼的主人关盼盼。诗人是怎样落笔的呢?写她躺在床上哭吗?写她唉声叹气吗?都不好。

因为已整整过了一夜,哭也该哭过了,叹也该叹过了。这时她该起床了。于是,张仲素就写起床。用起床的动作,来表达人物的心情。但张仲素在这里并不多写她本人的动作,而已出其不意的笔法,从人和床作极其强烈的对比中,刻画女主人的内心世界。

合欢是古代一种象征爱情的花纹图案,也可用来指含有此类意义的器物,合欢被。一面是残灯、晓霜相伴的不眠人,一面是值得深情回忆的合欢床。

在寒冷孤寂之中,这位不眠人煎熬了一整夜之后,仍然只好从这张合欢床上起来,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呢?或许是五味杂陈吧。

诗作的后两句是补笔,写燕子楼的主人关盼盼的彻夜未眠的情景,“地角天涯”,道路可算得长了,然而比起自己的相思之情,又算得什么呢?

夜短情长,思念的长度与宽度就是天涯地角的距离也无法与之相比的,何况是经过了十多年的思念,而且还要这么地过下去。

这首诗中,张仲素先写关盼盼的早起,再写失眠;不写梦中会见相思之人,而写相思之苦,根本无法入梦,都将这位念及旧爱的女子的精神活动细腻、真实、婉转地描绘了出来。

既然要唱和张仲素的诗,最主要的是在内容上要彼此相应,这也是唱和诗歌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当白居易读完张仲素的第一首诗后,写了这样一首场唱和诗: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白居易这首诗的前两句也是写燕子楼的主人关盼盼清晨起床的情景。天冷了,当然要放下帘子御寒。霜花结在窗帘上,可见气温很低,天气是很寒冷。

帘虽可防霜,却不能遮月,月光依旧透过窗子而洒满了这张合欢床。因为天气寒冷,气温也低,所以室内的温度也是很低的 。因为温度低,所以连被子都是冷冰冰的。夜已经很深了,女主人还没有入睡,蜡烛也快燃尽了,在这样的境况中,女主人不得不起来收拾卧床了。

张仲素的原诗中将室内的残灯与室外的晓霜合写,独眠人与合欢床对照;白居易的唱和诗则以满窗月与满帘霜合写,被冷与灯残合写,又增添了她拂床的动作。这就与原诗不仅在诗意上吻合,也避免了内容的雷同,是非常高妙的唱和之作。

后两句也是写关盼盼的失眠,但白居易将这位独眠人与住在“张氏旧第”中的其他人对比着想。在寒冷的有月有霜的秋夜里,别人都按时入睡了。沉沉地睡了一夜,醒来之后,谁会觉得夜长呢?

只有因愁苦相思而不能成眠的人,才会深刻地体会到时间多么难以消磨。燕子楼中虽然还有其他人住着,但感到霜月之夜如此之漫长的,恐怕只有关盼盼一人而已。

原唱作为关盼盼的自白,感叹天涯地角都不及自己此情之长,这是一空间的距离为出发点而写的;和诗则是感叹这凄凉的秋夜好像都在为她一人,而显得特别缓慢,这是从夜晚的时间长度为出发点而写的。这是和而不同。

张仲素的第二首《燕子楼》,写的是燕子楼主人关盼盼抚今追昔,怀念张愔,哀怜自己的情景,原始写道: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已十年。

开篇句描写的是张愔墓前的景色。北邙山是汉、唐时代洛阳著名的墓地,张愔“归葬东洛”,墓地就在那里。北邙松柏,为惨雾愁烟重重封锁,这其实是关盼盼想象中的景象。

所以第二句紧承第一句的想象,写关盼盼在燕子楼中沉寂地思念的情形。“思悄然”,也就是她心里的“锁愁烟”。情绪不好,凄凉黯淡。所以出现在她幻想之中的墓地,也就不可能是为丽日和风所煦拂,只能是被惨雾愁烟所笼罩了。

后二句写的是,自从张愔死后,关盼盼再也没有心绪歌舞,歌声沉寂,舞袖香销,转眼已经十年了。

白居易的第二首和诗便从关盼盼不愿再出现在舞榭歌台这一点生发,着重写她怎样对待歌舞时穿着的首饰衣裳:

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年轻貌美的女子谁不爱打扮呢?可是关盼盼几回想穿戴起来,却又被另外一种想头压了下去,她或许想到:打扮了给谁看呢?想到这里,就只有流泪的份儿了。

所以,尽管金花褪去了光彩,罗衫改变了颜色,也只有随它们去吧,谁还管得了这些。

《霓裳羽衣》是唐玄宗时期有名的舞曲。诗中出现这一舞曲的名称,也是暗示关盼盼有着高超的表演艺术天赋。

在这首诗里,白居易没有写到张愔,但他并非消失而是存在于关盼盼的形象中。白居易之所以展现关盼盼的精神活动,就是为了点明张愔虽然去世,但他依然在关盼盼的内心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以至于她拒绝了所有的追求者,或许她的心里再也装不下其他人了吧。

张仲素的第三首《燕子楼》,写关盼盼感叹时间流逝、季节更替的同时,也感叹她的青花不在,韶华易逝。叹青春之消逝。原诗如下:

适看鸿雁洛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开篇句描写的是去年的事。鸿雁每年秋天从寒冷的北方飞到温暖的南方。徐州位于洛阳东边,但是经过徐州的南飞鸿雁,肯定没有经过洛阳,关盼盼这样想着。

但因张愔墓在洛阳,而关盼盼则住在徐州。所以诗人以美好的想象展开叙事,认为在关盼盼的心目中,这些相传能够给人传书的候鸟,一定是从洛阳来的,可是人已长眠,不能写信,也就更加让关盼盼睹物思人了。

第二句写的是眼前的情景。玄禽即燕子。社日是春分前后的戊日,古代祭祀土神、祈祷丰收的日子。

燕子每年春天,由南而北。每年临近社日的时候,燕子们就飞回来了。燕子成对地生活,双宿双飞,一向用来比喻恩爱夫妻。

关盼盼现在是合欢床上的独眠人,看到双宿双飞的燕子,怎么能不生发人不如鸟的感叹呢?人在感情的折磨中过日子,有时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两句虽然只是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但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关盼盼对张愔一网深情的怀念。

后两句从无心玩弄乐器着笔,写关盼盼哀叹自己青春随爱情生活的消逝而消逝。瑶瑟和玉箫都是贵重的乐器,而让它们蒙上蛛网灰尘,这是女主人想起鸿雁无法传书,看到燕子双飞双宿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感叹。

白居易的第三首和诗,讲笔墨放在回忆上,他回忆起当年徐州游历时与张愔和会面,以及簋关盼盼歌舞的印象上。但诗人又不直接描写对旧游的回忆,而是以通过张仲素告诉他的情况,来抒发他内心的感受,白居易写道: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当年春天,张仲素从洛阳回来与白居易相见,提到他曾到张愔墓上去过。张仲素当然也还说了许多别的,但使白居易感到惊心动魄的,乃是坟边种的白杨树都已经长得又粗又高,可以作柱子了。

那么,白居易不由得想到,怎么才能让得关盼盼的花容月貌不会变成灰土呢?当年徐州的游历,给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什么时候才能再去一次呢?这两句虽然是诗人感叹眼前,其实怀旧的想法再也明显不过了。

唱和之作,最主要的是在内容上要彼此相应。张仲素的原唱,是代关盼盼抒发她“念旧爱而不嫁”的生活和感情的,是“拟作闺音”的写法;白居易的唱和诗,则是抒发了他对于关盼盼生活和感情的同情,以及对于今昔盛衰的感叹。

自此之后,张愔与关盼盼的美好爱情,以及关盼盼与燕子楼的故事,很多文人墨客以他们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吟诗填词、度曲作文。

北宋年年,苏轼担任徐州知州的时候,曾写下词作《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元代有以关盼盼的故事为题材的杂剧《燕子楼》;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有《钱舍人题诗燕子楼》。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也有以关盼盼和燕子楼的故事为原型的章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柳絮》词中“香残燕子楼”的诗句,指的也是关盼盼和燕子楼的故事。

佚名
赏析

叁/

张仲素

秋天一夜净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和前首一样,此诗也是用曲折之笔来抒写闺中思妇难以排遣的相思情怀的。只不过前者是从白日写到黑夜,后者却是从黑夜写到白日。

“秋天一夜净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一、二句写思妇彻夜失眠。对于心绪娴静平和者说来,秋高气爽,夜空净朗,只会增添赏玩的雅兴。但结合诗题及第三句,便知这位思妇此刻却只有空虚寂寥的感觉和印象。辗转反侧难入眠,只能眼巴巴望着窗外夜空出神。倘有云彩,还可遮蔽那照在关塞又照在闺中的明月,减轻相思之念;还可以在云彩的拟物想象中转移心思,进入暂时忘情的地步。谁知却是“秋天一夜净无云”,只有在寂寞难耐的相思中熬渡了。一直到黎明,没有鸡啼或远远近近的高声说话来打断或冲淡她的思念,而是断断续续的自北而南的大雁之声更搅愁肠。北雁南归,戍北的丈夫却不能回来;古人以雁捎书,而此刻却没有只字来抚慰她这彻夜的失眠。

雁过知秋寒。思妇的深情只能化为遥遥的体贴,她准备寄去征衣,也算是自己的情意到了丈夫身边。谁知“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消息传来,丈夫所在部队本驻居延城(在今甘肃额济纳旗东南),可现在又转移驻地,不知到了什么地方。这对女主人公的打击是不难想见的。夜晚苦熬,好容易待到白天,可以捎衣寄信了,对方却不知去处。不仅物件难以送达,书信难以传递,就是思念,一时也没有个具体着落了。诗人拐弯抹角地扫描思妇心情意绪,层层卷起波澜,曲折之笔,于此可见。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说:“唐人集中多咏征夫思夫,宋以后顿稀,殆意境为前人说尽也。”张仲素的诗便是确凿的例子。

佚名

赏析

肆/

说到唐代名妓关盼盼就不能不提到大诗人白居易,人们大都知道白居易和张仲素相互唱和的《燕子楼》的组诗,这几首诗皆为张白二人托盼盼口吻而写,两人皆感于盼盼“念旧爱而不嫁”的情操,在诗作中细腻地传达出盼盼在失去张尚书(盼盼为张尚书的侍妾)之后十年来的痛苦思念之情。

楼上残灯伴晓霜,   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知多少?  地角天涯未是长。
                         ---张仲素

满床明月满帘霜,   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   秋来只为一人长。
                         ---白居易

北邙松柏锁愁烟,   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埋剑履歌尘散,   红袖香消已十年。
                         ---张仲素

钿晕罗衫色似烟,   几回欲著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白居易

适看鸿雁洛阳回,   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萧无意绪,   任从蛛网任从灰。
                         ---张仲素

今春有客洛阳回,   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   争教红粉不成灰。
                         ---白居易

张白二人写这几组诗的时候,关盼盼尚活在世上,居住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张府旧第燕子楼中。张仲素因在徐州做官,“颇知盼盼始末”,白居易曾目睹过盼盼歌舞,慕其“雅多风态”,故当张仲素拜访白居易出示《燕子楼》三首诗的时候,白居易看后谓其“词甚婉丽”,因爱其新咏遂亦作三绝句与张仲素唱和。

这几组绝句都写得情真意切,虽为代笔,却真实地表现出关盼盼丧夫后的孤寂悲伤之情。古代女子由于受到封建礼教的压抑,她们不能像现代女子那样大胆地走向社会,在丧夫之后只能独守空房苦苦地消耗自己的青春年华,在回首往事中重温旧日的悲欢情感。我们平时都有一种感受,就是当一个人被置于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而让你无事可做,只让你一门心思想着某种事情的时候,譬如说一个被关押的犯人,你的唯一的任务就是交代问题,这时你会感到心理压力特别大,大到足以让你的精神崩溃,甚至自杀。关盼盼正是处于这样的境遇中,她无事可做,也没有前途,有的只是当下的孤寂和空冷,而一座空楼几间空房,楼外的景物,还有起居和生活用的床被灯等物品就是她的终身相伴之物了,由于她整天见到的就是这些东西,所以这些东西在她的印象中就特别深刻。关盼盼伴随着这些东西不知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看到过多少“残灯”“晓霜”“夜月”,这些物象在它眼中幻化为一种冷寂孤独的象征而变成她相思之情的触媒。在那漫漫长夜之中,失眠的关盼盼抚今追昔,想到张尚书的墓地一定是愁烟雾锁,张尚书在另一个世界一定也是愁容满面地在思念着她,一个是活人的“思悄然”,一个是死人的“锁愁烟”,与此可见关盼盼对爱情的忠贞不移和生前两人感情的笃厚,故此关盼盼在张尚书死后才不肯操歌妓之旧业而甘愿为他独守空房十余年。这十年来关盼盼目睹了十个春夏秋冬,可是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她看到鸿雁的归来,燕子成双成对的在眼前飞舞,就不能不再次感叹哀怜自己的孤独而重新变得意绪纷乱起来,特别是从洛阳回来的人在张尚书的墓地看到白杨已经粗大可以做柱子了,怎不叫人感到红颜易逝,岁月无情呢?

这几组诗写出了关盼盼在燕子楼中这一特殊情境中的真实状况,让读者所看到的是关盼盼对张尚书的一片思念之情,而并没有后人所宣扬的泯灭情感的守贞节之类的说教,诗人也只是设身处地地体味关盼盼在独居十年的生活中的孤独痛苦的感受和对往日情感生涯的痛切回味,也正因为是代笔,诗人就不能不顺着主人公的情感轨迹着笔,故而反倒真实地展现了主人公的感情世界,令千百年来的读者如醉如痴,感慨万端。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也正是大诗人白居易,当真正涉及到他本人对这件事的看法时,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也就是在诗人唱和之后不久,他就写诗给关盼盼,诗云: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枝。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意思是说,张尚书不惜重金把你买回家中如花似玉地把你供养着,还让你学成了歌舞,而张尚书本人却心力交瘁离开了人间,现在你却好好地活在世上,你为什么不随同张尚书一同归去呢?关盼盼看到这首诗后回答说,不是我关盼盼不愿意随张尚书去,而是怕别人议论他好色,好好地让一个侍妾一同去死,这样会辱没他的名声。盼盼当即也和了一首诗:

自守空房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

关盼盼说,我独守空房这么多年,与愁苦相伴,就像是春天过后的牡丹,形同枯枝,而您却不理解我的内心的痛苦,却来责怪我未随同张尚书一同去赴泉台,我是多么伤心啊。写罢此诗就绝食而亡。

历代诗家为白居易避讳,多不提及这首直接导致关盼盼自尽的诗,关盼盼本来还可以在燕子楼中继续独居下去,当然在这生不如死的悲苦日子里,关盼盼可能也萌生过死的念头,她在生与死之间也许斗争徘徊了很久,但在这十年当中毕竟生的力量战胜了死的念头,可是当有地位有名声的大诗人白居易都认为她应当殉情,本来就孤苦无告的关盼盼就再没有生存的勇气了。封建士大夫总是脱离不了他的阶级立场来看问题,他们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只是在自己遭遇挫折时方才表现得充分一些,如白居易在被贬江州司马时路遇琵琶女,因琵琶女的身世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才一洒同情之泪。而当他们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维护封建制度及其礼教的时候,他们的面孔会就会变得可憎起来。

关盼盼虽然死了,但她留下的这一段身世遭遇却引起历代文人墨客的遥想感叹。他们每到徐州总会要去看看燕子楼,想起关盼盼,但大多数人都是在怀古上做文章,很少能写出当年张仲素和白居易那样情感真挚的诗章来,像元代词人萨都剌的《木兰花慢·古徐州形胜》一词有“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两句,也只是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而已。但是北宋大词人苏轼的一首咏关盼盼词却值得一提。

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晨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枕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轼词的特点总是从大处着笔,不为一事一物所局限。此词也是这样,苏轼作此词正是他仕途遭遇挫折的时候,频繁的外调使他远离政治中心,心情十分落寞冷寂,当他夜宿燕子楼时,这位古代歌妓的遭遇就不能不引起他的同情,并且使他和关盼盼有了心灵上的沟通。词首先写燕子楼的周围环境,烘托出清幽静谧的气氛,词人置身这样的环境,心情也安详得多了,以这样心境观察景物,景物也显得动静相宜,清新可爱,词人在这样的氛围中入睡,他做了一场梦见关盼盼的梦,但是好梦难圆,很快就被鼓声落叶惊醒,不过梦中的人物却清晰可见,于是他来到小园来寻觅梦的踪影,可是把小园走遍却什么也找不到。词人登高望远,感慨自己的身世遭遇,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孤独感油然而生,此时面对关盼盼所居住过的燕子楼,两人遭遇的相似,使词人感慨万端,想起当年关盼盼也像自己一样曾在这个小园中来回寻觅她的好梦,度过多少个悲喜交加的夜晚和不眠之夜。然而这一切都过去了,如今只落得“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的结局,于是词人跳开这“旧欢新怨”,上升到人生和宇宙意识的高度,认为从古至今人生不过是一场梦,只见浑浑噩噩做梦的人,未见到一个梦醒的人,正像我今天在为关盼盼的遭遇喟叹,而以后的人们未必不在面对我修建的黄楼而“浩叹”一样。

比较张白二诗人和苏轼的咏关盼盼的作品,张白的诗作写得情感缠绵,感人肺腑,苏轼的词作则写得超矿清键,立意高远,张白以情取胜,苏轼以意见长,张白着重挖掘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苏轼则更多地打入身世之感,并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对人间情怨作历史的空间的关照,苏轼不是泯是非恩怨,而是对旧怨新愁有了一种更高的观察角度,情感超脱而不沉溺,两者都表现出对关盼盼境遇的深切同情。情感是永远相通的,历代诗人和读者之所以喜爱咏盼盼的诗作和同情盼盼的境遇,是因为真挚的感情是不会因时代的更迭而不再打动人心的。关盼盼死了,但是那一段燕子楼中的深情要眇的绵绵情事却深深牵动着历代读者的心。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