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氏往事(十二)

缑氏往事之十二:家具

早些年,新房装修时,我同老公商量买什么家具。真心不想再要皮沙发了,虽然结实耐脏,但保养起来太麻烦;布艺的似乎也不适合,懒惰如我,要保持干净整洁肯定很费心。老公说,明白了,你大概是想要木的。

我佯装考虑,之后点头承认。其实,他不知道,对实木家具,我原本有着浓重的心结。

小时候,家中的必备物件,大到粮仓衣柜,小到桌椅板凳,皆为木制品。男人用的架子车三齿镂,女人用的纺花车织布机,孩子们的手推车小座婆,所有所有,无一不实木。

当自家种的树木成了材料,冬天里会被伐倒,几经寒暑,自然晾干,有些木材甚至要放置数载,才能真正用来制做物件。通常到了农闲季节,大人们会张罗着请木匠上门做家具。

做家具的木匠,多是外乡人,印像中开封那边的居多。当需要做家具时,提前就要托人打听排班。基本都是口口相传,熟人介绍,工钱有现成的市面价,基本无需讨价还价,亦或起伏极小。匠人自带工具,但包工不包料,主家管食宿,十里八乡,都是这一种合作方式。

记得有一年,家里需要做个粮仓,父亲从邻村接回两个木匠,一个叫国印,一个叫广志,我管他们叫国印叔广志叔,国印叔矮胖,广志叔瘦高。

那时祖母还在世,记得他们做好粮仓后,又帮祖母打制了喜棺。看着这奇怪的物件,我曾好奇地问祖母那是什么,只记得祖母幸福满足的笑容,却实在想不起她回答了什么。

祖母先天腿部残疾,行走离不开拐杖,一生贫困交加,命运坎坷。父亲只是她的养子,有了孙子孙女,对祖母来讲,实属不易。所以,直到今天,我才大约理解了,祖母当年那种幸福满足的神情。

转眼,祖母已去世四十年,多少往事,都成了风中云烟。但当年那个对话场景,以及这两个木匠的名子,我却分分钟都能记起。

尽管当时年纪尚小,但我已能分清那些器械的名称。因为锯和刨子家里也有,父亲也曾动手做过锅盖之类的小件,但他的手艺跟木匠没法比,他最引以为傲的作品,不过是个小木凳罢了。

安顿好木匠的生活用品,简单的饭菜过后,父亲把事先解好的木板取出来,放在院子中间,就算正式开工了。国印叔负责划线,广志叔帮他拉墨斗。父亲则依照木匠的交代,去镇上买回皮胶和洋钉儿,然后,呆在锅台边烧火熬皮胶。

这个时候,我喜欢绕在两个叔叔跟前,看他们做事。国印叔耳朵上总夹着一根粗铅笔,有时会给我玩一下,那扁方铅芯,真正的高大上,简直让人惊叹。

有时,我用很细的小木枝,去玩墨斗里的墨,用手指去弹捏那黑绳子。母亲会过来说,别打扰叔叔们做事,国印叔就会连声说,不碍事,不碍事。

广志叔很听国印叔的话。有时,我端饭到桌边,放在广志叔面前,他总是要推给国印叔先吃;饭后,国印叔就坐着抽烟聊天,会命令广志叔帮他取东西,递东西;父母有什么事,也总是只跟国印叔商量。我便觉得奇怪,晚上问母亲,母亲神秘的告诉我,国印叔是师傅,广志叔是徒弟。

国印叔对广志叔一直很严厉,他们基本不聊干活以外的闲话。只记得有一次,正吃着饭,母亲无意间问起,他两个是否成家的话题,国印叔笑了,他说,你们这里人,如果有人看得上我徒弟,给他说个媳妇吧,广志叔的脸刷就红了。

木板经过划线锯断,再经皮胶的粘合,刨子的趁平,最后,就到了制定榫卯的阶段,锉子便派上用场。至此,凹凸相嵌达到极致,这也正是当今实木家具的最亮卖点。在古朴的岁月里,却是如此的司空见惯。

当我家的粮仓做好后,有个亲戚家,正好也需要做家具,父亲便送他两个过去。后来听说,那亲戚家的堂妹看上了国印叔,后来两人真的成了家,这于我也是好消息。因为,这样算起来,尽管关系有点周折,但是毕竟,我们和国印叔家也成亲戚了。

父亲说,既然是亲戚了,以后做家具就找国印叔。

几年之后,我家又需要打制架子车,真的又请到了国印叔,只是他带了一个新徒弟,父母问起广志叔,他说,广志叔如今也做师傅了。再后来,国印叔带着妻儿回了开封,就再没有见过面了。

前些年,母亲在集会上,看到个陌生人,她说,这个人长得好像广志。当然,那肯定不是,时光已飞逝三十多年,面前这个不过才二十出头。其实,我已完全记不起他们的样子了,只模糊记得一个矮胖,一个瘦高,但他们的名子,今生不会忘记。

后来,到处有了家具店,售卖的产品,材质更齐全,表面处理更鲜亮,现代化的器具,让家具生产也变成了流水线作业,就极少听说有人家请木匠了。

但时光,依然让我想念,想念那锯,那墨斗儿;还有,那一地锯沫和刨花的淡淡的木香。这些场景,如同两个木匠的名子一样,被永久锁在我的童年记忆里。

所以,我选了一屋子实木家具,并不因为它们叫鸡翅或花梨,而是因为它们的榫卯结构,跟我儿时在院子里观到的,几多相似,几多亲切。

喜欢我的文字

作者:周银霞  (网名:周清明,念北)  洛阳 偃师 缑氏 人,70后,现居广东中山。

(0)

相关推荐

  • 浅谈知否中明兰是否最爱小公爷?

    最近在追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感受颇深,值得一看!简单说明一下,剧内不仅有今年大火的朱一龙小哥哥,还有赵丽颖和冯绍峰满天飞的喜讯,这部剧在没播之前就已经受到了各方的瞩目,再加上从 ...

  • 橡树 | 父亲节随谈:大院,已然残垣断壁

    昭馀古城. 1937年,春节,正逢民国黄金十年的好光景,我的爷爷也是春风得意在青春之年当上了开封税局的局长. 于是,他在我的父亲满周岁之时,便兴致勃勃带着家父从开封赶回祁县,取名叙谱. 作为晋商望族, ...

  • 现在的木匠,只会打钉子,有几个还会不用钉子做家具

    现在的木匠,只会打钉子,有几个还会不用钉子做家具

  • 【阅读悦读·散文】刘丽杰《说一段往事给你听》

    [作者简介]刘丽杰,吉林省东丰县人.辽源市作家协会会员,东丰县作家协会理事.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步履,作品大都以故乡小镇为背景,记录了平凡的人,琐碎的事.走过的都是风景,经历的都是故事.作品散见< ...

  • 缑氏往事(二十九)

    缑氏往事之二十九:三八妇女节 刚毕业那一年,我被分配到老家一所乡村学校教书.单位所处的位置,属典型的平原农村,无山无水,除了村舍,便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地. 庄稼地中间,是一条条土路,虽然笔直平顺,但也就 ...

  • 缑氏往事(二十八)

    缑氏往事之二十八:羊肉汤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正火.记录片里的旁白和配乐,堪称经典,我非常喜欢,就翻来覆去地看.谁料味蕾被深深触动,食欲阵阵涌起,拼命想念美食.猛然间发现,被我定义 ...

  • 缑氏往事(二十六)

    缑氏往事之二十六:中秋月饼 二00八年一月一日起,国家法定节假日,增加了三个成员:清明,端午和中秋.在此之前,它们徒有节日之虚名,眼见到了正日子,国人仍需照常上班. 我儿时的故乡,那其中的两个节日,清 ...

  • 缑氏往事(二十五)

    缑氏往事之二十五:收音机 我听过的英文歌曲不多,能念出歌名儿的,唯有一首<昨日重现>.这是翻译过来的中文名,英文名叫<Yesterday Once More>. 当年高三的每位 ...

  • 缑氏往事(二十四)

    洛阳偃师翟镇二里头:夏朝都城遗址 缑氏往事之二十四:馒头 豫西平原,孕育了最早的中国,虽非鱼米之乡,也是天然一方沃土.沃土之上,是大片大片的麦田:这麦田,让生活在此的人们,得以世代繁衍. 人们爱这土地 ...

  • 缑氏往事(二十二)

    缑氏往事之二十二:粉条 刚毕业那年,我被分配到缑氏镇辖下的官庄中学.很久以前,这里曾是重点学校,但我来的时候,它已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几间校舍,全是瓦房,也已极其陈旧,个别还漏水.记得有个下午,遇上 ...

  • 缑氏往事(二十)

    缑氏往事之二十:灯 如果时光退回到1999年,生活在内地乡下的我,对灯具概念的理解,还相当狭隘,仅仅局限在灯泡电棒之类.曾经以为,干干净净照个明,灯具就达到了用途.毕竟,我们心驰神往的,就那八个字:楼 ...

  • 缑氏往事(二十七)

    缑氏往事之二十七:厕所革命 每一次翻看中国地图,我都会注视那大"几"字形的黄河.黄河的中下游,流经中原腹地,无需参考省界线,俺也能认出河南的大致范围.再放大搜寻,一眼就能找到洛阳市 ...

  • 缑氏往事(二十三)

    缑氏往事之二十三:柴 初来广东时,认识一位湛江的小妹,十六七岁,刚刚初中毕业的样子,单纯可爱:应该未出过远门,因为我听她说,从没见过火车.我讲起北方的一些事,她都会睁大眼晴,表示好奇.有一次,她问我, ...

  • 缑氏往事(二十一)

    缑氏往事之二十一:花生 我婆婆家是湖北红安的,革命老区将军县.全域丘陵地貌,颇有一些土特产:茶叶,红薯,板栗等等.这其中最有名的,我认为是红安花生. 那花生榨出的油,用来烹饪,有种纯天然的,浓烈的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