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汉字 第三十四课 传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传播的“传”字。
传(傳)chuán形声字,亻(单人旁)+ 專(专)。
專(专)是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一边象纺塼( zhuān )形,即“叀( zhuān);另一边是手(寸)。合起来表示用手转动纺锤,将丝盘绕在纺锤上。
所以,“传”的本义是转动,这个意义发展为“转”字。
專(专)和人合起来组成“传”字表示:事物在人之间流动。
“传”的本质意义是:事物或信息的流动。
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传递、传送、传授、让位(传代)、留传、充分或确切地表述、叫来(发出命令叫人来)等。
读zhuàn表示事物或信息流动的中介:驿站所备的车、驿站、驿舍、符信、传记、以描述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等。又指记载(作传)。
流动,是事物和信息价值最直接的体现。
例如:货币。
现代社会绝大部分的商品交易需要借助货币实现。
货币在商品交易中流动,其价值也在流动中被赋予。
流动越多意味着借助它达成的交易越多,
通过交易创造的财富也越多,
货币就越有价值。
所以,近年国家加大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其目的就是提高人民币参与全球交易的比重,提升人民币的价值。
实物的流动如此,信息的流动亦如此。
只有广泛传播,长久传承,流动不息的信息才具有实际价值。
从另一个角度看,流动的广度和持久度决定了信息价值的大小。
不少曾经闪耀一时的文化、思想和技艺因为缺乏承传而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失去了它们的实际价值。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些文化、思想或技艺,
虽然在某个阶段适应特定历史条件而显示出其价值,
但自身缺乏生命力,不能随历史发展而推陈出新。
随着社会条件改变,而逐渐失去实用价值,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无法在人类社会中继续流传。
只有那些具有正真生命力的思想、文化和技艺才能承继不绝,长久流传。
而我们的中华文化正是所有文化中最具生命力、最有价值的文化思想。
无论从流传的广度(地域和人口),还是持久度(上下五千年连绵不绝的历史)都是其它文明无法企及的。
而中华文明的传承,无论是口口相传,还是文本记录的传播都离不开汉语。
实际上,无论什么文明,人类主要的信息流动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实现的。
语言,是信息流动最主要的媒介。
虽然,在个人角度看,通过视觉接受的信息占总信息量的90%以上。
但是语言文字始终是把信息“传”给别人——也就是信息流动的最重要途径。
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
语言文字在信息流动中的地位与货币在商品交易中的地位一样重要。
我们的汉语,因为独特的特质在信息传播上表现出极其优异的效率,
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就好比黄金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一样。
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象汉语一样:
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如此众多的人口,如此长久的历史中承担传播信息的重任。
古埃及有几千年历史的圣书字消亡了,
它所记载的古埃及文化也被深深埋藏起来。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亦有5000年的历史。但在公元330年后也消亡了。
随着罗马帝国盛极一时的拉丁文现在也苟活于梵蒂冈,成为“僵尸”语言。
还有美洲的玛雅文、古印度的波罗米文等等,
曾经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字都无一例外地消亡了。
现在能“看懂”这些文字的只剩下几个专职研究的学者,
可谓凤毛麟角,更不要说用这些语言交流。
而有近万年历史的汉语,就象黄金一样。
自诞生开始就成为使用人口最多,使用地域最广泛的语言。
其地位久盛不衰,没有受国家的兴衰影响。
直到现在,仍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其影响力也随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大。
为什么汉语能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因为汉语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汉语是世界上唯一仍然广泛使用的象形文字,是唯一拥有不间断发展历史的语言。相对于其他语言汉语具有巨大的历史优势和形态优势。
一、在连续不间断的历史发展中汉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思维内涵,
这使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优势。
从实物记事,图形记事,简单符号记事,再发展到系统的文字。
文字符号不断地被系统化和抽象化。
文字的内涵不断“凝聚”,积累起丰富的信息内容。
语言文字承载的信息量大让汉语的认读比其他语言轻松得多。
普通人只要掌握了3000多常用汉字,阅读和写作就基本没有问题。
可以通读所有专业的著作,自学几乎所有专业的知识。
在汉语世界里文字并没有成为专业的门槛。
汉字因信息量比其他语言更大,学习和使用就显得十分精简,效率非常高。
二、作为象形文字,汉字具有巨大的形态优势。
汉字并非任意的符号系统,它与信息内容双向关联:
汉字的形态由原始信息内容所决定,
在使用过程中发展出表达其他信息内容的能力。
汉字与所表达的意义有客观必然的关系。
这使得汉字的逻辑关系非常强。
汉字本身的演变和词的组成、变化均能通过逻辑演绎的方式进行。
所以,汉字具有十分强的稳定性。
汉字经历几千年的应用,幅度较大的变化只有两次:
一是两千年前秦皇统一六国文字,
二是近代繁体字的简化。
这两次变化都保持旧有文字与新文字的对应关系,
仅仅是字形方面的规范统一和系统简化,并非文字翻天覆地的变革。
汉字在发展过程上并没有出现任何断裂。
文字的文化内涵获得比较完整的承传。
这就是汉字的稳定性。
强大的稳定性使汉字在历史信息交流上发挥很好的载体功能。
现代人经过简单学习就能读懂几千年前的文献。
我们读《论语》原文就如孔子在旁边循循诱导一样贴近,
读《道德经》就如老子本人在面前侃侃而论一样直接、、、、、、
现代人可以通过汉语与古人直接交流思想。
汉字纵向发展的历史稳定是现存的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
另一方面,经过几千年发展汉字的总量并没有太大变化,
常用字始终保持两千到三千的低数量。
这是汉字在横向发展上的数量稳定。
此外,
象形字符特性决定了汉语具有使用习惯(语法)的任意性,
为使用者提供了其他语言所没有的使用自由。
汉语使用习惯(语法)的自由大大拉近了语言交流双方的距离,
使接受者能直接接受语言创造者的思维。
(在交流中)语言仿佛并不存在。
即使经过千年的跨度,我们也能通过文章和历史上的大师进行“直接”交流。
汉语的语法自由使得各种各样的思想都能通过汉语准确自由地表达。
语言接受者也能通过汉语真实地吸收别人的思维成果。
这正是中华文化得以广泛传播,连绵延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汉语的语音优势
汉语一字一音,每个音又分为四个音调,
因此读起来响亮清晰,婉转动听,有节奏感,有音乐美,
是世界上最美的语音。
用这种语言写成的诗歌、文章有铿锵悦耳、抑扬顿挫的声乐美。
汉语诗讲究平仄、对仗、押韵,
所以,诗句特别整齐、节奏特别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
这一特点,使汉语作品特别容易记忆。
同时由于汉字语音响亮清晰,没有轻辅音,
在“人机对话”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以普通话为代表,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
由乘法原理可知道:
普通话理论上共有2940个声音,
去除不能发音的组合,能够被利用的有近2500个,
而真正被用到实际语言中的仅1327个。
由此可见,汉语的语音发展已经非常合理。
在这样先进的语音系统下,汉语各方言虽然语音分歧相当大,但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
从长江以北向北直到中国北部边疆,
向西南延伸到四川、贵州、云南、广西一带,
面积达 700多万平方公里,在这广大的区域内,
7亿以上的人说相近的汉语方言。
如此众多的人口,可以听懂或大致听懂相互之间的方言,
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能在如此广泛的地区和群体中长期使用,
也从实践上证明了汉语语音结构和数量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