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导论的来源及其内涵

——教师主导作用的内涵及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https://m.docin.com/touch_new/preview_new.do?id=2337833487

  教师主导作用的提出,最早可以上溯到1930年代的前苏联时期。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十月革命后,新诞生的苏维埃俄国百废待兴,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由于当时流行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非常大,导致苏维埃俄国的学校教育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

对此,前联共中央从1931年起连续三年发布了一系列文件进行纠偏,主要有《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关于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制度的决定》、《关于中小学教科书的决定》等,明确提出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要采用班级授课制、教科书,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

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之下,前苏联的教育理论界对“教师主导作用”问题进行了认真探讨,正式写进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这是一条规律。

  苏联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教师主导地位,符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解释。

所谓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事物内部各方面因素中处于强势地位的方面,有决定事物性质及其发展方向,支配和主导其他因素的作用,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主要方面相对,接受矛盾主要方面的支配和主导,对事物性质及其发展产生次要影响的其他因素,即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所谓的“教师主导作用”,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位于支配地位,对教学质量发挥起主要作用。凯洛夫《教育学》解释教师主导,曾经明确地说:“教师的每一句话对于学生来说都具有法律的性质”。

学习中心课堂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http://jsjyxy.ccnu.edu.cn/info/1029/5021.htm

要理解“教师主导作用”的含义,首先需要追溯这种提法的由来及其原初含义。国内现在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这种提法,其实最初是苏联在 20 世纪 30年代提出的。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学校消亡”论的思潮。受其影响,有人提出用“工作手册”、“活页课本”代替教科书,用分组教学代替班级授课制,并否定教师的作用,结果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对此,苏共中央从 1931 年起,连续发布了一系列文件进行纠偏。在这些文件中提到:学校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表进行教学;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要采用班级授课制、教科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中,在《关于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制度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命题:“中央责成各教育人民委员部及其各级机关,在学校的一切工作中,绝对保证教师的领导作用。”基于这种现实背景,苏联教育理论界对“教师主导作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后来,在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提出:“教师本身是决定教学的教育效果之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因素。应该首先把教学看作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过程中的领导。”这种看法在后来苏联的教学论中成为一个基本的教学思想,如达尼洛夫、叶希波夫在其主编的《教学论》中提到:“教和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如果承认搞好教学的两个方面都很重要的话,那么就应当说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当然,这里所说的教是依据已经认识的教学过程的规律来进行的。”因此在苏联,最初对教师“主导作用”的界定突出的是教师的“领导作用”、“决定作用”等含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我国广泛深入地学习凯洛夫的《教育学》,“教师起决定作用”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我国教育界。后来,我国在建立自己的教育学的过程中,有人又运用《矛盾论》的观点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认为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师是教与学的矛盾中的主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受教师决定、支配的。可见,从“教师主导作用”在苏联最初提出和我国初期借鉴使用的情况来看,它突出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为主)”地位以及对学生的“领导、决定、支配”作用等含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