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之美
建窑黑瓷建盏的魅力,也许只有亲手捧起一只建窑茶盏才能感受到。一个几乎只专注于茶盏的宋代窑口;历经两宋近300年反复推敲到至臻完美的茶碗设计,已经是收放自如,四季皆有,游刃有余。
露胎的黝黑底足,经过岁月养护,逐渐退去棱角,色润亮;而致密光亮的釉面,包裹着含铁量极高的铁胎,既是一种强大的反差,又是一种完美的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釉面逐渐有七彩虹膜之光,冬暖夏凉。这样的茶碗,仿佛自带生命,随着茶人,也似有阴晴圆缺,喜怒哀乐。
建盏从来都是粗与妙的碰撞,是刚与柔的融合,是动与静的交融。
粗与妙的碰撞 粗犷的陶泥充满刮手感,如同人生的坎坷,经历了才能珍惜当下,绝妙的斑纹无一相同,仿佛诉说的大千世界的众人相,你有你的优点,他有他的长处,都是独立的个体,一个为茶而生的器物。
刚与柔的融合 陶泥在制作的时候是柔软的,随着匠人的指尖不停变化,你想让她高点她就高了,你想让她薄一点她就薄了。这与我们孩提时的经历太相似了。我们受着环境的变化,吸收着各种知识。当入窑烧制那一刻起,窑火催着泥坯的成长,形成了坚毅的外壳和柔软的内心。烧成后的建盏陶土是温暖的,釉面是坚硬的,融合了人个性中的矛盾面,从来没有只有外向没有内向的人性,也不会有只有内向没有外向的人格。每个人会因为原生家庭和环境给自己打造了一个暂时的平衡。
动与静的交融 釉水停留在泥胎上逐渐干燥固化,这是从动到静的过程。在窑火中釉又逐渐熔化,流淌,直到温度冷却一切又都凝固了。这又是从动到静的变化。看着建盏丰富的釉面,仿佛那些斑纹会说话,会流动,却在一个特定的时刻被定格了,我们静静的看着建盏,好想读懂她未表达的话语,替她演绎未完成的使命。
如果说青花瓷是一个静态的烧制工艺,尽量要避免它的流动性。建盏则是一个动态的烧制技艺,是期待天工作画,画出一道美丽的彩虹。
在宋朝,建盏一直是饮茶器具的极品,
贵戚权门竞相追逐,文人雅士吟咏把玩。
时至如今,建盏的贵族气息仍在,但玩建盏赏建盏,成了一件小众之事。
建盏是素雅的、是内敛的,本就不必用华丽的辞藻,
只要表达出它的本来面目,
就是最大的赞颂。
黑釉盏 宋 故宫博物院藏
虽然宋人认为建盏是饮茶神器,且在宋徽宗《大观茶论》、蔡襄《茶录》、祝穆《方舆胜览》中均透露出对建盏的推崇,但遗憾的是,这些书本中对建盏的记载加起来不过几百字。
《大观茶论》
即使是中国第一本茶具图谱——南宋成书的《茶具图赞》,在辑录宋代点茶茶具时,将茶碗等同于兔毫盏(说明建盏作为茶具的重要性),却也惜字如金,仅以幽默双关之语简单点评而已。
《茶具图赞》中所绘兔毫盏
此外,正史、类书上也查不到建盏的踪迹。
故而现代人研究建盏在陶瓷史、文化史的地位,及其在茶学、美学上的意义,就必须从书本之外,寻找更多的文献参考。
于是学者们自然把目光转向诗词。
福清窑黑釉盏 宋 故宫博物院藏
今儿不看别的,单把建盏头号代言人——宋徽宗赵佶的作品拿出来读读,就能感受到宋人对建盏究竟有多钟情。
建盏的釉色之美
建盏没有涂上浓重的色彩,而是窑炉自然形成的五彩缤纷的绚丽。这种华丽也深深隐藏在它低调而安静的表象之下。而建盏之黑是包容万物的神秘之美,乍一看平淡无奇,其实是隐藏在各种漂亮的釉色。
大家都知道,不同釉色的盏有不同的欣赏标准。兔毫盏,主要进行观察兔毫斑纹是否够长,是否有层次感,是否有三维空间立体效果;油滴盏,斑纹大小程度不一,且清晰分析可见的为佳,还要注意观察其金属感和镜面处理效果。
不过话说回来,还是喜欢就好,爱则无价。无论怎样的标准,无论别人怎么说,你自己喜欢最为重要。同样的材料,在不同的窑中,放置在不同的窑位,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烧制出来的建盏,斑纹完全不同,就像大自然的生命,每一只都是不同的。
宋徽宗画像
徽宗不但书画双绝,还精通茶事,他在《大观茶论》(赵佶关于茶的专论)中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他这句话的意思是,“土肥圆”的兔毫盏什么的最适合斗茶了,因为盏的胎体比较厚实,利于保温。
他的那首《宫词》,赞美的也是建盏。
《宫词》
宋·赵佶
螺细珠玑宝合装,
玻璃瓮里建芽香。
兔毫连盏烹云液,
能解红颜入醉乡。
注释:建芽,指建安(即建州)所产团茶,又称建茶。
全文说的大致是用建窑兔毫盏饮上好的建茶,香气如云,能令身边的美人为之陶醉忘我。
个中意境,犹如画卷。
但本诗却不是因酒而醉,而是因茶而醉,以茶醉美人,不落俗套。
我比较喜欢清代、近代历史,主要原因是它的距离近,文化观念差异不大,而宋代文人墨客的境界很难一时理解透彻 。历史学家常说,看历史要在内心还原历史当时的情境,那么我们试图来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境,分析一下它的历史价值。
在五代时期,位于建阳的一座不起眼的地方,有一座窑烧制青瓷、黑瓷等,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民窑了。而建窑的发迹,必须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宋朝的开国君王,宋太袓赵匡胤,如果没有他的杯洒释兵权及后面的崇文抑武的国策,那有后来的莺歌燕舞,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真是文人的乐园。
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襄、杨万里等宋代文人均对建盏有极高的评价,猜想当时的文人圈子里在交流必备物品中,建盏应该是在清单之列,在这些能够引领时代潮流的知名人士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建盏的大军里,那么建盏的依托主要还是以”雅道“为主,所谓雅道即中国传统文化的琴、棋、书、画、诗歌、品茶、斗茶等,建盏有文人的带领、有宋代的雅道为载体,从此青云直上。
作为为著名的建盏代言人,非宋徽宗赵佶了,这位皇帝如果不是被动地做了君主,也许能流芳百世,当然,艺术界对其评价一直非常棒。。。
他在他的著作中,仅仅用一句话表述建盏之美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就这一句话,概括了建盏的经典之作的美,兔毫盏的上品选择标准,可想而知,这位赵大哥,对建盏的研究之深,我甚至怀疑他是否来过建盏并亲自在窑内观察过建盏的烧制工艺呢?
建盏之美,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体现了宋代的语境、当时的审美、那种文人墨客交流之时所谈的文雅话题,并从中享受前所未有的精神乐趣。
宋徽宗赵佶也常被人推举为中国画画得最好的皇帝。
他笔下的品茶图《文会图》不但是书画中的上上品,更生动地向后人展示了宋人品茶斗茶的真实场景。
宋徽宗《文会图》局部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会图》描绘的是文人雅士品茗的场景,场所应该是一处庭园,旁临曲池,石脚显露。
树下设一大案,案上摆设有果盘、酒樽、杯盏等,既休闲又高雅。
宋徽宗《文会图》局部
画中有一题:
儒林华国古今同
吟咏挥毫醉醒中
多士作新知入彀
画图犹喜见文雄
另有蔡京一题:
明时不与有唐同
八表人归大道中
可笑当年十八士
经纶谁是出众雄
历来认为宋徽宗画,有蔡京题者最可信,谓之“赵画蔡题”。
由二人题诗可知,画中文士,是在进行与科举有关的诗酒之会。
宋徽宗《文会图》局部
一国之君以曼妙文笔为建盏代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相信即使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建盏的门外汉,吟诵这样的诗句,也能身临其境感受到建盏的独特美感。
建盏,简素为美。简约的器形和变幻莫测的斑纹,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这种魅力深深地为宋人所着迷。
宋代重文轻武,提倡“教化”,宣扬“德治”。苏轼、黄庭坚、蔡襄这些文豪大儒,都对建盏有着很高的评估,他们也都去用富裕诗意的心情去感悟生活,品味百态。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建盏,斗茶开始慢慢流行开来,其中最为出名的“代言人”就是皇帝赵佶,一句“盏色青黑,玉毫条达”,被各种建盏相关的文章所引用。说句题外话,若不是赵佶成为了皇帝,他以后的名声或许能好一些。
宋代建盏之美,有很大一方面是通过造型来感受出来的。从尺寸,比例和韵律等诸多问题方面,可以进行设计,线条求正不求奇,恰到好处的尺度把握,成就了建盏造型独特的美。
建盏善于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它的整个外部轮廓,直线变化,刚柔并济。曲和直,和谐共存于同一整体中,直——使形状直立,弯——使形状丰满。
宋代的建盏烧制匠人,以其精湛的技艺,形成了简约,含蓄,内在的美。建盏的整体器型就像一个倒三角形线条,给人以稳重,挺拔向上,安静和优雅的美学感觉。
建盏的美,需要细细品味,一只静物欣赏它的线条理解它的美学设计理念,更能理解上文所提到的文化语境,但它又有粗俗的一面,它的外表不像汝窑、哥窑那样夺眼且胎底有些粗糙,釉面不均匀。。。。
这种内敛与生俱来,并非刻意为之,只有你细细口味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但同时,它的妖艳却引来了东边小国的狼子野心。
建盏之美,它可以包容万千世界对它的看法,一种高贵,一种令人心仪的气质,征服有着包容心的人,排斥拒绝它的人。
它的美,只有欣赏它的人才难看懂,而它会露出它极具个性、张扬的一面,让你低下高贵的头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