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好书004

01

《诺曼·马内阿作品集(全4册)》  

诺曼·马内阿 | 2021-05

(豆瓣评分8.7。卡夫卡的继承者、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诺曼·马内阿,比昆德拉更深刻更纯粹的作家,当代世界文学罕有的精品。)

编辑推荐:

*东欧文学的良心流亡美国的坎坷人生
*罗马尼亚语直译,更接近作者原意
*犹太屠杀的深刻创伤阴影 | 封闭社会的沉重精神桎梏 | 自由世界的层层心灵迷惘
马内阿比昆德拉好,比赫拉巴尔好,整个西方的知识界非常的重视马内阿的作品和他所代表的力量。——魏斐德
“马内阿的四篇中篇小说,与其说它有着有力的讽刺、热情的荒谬、敏锐的机智,不如说我们找到了一种梦幻般的疏离,一种被压低的震撼声音,一种被逼疯的甜蜜气氛。”——《洛杉矶时报》
“马内阿的声音是崭新的,他的小说对我们的理解能力提出了要求,我们很高兴被唤醒。”——《纽约时报书评》

作者介绍:

诺曼·马内阿 Norman Manea 1936年出生于罗马尼亚。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1986年因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离开罗马尼亚,先到西柏林,1988年到美国,从此在美国纽约定居,并以执教、写作为生。代表作有《流氓的归来》《巢》《黑信封》《法定幸福》《十月,八点钟》等。
马内阿是当今世界被翻译得最多的罗马尼亚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与塔赫·米勒并称为罗马尼亚最耀眼的“双子星座”。有评论者认为马内阿是比昆德拉更深刻、更纯粹的东欧作家,甚至把他比作卡夫卡的继承者。他的作品不仅被认为是近半个世纪东南欧文学的骄傲,也是当代世界文学罕有的精品,在世界各国获得了许多文学大奖。

内容简介:

《法定幸福》包含了四篇中篇小说,展现了罗马尼亚特殊年代的知识分子、官员、工人阶级等形形色色不同人群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希望与恐惧、挣扎与迷茫。四篇平凡人的故事,呈现一个时代的伤疤与记忆。

《黑信封》 在“精神病人”托莱亚的眼里,布加勒斯特的这个春天灿烂疯狂,弥漫着躁动、毒素和乖张。这位出身高贵的知识分子,少年时代因一起交通事故惹下命案,留下心理创伤;青年时代,才华横溢的他又因“道德问题”被迫离开教师岗位,曾被投入大牢,又被离奇释放,命运跌宕,与世界格格不入。为了解开40年前哲学家父亲老马尔库·万恰的死亡之谜,还有万恰家族一夜之间突然衰败的重重疑云,举止怪异、目空一切的托莱亚挣扎、周旋在这个极权统治下的物质匮乏、精神苍白的社会里,以无与伦比的洞察力撕扯着一张张假面具,却发现自己不可救药地陷入一张悬念迭生的大网……全书由一个个似是而非的场景构成,组成了一幅令人震撼的20世纪80年代罗马尼亚知识分子的风貌画卷。

《囚徒》为作者所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具有特殊的文学价值与意义。小说塑造了三个主要人物形象,一个沮丧的教师,一个自杀嫌疑战犯敏感而孤独的女儿,一个年轻的工程师。小说所呈现的是经历了纳粹大屠杀,又陷入到齐奥塞斯库的极权统治的人们的生活,他们被冥冥中的力量所压制、怀疑和扭曲,变得受伤、软弱、失败。书稿语言的特点是将现实与梦境相结合,亦真亦幻的写作方式像独白又像呓语。本书作为马内阿的第一部作品,基本具备了他成为国际一流作家的文学语言雏形。

《巢》描写了以帕拉德、彼得、戈拉为代表的罗马尼亚知识分子在“自由世界”美国的生活。帕拉德被谋杀,彼得收到威胁信后神秘消失,戈拉饱受病痛折磨。在美国这个新世界里他们感受到思想的自由、竞争的机会,但也面临语言的困惑、生存的危机。更重要的是,他们完全无法摆脱过去人生、故国文化对他们的深刻影响。透过这些人物的经历,展示了作者对人类、民族、个人命运的思索,对往昔、现在、未来生存意义的探讨,对生、老、病、死的终极体验。

02

《清华理解科学丛书(共10册)》  

卢昌海, 赵峥, 张邦宁, 张轩中等等。 | 2020-08

【“吴大猷科普奖”金签奖获得者卢昌海之作,荣获中宣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央视“2014中国好书”科普类一名。选取独特视角,讲述现代物理学中的重要现象。扫盲必读趣味科普书!】

编辑推荐:

清华社理解科学丛书包括《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从奇点到虫洞:广义相对论专题选讲》《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物含妙理总堪寻:从爱因斯坦到霍金》《上下百亿年:太阳的故事》《因为星星在那里:科学殿堂的砖与瓦》《迷蒙星空:探天之路》《看不见的星:黑洞与时间之河》《日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运动的旋律与变化的世界》

其中《小楼与大师》是“吴大猷科普奖”金签奖获得者卢昌海之作,荣获中宣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央视“2014中国好书”榜科普生活类一名,入围《环球科学》2014美科学阅读。

作者介绍:

卢昌海,出生于杭州,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美留学,于200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目前旅居纽约。著有《从奇点到虫洞:广义相对论专题选讲》、《太阳的故事》、《黎曼猜想漫谈》,并曾在《中国青年报》、《数学文化》、《科幻世界》、《现代物理知识》、《中学生天地》、《科学画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几十篇科普及专业科普作品。

内容介绍:

《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介绍人类探索太阳系疆界的历史,并对一些常被人以讹传讹或误解、夸张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与澄清。《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共分32章。其中第1章简单回顾近代之前人类对行星的了解,第2~4章介绍天王星的发现,第5~7章介绍小行星带的发现,第8~10章介绍天王星出轨之谜及天文学家们为解决该谜团所作的早期努力,第11~16章介绍亚当斯与勒维耶对海王星的预言及海王星的发现,第17~19章介绍英法两国有关海王星预言的优先权之争,第20~21章介绍并分析由海王星档案所引发的新争论,第22章介绍寻找火神星的失败努力,第 23~27 章介绍冥王星的发现,第28~30章介绍柯伊伯带及其发现,第31章介绍行星新定义及冥王星的降级,第32章介绍奥托云及有关太阳伴星的猜测。

《从奇点到虫洞:广义相对论专题选讲》本书以能量条件为线索,对能量条件在其他一些广义相对论课题——比如奇点与奇点定理、正质量定理、宇宙监督假设一并进行介绍。本书将以严谨的物理框架为基础,用生动的文笔,翔实的资料,为幻想般的问题寻找尽可能现实的答案。通过本书您将会明白以下问题,黑洞能被摧毁吗?什么是彭罗斯猜想?白洞是真实还是幻想?虫洞可以构筑时间机器吗?时空的拓扑结构可以改变吗?黑洞能作为星际旅行的通道吗?什么是奇异物质?奇异物质存在吗?科幻影片中穿越虫洞的特技合乎物理吗?裸奇点会造成什么麻烦?“上帝” 憎恶裸奇点吗?奇点是物理时空中的点吗?奇点的存在有多大的普遍性?什么样的虫洞才能成为星际旅行的通道?那通道一定是捷径吗?为什么像“正质量”那样貌似显而易见的特性在广义相对论中会成为难题?

《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本书将以生动的文笔、翔实的资料、严谨的考据,为您解读科学史上的趣闻和争议。

《物含妙理总堪寻:从爱因斯坦到霍金》本书来源于作者长期以来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一个科普讲座“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该讲座历时20余载,并在一些院校和单位举办过不同形式的讲座和公开课,重点介绍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的科普知识、科研前沿,以及科学发现的曲折历程,内容包括爱因斯坦与相对论、弯曲的时空、黑洞、宇宙的演化、量子论的创建与争论、原子弹与核能的和平利用、天文学的若干知识、对时间本质的探索等.

《上下百亿年:太阳的故事》本书将从一次虚拟的古希腊之旅开始,逐步深入地向读者介绍太阳这颗带给我们光和热,并且能让我们观察细节的既普通又独一无二的恒星。本书既介绍了我们对太阳的当前了解,也回溯了科学家们探索太阳奥秘的过程,并且还穿插了一些让读者可以自己参与的模拟探索。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与太阳有关的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再到物理机制的各个方面。本书融语言的生动风趣与内容的严谨翔实于一体,可以让读者在享受阅读愉悦的同时体会科学的严谨与激动人心,并学到丰富的知识。

《因为星星在那里:科学殿堂的砖与瓦》这是“2014中国好书”获奖图书《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的姊妹篇。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撰写一系列科普作品,包括混沌理论、相对论、反物质、黑洞、虫洞、时间旅行、诺贝尔物理奖获奖成果、著名数学猜想和问题、谷歌背后的数学等诸多深受科学爱好者喜爱的内容。本书的取材和分析严谨深入,文笔却生动诙谐,深入浅出,适合广大科学爱好者及大、中学生阅读。通过本书,读者既可以学到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也可以了解知识背后的科学探索故事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

《迷蒙星空:探天之路》从古至今,宇宙科学与航天科技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发生过哪些大的、著名事件?人们是如何来看待和认识这些的?对人类自身又产生了何种的影响?特别是时至今日,人类对我们身在其中的宇宙本质究竟了解到何种程度?有哪些重要的研究理论和成果?希望读者通过本书得以认识。宇宙处于永恒地变化、运动中。

《看不见的星:黑洞与时间之河》黑洞有哪些特点?本书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从天文和物理等不同角度,描述了黑洞的来龙去脉,它的结构和性质,黑洞的信息疑难和奇点疑难,以及科学家们如何在争论中推动黑洞研究的发展。本书还通过对弯曲时空和黑洞的探讨,把读者引向千古未解的难题:时间究竟是什么?时间能不能测量,它有没有开始与终结?

《日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纵观20世纪物理学的百年发展史,可谓群星璀璨,英才辈出,本书描述了在20世纪初期,那个乌云密布的物理学天空中,海森堡等人如何看到日出的场景。在20世纪初期的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大革命中,涌现了最多的类似于海森堡这样的物理学英雄人物,那是一个震撼人心的英雄时代。本书通过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成长经历与思想历程的梳理,从科学与文艺的双重角度建构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剪影。

《运动的旋律与变化的世界》用徘徊于通俗描述和专业逻辑之间的折中语言包括适当的拟人化语言,给读者展示和解释一些诸如雨滴与蚊子、钟爱数字7、飞机与昆虫、时间、蒲公英恋南风、高尔夫球、棒棒糖的融化、雪花与树叶飞舞等数百个常见现象的简单、简约和简美的一面,将某些看似复杂不可理解的现象用简单现象叠加或类比,深奥的原理用省时、省力和省料那样的直觉性语言表述,并适当关联出一些与文字、体育、生物、气象、音乐、心理学、数学和科技等方面的有用常识。分“动的世界”、“柔情似水”和“空中旋律”三大篇,是一部集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综合科普读物。适合大中学生和具有各种知识结构的读者群,尤其适合那些喜欢用非专业思维、语言和大视野去理解科学、自然和其他现象的读者。也可用于有一定阅读和讲解能力的读者给有好奇心的少儿讲解知识。

03

《日本现场观察(套装共5册)》

NHK节目组(NHK), 稻泉连(Inaizumi Ren), 每日新闻大阪社会部采访组(mainichi shinbun osaka shakaibushuzaihan), 小林美希(Miki Kobayashi)等等。 | 2021-04

【上海译文非虚构系列“译文纪实”王牌支线“日本现场观察”首次集结成套,深入了解日本社会现状,孤独、贫困、女性、职场、养老、生育……用真实的故事,走进日本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重回想象之外的日本社会真实现场——是什么,在啃食我们的未来?

编辑推荐

上海译文非虚构系列“译文纪实”王牌支线“日本现场观察”首次集结成套,豆瓣均分8.0,用真实的故事,走进日本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深入了解日本社会现状,从“现场”出发,展开公共讨论,借他国之镜,以正衣冠;

孤独、贫困、女性、职场、养老、生育……不仅仅是热点,更是时代之问,世代之责。

内容简介

“译文纪实”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3年创立的一个子品牌书系,也是国内首套集中出版非虚构作品的开放性丛书。《译文纪实特别专题:日本现场观察(套装共5册)》收录“译文纪实”系列中专注日本社会观察的5部畅销作品:《无缘社会》《女性贫困》《工作漂流》《看护杀人》《不让生育的社会》,以文字记录现实,用真实的故事走进日本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同时从“现场”出发,展开公共讨论,了解日本社会现状,借他国之镜,以正衣冠。

分册介绍

《无缘社会》(豆瓣评分:8.3)

有一种痛苦叫做“无关”,有一种死亡叫做“孤独”。

家庭、故乡、朋友等一切关联的崩溃的时代到来了吗?

《女性贫困》(豆瓣评分:8.0)

家暴、负债、压榨、冷漠……精致妆容的外表下是惨痛崩坏的人间世。

贫困像一道永不愈合的伤口,是什么在啃食年轻女性的未来?

《工作漂流》(豆瓣评分:7.3)

没有定性、吃不得苦、缺少奋斗目标?是年轻人的就业观出了问题吗?我们的真的了解日本的年轻人吗?

直击“低欲望”表象下的真实职场,发现年轻人“佛系”伪装下的焦虑:因为不安,所以只能一直漂流。

《看护杀人》(豆瓣评分:7.9)

“看护杀人”事件“加害者”的内心世界剖白,当爱与亲情成为负担,如何避免亲人间的纽带扭曲断裂?

社会福利制度不够完善、看护人才不断流失,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日本,家庭看护的出路在何方?

《不让生育的社会》(豆瓣评分:7.4)

整个社会环境都在对女性说:“这么担心小孩的话,让母亲在家守着吧。”

每三位母亲中就有一人面临“孤独育儿”的现状,将育儿的责任强加于女性,依旧是日本社会的现状。

04

 《季羡林全集(全套三十卷)》

季羡林 | 2011-01

【30卷作品全收录,总计1200多万字!收录了季羡林先生一生的散文、杂文、序跋、讲话、日记、书评以及翻译作品、学术著作等!倾尽一生心血、成就此书!】

作者介绍:

季羡林,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编辑推荐:

 本作收录了季羡林先生作品最全合集30卷

《季羡林全集》共30卷,总计1200多万字,收录了季羡林一生的散文、杂文、序跋、讲话、日记、书评以及翻译作品、学术著作等

散文随笔等作品:《因梦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燕南集》、《忆日内瓦》、《同声相求》、《万泉集》、《小山集》、《我的小学和中学》、《我的中学时代》、《记北大1930年入学考试》、《清华园日记》、《高中国文教员一年》、《留德十年》、《二战心影》、《牛棚杂忆》、《学海泛槎》除次之外还收录了季先生为各种书刊撰写的序跋类文章250余篇以及杂文、书刊评介类文章(包括贺词、会议开幕闭幕词及发言等)190余篇。

学术论著作品:《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历史与文化》、《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吐火罗文研究》、《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佛教与佛教文化》、《糖史》

翻译作品:《译著:梵文及其他语种作品翻译》、《译著:<罗摩衍那>》

主要内容介绍:

《清华园日记》:本作写于1932-1934年,记录了青年季羡林在清华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习时光。在日记中,他吐槽天气,也吐槽考试;吐槽老师,也吐槽朋友;会忽然迷上打牌,也在始终用功读书;渴求着男女间的爱情,也感受到未来的压力。

《牛棚杂忆》:本作写于1992年,是季羡林先生在文革时期的一本生活回忆录,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详细地讲述了自己在“文革”中的各种不幸遭遇。在那个血与泪交集的时代,让我们记得还有那么一份温情与理性。

《留德十年》: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季羡林先生千辛万苦争取到了赴德国留学机会,一去就是十一载,克服了重重困难,努力学习梵文和吐火罗文。特别是到了40年代,德国遭盟军飞机轰炸,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同时食物奇缺,他在饥寒交迫中刻苦学习的精神感人至深,很值得一读。

《罗摩衍那》:全诗共分七篇,约有24000多颂,主要描写英雄罗摩和他妻子悉多一生的故事,是一篇颂扬战胜艰苦和强暴的英雄颂歌。其中,“童年篇”叙述罗摩王的诞生、成长、降魔、与悉多结婚的过程。“阿逾陀篇”叙述十车王的宫廷斗争和罗摩继承王位的故事。“森林篇”描写罗摩在森林中寻找和营救悉多的过程。“猴国篇”描述罗摩与猴王互相帮助,解救危难,最后结盟的经过。“美妙篇”写猴王哈奴曼过海侦察,寻找悉多,大闹楞加城的斗争。“战斗篇”描绘罗摩率猴兵与魔兵搏斗的情景,最后夫妻团圆,得胜回国。本书是一部以梵文写就的伟大史诗,被誉为印度国宝级文化遗产,是印度文化的源头,对整个东方文明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

《印度历史与文化》主要涉及印度的社会发展史、宗教史、文化史、中印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以及印度的社会与文化的特点等内容。在所选作品中,季羡林先生对“雅利安人何时出现高度文明”,“印度奴隶社会何时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印度社会到底有哪些特点,印度文化的特征是什么,印度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对世界有何的影响等问题作了深入的阐释和研究。

05

《塞林格作品集(共5册)》

[美国]J.D.塞林格, 孙仲旭、 丁骏 | 2021-04

(这是刚出版就引起全球文学界剧烈震荡的作品!受到无数学生疯狂追捧!豆瓣评分8.6!全球累计销量达7000w册!如果青春需要一部圣经,那它只能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编辑推荐:

★ 著名翻译家孙仲旭、丁旭呕心译作,校订重版。
★ 如果青春需要一部圣经,那它只能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 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无数中学和高等院校指定《麦田里的守望者》为课外读物。
★ 20世纪百本英文小说,《时代》杂志推荐的百部文学经典之一。
★ 《九故事》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唯一的短篇小说集,被列入《西方正典》,收录其最负盛名的九个短篇故事,其影响不亚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亦为其巅峰之作,用平静克制却又摄人心魄的语言勾画纯真与美在现实中的困境,述说人生的真相与寻求解脱的重要性,堪称美国文学艺术的典范。
★ 塞林格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名字,影响了国内外大批作家,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纳博科夫、苏童、马原、苗炜都对他赞誉有加。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是他的拥趸,也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弗兰妮与祖伊》日语版的译者。


内容简介:

此套装共包含《麦田里的守望者》《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以及《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英双语版五本书。
其中,塞林格经典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的主人公是十六岁的中学生霍尔顿,他出身于纽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老师要他好好读书以便将来出人头地,而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论酒精和女人。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老是挨罚。第四次被开除时,霍尔顿没有回家,只身在纽约游荡了一天两夜,终于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九故事》收录了塞林格在《纽约客》上发表的九个短篇故事,每个故事自成一体,又互相关照,写出了塞林格眼中战后的一代年轻人之“爱与污秽”。故事中有纯真绝望的青年,有早慧困惑的儿童,有奋力融入孩子内心的母亲……塞林格让笔下的那些年轻人、孩子们还有不成熟的成人们经历或者看到爱、对爱的渴望、死亡、绝望与疯狂,展现爱与美在现实中的闪现与困境,揭示世俗人际关系对人的牵绊与拖累,诉说对于人生领悟的重要性,以探索与追求灵魂的解脱。
中短篇故事集《弗兰妮与祖伊》,不同于《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那种青春的迷惘,这本书转向了更为深刻的关于信仰的探讨。主人公弗兰妮和祖伊同为塞林格构筑的格拉斯家族成员。弗兰妮愤世嫉俗,将内心虔诚地寄托于宗教信仰,却导致精神奔溃瘫倒在家中。哥哥祖伊苦口婆心地加以规劝,终于在对宗教和信仰的阐释中得以超脱,终达内心的平和。小说在对话中展开,百转千回中推向高潮,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而《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是塞林格的中篇结集,同时也是《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的有力补充,书中解密了西摩生前往事,续写“格拉斯家族”的轶闻往事。
除此之外,本套装中还包含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英文原版,为读者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原著版本,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J. D. 塞林格(1919—2010)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殷实的家庭,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爱尔兰人。他从小聪慧却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中学时经过几次不成功的传统教育尝试(包括公立及私立学校),终被父母送往军事学院就读,后又有三次大学就读经历,均无果而终。在哥伦比亚大学夜校部就读期间,其写作才华被良师发觉,发表了数篇短篇小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断写作,应征入伍,参加过诺曼底登陆与犹他海滩战役,后又从事战时反间谍工作。
1948年,遭受多次退稿后,其备受好评的短篇《抓香蕉鱼最好的日子》在《纽约客》上发表,此后又在该刊上发表多篇作品。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大获成功,成为美国文学经典,后又陆续出版了短篇集《九故事》、中短篇故事集《弗兰妮与祖伊》,以及中篇集《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成名后的塞林格日益远离大众与媒体,在乡间买了一块地,隐居在一座山边小屋,四周丛林环绕,用一架高大的木篱与一条乡间土路相隔,他似乎在践行霍尔顿的梦想,“用自己挣的钱盖个小屋,在里面度完余生”,不再“和任何人进行该死的愚蠢交谈”。他的余生成了传说。2010年,塞林格在新罕布什尔的家中过世,享年91岁。

< The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