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荔枝龙眼登记和禁限农药,避免误入食品安全雷区!
农药登记的重要意义
'农药'主要是指用来预防或者控制为害农业、林业生产的病、虫、草和其它有害生物的化学药品,广义上还包括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和影响植物和有害生物代谢、生长、繁殖过程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产物及应用生物技术产生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农药”在农业生产上占据重要位置,它很好的保护了农作物生命的绽放,在保障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安全上,它功不可没。然而,随着农药在农业、林业生产中的频繁使用,不觉间也给环境和生命带来了伤害,它所带来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被推至风口浪尖,一时间,“农药”行业备受争议,似一把“双刃剑”横梗田间地头。
为了磨平这把双刃剑遗留在食品和环境中的刀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过实行农药登记制度,直接对农药的研发、合成、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使用、废弃物的排放处理及用后的环境和生态等各个环节按照特殊的技术要求进行监测、检验和审查,从而有效控制无效或低效甚至有害的农药产品进入市场,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对自然界的危害。
我国从1982年开始加入农药登记制度施行行列,并于1997年5月8日颁布并实施《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登记制度也自此确立了不可撼动的法律地位。
荔枝龙眼登记农药
荔枝龙眼作为岭南佳果、水果界的尤物,也是多种病虫害热爱光顾的作物,其栽培环节无不凝聚了荔枝龙眼人的精心呵护之功,最后方得美艳甜蜜的成熟果实。而农药,是荔枝龙眼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投入品,其安全使用是荔枝龙眼产业健康发展和公众“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要保障。在保证农药防效的基础上,使用登记农药是解决农药安全风险问题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已在荔枝龙眼上登记的农药都有哪些?
荔枝龙眼登记农药概况
截止到2021年3月,我国在荔枝上登记农药共49种,其中杀虫剂10种,杀菌剂2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13种,除草剂1种;在龙眼上登记农药共6种,其中杀虫剂2种,杀菌剂1种,植物生长调节剂3种。
荔枝上登记农药
已登记的荔枝杀虫剂有哪些?
共10种,包括:(高效)氯氰菊酯、除虫脲、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马拉硫磷、辛硫磷、三唑磷、敌百虫、虱螨脲。
已登记的荔枝杀菌剂有哪些?
共25种,包括:代森联、吡唑醚菌酯、王铜、嘧菌酯、甲霜灵、氧化亚铜、苯醚甲环唑、精甲霜灵、代森锰锌、三乙膦酸铝、代森锌、百菌清、烯酰吗啉、双炔酰菌胺、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咪鲜胺、春雷霉素、福美双、腈菌唑、氰霜唑、喹啉铜、唑嘧菌胺、霜脲氰、氟吗啉。
已登记的荔枝生长调节剂各是谁?
共13种,包括:多效唑、乙氧氟草醚、芸苔素内酯、24-表芸苔素内酯、28-表高芸苔素内酯、22、23、24-表芸苔素内酯、对氯苯氧乙酸钠、赤霉酸、赤霉酸A4+A7、氟节胺、萘乙酸、乙烯利、复硝酚钠。
已登记的荔枝园除草剂?
仅草铵膦1种。
龙眼上登记农药
与荔枝相比,目前在龙眼上登记的农药仅有6种。其中包括氯氰菊酯、毒死蜱这2种杀虫剂;杀菌剂咪鲜胺和多效唑、赤霉酸、28-表高芸苔素内酯这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必须了解的禁限农药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我国在热带亚热带水果(包含荔枝)上禁用和限用农药共计34种。
农药名 |
最大残留限量/mg/Kg |
禁·限用 |
硫丹 |
0.05* |
禁限用 |
杀扑磷 |
0.05 |
禁限用 |
百草枯 |
0.01* |
禁用 |
苯线磷 |
0.02 |
禁用 |
地虫硫磷 |
0.01 |
禁用 |
对硫磷 |
0.01 |
禁用 |
甲胺磷 |
0.05 |
禁用 |
甲基对硫磷 |
0.02 |
禁用 |
甲基硫环磷 |
0.03* |
禁用 |
久效磷 |
0.03 |
禁用 |
磷胺 |
0.05 |
禁用 |
硫线磷 |
0.02 |
禁用 |
杀虫脒 |
0.01 |
禁用 |
特丁硫磷 |
0.01* |
禁用 |
蝇毒磷 |
0.05 |
禁用 |
治螟磷 |
0.01 |
禁用 |
艾氏剂 |
0.05 |
禁用 |
滴滴涕 |
0.05 |
禁用 |
狄氏剂 |
0.02 |
禁用 |
毒杀芬 |
0.05* |
禁用 |
六六六 |
0.05 |
禁用 |
甲拌磷 |
0.01 |
限用 |
甲基异柳磷 |
0.01* |
限用 |
克百威 |
0.02 |
限用 |
硫环磷 |
0.03 |
限用 |
氯唑磷 |
0.01 |
限用 |
灭多威 |
0.2 |
限用 |
灭线磷 |
0.02 |
限用 |
内吸磷 |
0.02 |
限用 |
水胺硫磷 |
0.05 |
限用 |
涕灭威 |
0.02 |
限用 |
氧乐果 |
0.02 |
限用 |
氰戊菊酯和S-氰戊菊酯 |
0.2 |
限用 |
氟虫腈 |
0.02 |
限用 |
注:*代表临时限量。
· 内容提供 ·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岗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王潇楠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