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叶剑英在雨夜写的七律,开篇就是大手笔,厉害的元帅诗人
十大元帅中有几位诗词水平很高的“元帅诗人”,比如写下《梅岭三章》的陈毅、写下《出益州》的刘伯承、写下《忆平型关大捷》的聂荣臻。而其中得到毛主席高度认可的,当属叶剑英。
毛主席的诗词水平咱们都知道,那首《沁园春.雪》一首词就让《沁园春》这个词牌风靡至今。所以建国后陈毅曾向毛主席讨教,毛主席十分谦虚地让陈老总去找找叶帅。毛主席认为叶帅善写七律,他用:
酣醇劲爽、形象亲切、律对精严。
这12个字,来形容叶帅的七律,因此叶帅后来也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为“诗帅”。喜欢诗词的朋友都知道,七律属于所有诗体中最难写的之一。特别是对于不太懂格律的现代人来说,难度更是相当大的,那么叶帅的七律写得到底如何呢?我们来看一首《雨夜衔杯》,就能明白了:
《雨夜衔杯》
雨撼高楼醉不成,纵横豪气酒边生。
会将剑匣拼孤注,又向毫锥汩绮情。
入世始自身泛泛,结交俦侣尚平平。
愁多无计寻排遣,澎湃声传鼓二更。
这首诗写于1921年,当时叶帅24岁。叶帅1897年4月出生于广东梅县雁洋堡,少年时曾在学堂里学习古文,这让他从小就有极强的文字功底。19岁时,他跟父亲赴南洋,这让他的见识更广了。一年后他回到国内,入云南讲武堂学习,此后的他成为了一个文武双全的有志青年。
写这首诗时,叶帅人在广州。此时一身才华的他,已经立志要为苍生拼命,但当时看着军阀混战、满目疮痍,他既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忧心、又不知才华该往哪儿使。于是在一个雨夜,他写下了这样一首七律。
这首诗一开篇的7个字就是大手笔。一个“撼”字,说明这不会是一场小雨,雨声让诗人陷入了伤感中。任他心中有万般豪情,此时也只能借酒浇愁,但令人无奈的是,就算是这样也“醉不成”,可见伤怀之甚。
次联是笔者最喜欢的两句,“会将”、“又向”二词,确实用得十分地道。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帅气的年轻人在雨中舞剑,那一滴豪杰泪令人动容。这14个字,有无奈、有悲苦,更有悲天悯人的情怀。颈联一笔道出了自己伤怀的原因,两个叠字的使用,令全诗读来朗朗上口。
尾联“愁多无计寻排遣”是愁到了极致了,无法排解。如果诗写到这里,不过就是一首高质量的怀才不遇诗。但叶帅毕竟不是一个普通文人,他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不绝望的将才,所以最后他道出了一句:澎湃声传鼓二更。
千年文坛里写更声的作品不少,这是笔者第一次发现有人用“澎湃”二字来形容更声。为何澎湃?两个原因:首先这是一个大雨之夜,更声中夹杂着雨声,所以有澎湃之感;其次,雨在下,诗人内心也澎湃着。这更声打破了雨的节奏,如夜空里的一声惊雷,让诗人看到了希望。这7个字和鲁迅的“于无声处听惊雷”一样,充满着力量。
说实话,笔者在这首诗的一开篇,确实看到了词中之龙辛弃疾式伤怀。“醉里挑灯看剑”,何等无奈。但叶帅是明智的,不久他就找到出路,加入了新四军,从此开始了成帅之路。
纵观这首七律,不管是文字的使用,还是意境的烘托,都是很有水平的。叶帅不愧是厉害的元帅诗人,24岁就能有这样的笔力,令人赞叹。但同时笔者也希望大家能通过这首诗了解到,哪怕如叶帅这样文武双全的人,也会有迷茫的少年时光。能在迷茫中不绝望,找对自己的方向,就能有所作为,这是这首诗给笔者的启迪。这首作品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