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 杨蕾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叫赫克托·麦克唐纳,是一位知名的商业咨询专家,给很多顶尖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关于本书

作者在书中汇总了很多实例,带我们游览竞争性真相的世界,他还总结了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帮我们识别、避开误导,成为一个倡导者。

核心内容

为什么“竞争性真相”能够误导大众?误导者有哪些惯用伎俩?

怎么避免被竞争性真相误导,怎样积极、负责任地利用竞争性真相?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后真相时代》。后真相是2016年左右西方世界出现的一个热词,意思是,“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的一种情形”,简单说就是,比起事实,人们更看重情绪。虽然书的中文名叫《后真相时代》,但它主要说的不是后真相,而是真相。这本书的英文名直译过来是《真相》(Truth),主要讲述了,当真相被操纵、利用时,我们该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考。

我们已经习惯把社交媒体当作信息来源。你有没有发现,有一些事件总会经历多次反转。比如,一位受害者披露了自己的遭遇,大众因此感到愤怒和同情,根据受害者提供的资料和信息,对事件下判断,声讨施暴者,甚至实施网络暴力。可没过多久,施暴者拿出证据,表明受害者是在故意误导大众,自己才是受害者。反转过程中,大众不是被这方误导,就是被那方利用。有人说,要想评论一个事件,最好等到三次反转之后再说。

遇到类似的事件,人们会讨论和论证,到底哪方说谎了。但实际上,故事的主人公有时根本都用不着说谎。这本书引用了英国广播公司一位播音员的说法,他采访过很多误导过大众的人,他说:“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意思是使用真相。你可能觉得,不对啊,真相不是会让一切事实和盘托出,不是会让人看到大浪退去后,究竟是谁在裸泳吗?这里的真相,其实是“竞争性真相”,是本书作者提出的一个新词。这个词我们可能第一次听,但我们对它并不陌生。

向人描述某个人、事、物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能找到很多种描述方式,其中有些是互相矛盾的。拿互联网来说,就有两种常见的描述,“互联网拓宽了全球知识的传播范围。”“互联网加速了错误信息和仇恨的传播。”对我们来说,这两种说法都对,可对一个从没接触过互联网的人来说,他最先听到的那个说法就是互联网的真相。简单来说,有人对你描述某个人事物的时候,要是只告诉你其中一个维度,这就是“竞争性真相”。

为什么“竞争性真相”能够误导大众?人们是怎么利用它们的?有没有积极的使用方式?今天这本书能够回答这些问题。本书作者叫赫克托·麦克唐纳,是一位知名的商业咨询专家,给很多顶尖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他发现,有的人会利用竞争性真相误导大众,他们都是误导者,有些人则会善意地使用竞争性真相,来实现正当的目标,他们是倡导者。作者在书中汇总了很多实例,带我们游览竞争性真相的世界,他还总结了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帮我们识别、避开误导,成为一个倡导者。

好,今天的解读有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竞争性真相”能够误导大众?第二部分,误导者有哪些惯用伎俩,第三部分,怎么避免被竞争性真相误导,怎样积极、负责任地利用竞争性真相?

第一部分

为什么“竞争性真相”能够误导大众?

这就要说到作者在书里想表达的主题:一件事情通常有不止一种真实的表述方式。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对于同一件事,两方都觉得自己的做法才对,无法达成共识。

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个主题感兴趣?他从一次亲身经历中发现,真相的多样性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不管人们情不情愿,都会被竞争性真相影响。

我们一起看看他经历了什么。有次,一家全球性企业陷入困境,同时也面临新机遇。企业要想继续下去,就得经历一场艰难而痛苦的转型,这必须得到员工的支持。这家企业就找作者帮忙,看看怎么向员工解释,能够实现这个目的。作者拿到相关事实后发现,在同一组事实的基础上,居然可以讲出两个不同版本的故事。

第一种很激动人心,叫作“黄金机遇”,在这个故事中,要是每个员工都支持转型计划,企业就能抓住新机遇、满足市场需求,造就一个繁荣的未来。另一个版本叫作“燃烧平台”,在这个故事中,企业最近的失败会导致出现深层次问题,继续恶化下去企业会被毁掉,为了避免这个结果,每个员工都必须支持转型计划。

站在这家企业的角度,两个故事都可以实现目的——获得员工的支持。但站在员工的角度,他们很可能会把自己听到的那个故事当作唯一真相,对公司的未来发展产生相应的印象。印象会影响心态,“黄金机遇”让员工感到激动,“燃烧平台”让员工焦虑。这些心态和情绪,还会影响他们接下来的选择和行动。这家企业最终选择了哪个版本的故事,作者在书里没有说。

可能有人会觉得,一家大企业的转型计划这本身就很复杂,所以才会出现竞争性真相。对于简单的事物,就没这么麻烦了,比如,要是一件事正好发生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那当然是眼见为实了,哪儿有什么另一个完全相反的真相。

实际上,眼见也未必为实。在“硬件”上,也就是眼睛层面,人和人之间就存在差异。举个例子,你可能还记得,几年前网上流行过一个视觉实验,一张图片里有一条裙子,对于这条裙子的颜色,网友们主要分成两派,有人认为它是蓝黑色,有人认为是白金色,两边都觉得肯定是眼见为实,对方的答案不可理喻,吵得不可开交,这件事在当时特别热闹,几乎全世界的媒体都讨论了这条普通的裙子。后来,裙子的主人特意澄清,这条裙子本身是蓝黑色的,可这也没能终止两派之间的争论。

为什么会这样?眼科专家的解释是,人的眼睛在“读取”色彩时,存在个人差异。一些人的眼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比较高,能够排除干扰,识别出最真实的色彩。而另一些人的眼睛在低光条件下,感知色彩时会出现偏差。你看,光是在颜色上,人与人之间就有这么大的差异,更不用说复杂的事物了。

除了“硬件”上的差异,我们还有“软件”上的差异,也就是个人视角不同。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听到、读到的东西都不完全一样,这些东西塑造出来的个人视角也都不一样。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在通过个人视角去认识世界,认识真相,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在“制造”自己的世界,“制造”自己的真相,大家对世界以及很多普通事情的理解都不一致。就拿一堆木头来说,不同的人看待它的视角都不一样。一个在野外露营的人,可能会很开心自己找到了生火的燃料;一个搭建小木屋的人很开心,自己找到了建筑材料;一个正被野兽追逐的人也很开心,自己找到了一堆武器。

人们会被“竞争性真相”误导,一个常见原因是,把某个单一视角当成了真相的全部。然而,不管我们通过个人视角看到的东西再多,也是微观、片面的。就像站在人群中拍摄风景时,你拍进去的景物要比站在你前面的人多,但你们都无法把眼前看到的所有事物都拍进去。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留曾经说过:但凡我们所听,只是观点,而非事实。但凡我们所见,只是视角,而非真相。

个人视角还很容易被外力影响,发生扭曲。影响个人视角的力场有很多,有带来正面影响的爱和宽容,也有带来负面影响的权力和利益。你可能看过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电影里发生了一桩命案,一位武士被杀。盗贼、武士的妻子、武士的亡魂对簿公堂,三位当事人讲述了三个版本的案发过程。这几个当事人的说法不同,是因为他们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想要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

说到这儿,你可能觉得,自己是个诚实的人,就事论事,不会从个人利益出发。可即便是出于诚实和善意,我们的表达依然是片面的,我们永远只能从真相中选择、抽取出一部分,为人讲述。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现实非常复杂,我们不得不这样做,不管是讨论一堆木头代表了什么,还是决定无人驾驶汽车能否上路,它们都是非常复杂的话题。为了理解事物,和彼此沟通,我们只能选出一个或几个维度的竞争性真相,对一个话题进行阐述。也就是说,竞争性真相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应对复杂的解决方案,如果把个体视角等同于真相,就容易被误导。

第二部分

听到这儿,你可能在回想,自己有没有被竞争性真相误导过,你可能还会担心,假如有人存心误导,怎么才能不上当?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总结的误导伎俩。

作者先是把竞争性真相分成了四种,然后逐个分析了其中的误导伎俩。这些竞争性真相是:片面真相,就是每个人在沟通时选择出来的真相,它们是真实的,但不完整;主观真相,就是人们从自己的感知和判断中得出的真相,具有主观性,可以被改变;人造真相,就是人们一手打造出来的真相,比如给一个事物起个新名字,或者改变某个词的含义;未知真相,就是你觉得在未来最可能会发生的真相,它还没变成现实,但你相信它会成为现实。

听到这儿,你可能已经有点懵了。没关系,我发现,这四种竞争性真相,其实有一个暗藏的逻辑,那就是人工痕迹越来越重。假如一个人跟你讲述一件事时,说了很多他怎么重新定义这件事,他的大胆预测是什么,你很容易得出,这都是他的一家之言。人工痕迹重的人造真相和未知真相,比较容易识别出来。反倒是,片面真相和主观真相不太容易识别,容易让我们被误导。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两个例子,分别来看看,误导者使用片面真相和主观真相时,有什么惯用伎俩。

误导者使用片面真相时,有一个常用的伎俩是忽略背景。背景对于我们了解一件事情非常重要,背景是被强调了还是被淡化了,可以改变一件事的意义。

书里就有一个忽略背景的典型例子。这个例子的主角是一张很有争议的照片,照片内容其实很普通,是一排参会人员的合影,引发争议的是照片里一个横幅,上面写着“2014全球女性峰会”,而照片上的人都是穿着深色西装的老年白人男性。2014年的夏天,这张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快速流传,上传照片的人还附了一句话“一张照片胜过千言万语”。很多愤怒的男性和女性都在嘲讽和抗议居然有这样荒谬的事情。

作者看到照片后,也有轻蔑和错愕的感觉,不过,他很快发现,照片里有个他认识的人,他对这张照片的荒谬性产生了怀疑。在他的印象里,这个人相信并且践行性别平等,不会做这样的事。于是,作者就考察了会议背景,然后才发现,这个峰会的确是由全球女性组织举办的,大部分演讲者和参与者也都是女性。为了体现出男性对女性的支持,这个峰会专门设立了一个男性小组,引入商界男性的声音,就邀请一些男性总裁来参加,这些人就是照片上那些穿着深色西装的老年白人男性。

仅仅只是忽略了背景,原本支持性别平等的几位男性,在大量陌生人的眼中,变成了自大的男权活动者,被嘲讽被怒斥。这是因为没有了背景,这张照片中的因果链条断裂了,人们很容易只根据照片中的信息,自己补齐因果关系。这个例子也能让我们看到,竞争性真相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有多大,我们看到的“真相”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继而决定我们的选择和采取什么行动。

误导者使用主观真相时,一个常见的伎俩是,改变我们对某个事物的主观估值。什么是主观估值?就是说,我们对于某件事物的喜爱程度和它的财务价值都不一样。比如,在拍卖会上,不同的竞标者对同一件艺术品给出的估值都不太一样。

书里介绍了一个例子,在这个例子中,商人们改变了我们对一块石头的主观估值,这块石头就是钻石。

微型钻石不仅价值不菲,还是爱情的信物,不过,这种价值和意义,并非自古以来就有,而是在20世纪才被人赋予的。20世纪以前,普通人很少看到钻石,只有少数富豪才会收藏它。二战前,西方的普通人对钻石没有什么实际需求,也不认为它值得花大钱购买。但在今天,作者介绍,四分之三的美国新娘都会戴上钻戒,钻戒的价格很稳定,而且,很少有人会卖掉自己的钻戒。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呢?这就要说到,一个叫塞西尔·罗德斯的英国人和他的公司戴比尔斯了。简单说,南非开采出大量钻石,钻石价格大幅下跌后,塞西尔和戴比尔斯垄断了南非的钻石市场,为了避免价格走低,只要出现了新钻石,戴比尔斯都会想办法控制住,然后营造出钻石稀缺的假象。此后的几十年里,这家公司规定了钻石的市场价格。但新的问题来了,它们积压了大量卖不出去的钻石。

怎么办?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有大量的普通人愿意花大价钱购买这些小石头,买到以后还不愿意卖出去,因为,如果人们在二级市场大量出售钻石,钻石的整体价格同样会变低。听上去,这简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戴比尔斯居然做到了,他们利用了主观真相,改变了人们对钻石的主观估值。

我们来看看戴比尔斯做了什么。1938年,戴比尔斯找到纽约的艾耶父子广告公司,想通过宣传来提升大众对钻石的需求。这家广告公司认为,扩大钻石需求的方法是把这块石头和爱情建立联系,把购买钻戒变成人们的“心理需要”,所有做出婚姻承诺的人都觉得自己必须购买订婚钻戒,而女性在评估求婚者诚意的时候,应该把钻石的大小、品质作为量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戴比尔斯和广告公司携手合作。他们以讲座、班会等形式,在女高中生的心里刻下“订婚钻戒”的印子,让她们在走进婚姻前,就早早握着这把爱情的“量尺”。随后,他们采取了声势浩大的宣传阵势,把大钻戒和真爱紧紧地绑定在一起,杂志、电影、全彩广告,什么媒介都用上了。为了改变男性对钻戒的主观价值,他们还打出了这样一则广告语:“两个月的薪水对于某种永久持续的事物来说,难道不是很小的代价吗?”这场宣传活动还留下了一句非常经典的广告语,我们肯定都听说过,那就是“钻石恒久远”。有人开玩笑说,这句话成了很多男士钱包的噩梦。这句广告词其实还暗示了,卖掉钻戒是一种对爱情很不敬的行为。

这场宣传活动很快见效,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艾耶父子广告公司说:“到了这一代,几乎每个人都认为钻戒是订婚的必需品。”这也是一个成功的营销故事。我们都很熟悉,营销故事是为了在消费者的头脑里栽下某个品牌,而这个故事有趣的地方是,它并不涉及品牌,他们的宣传活动中都没有出现戴比尔斯的标志,他们改变的不是人们对戴比尔斯的主观估值,而是对钻石的主观估值。看完这个故事,我也得到了一个启发,广告公司、营销人员和销售人员,他们的工作其实是一类工作,就是改变我们对某个事物的主观估值,把消费者的主观估值提高到他们想要达到的价位。

第三部分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想要从我们钱包里拿出钱的人,都是这个领域的专家,非常擅长使用竞争性真相,简直可以把我们玩弄于股掌中。我们怎么识破并避免被竞争性真相误导呢?

方法既简单,又不简单。简单是因为,对抗误导性真相的最佳武器,就是了解个人视角的局限性,想办法获得比个人视角更加全面的真相。我们可以去了解更多视角,也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我看到的这段叙述是真的吗,它会改变我的看法和行为吗?叙述者有没有自己的意图?同样的事实或数据,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表述吗?如果换个方式,意义会不会改变?

说这个方法不简单是因为,竞争性真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表达时也经常不得不使用竞争性真相,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竞争性真相,想要避免被误导,就需要我们把“追求更加全面的视角”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动反应。

我们能做的难道只有看穿竞争性真相和尽量避免被误导吗?并不是,作者认为,我们也可以使用竞争性真相,去更好地实现自己正当的目标。竞争性真相就像一个工具,有些人可以用它误导大众,用真相般的花言巧语牵着人们的鼻子往前走,我们也能使用竞争性真相,让人们对你的目标产生兴趣,激励他们开展行动。不过,在使用这个工具前,作者希望人们能够遵守三条使用标准:一,它在事实上是正确的。二,它是想取得受公众支持的建设性结果。三,它不会让受众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

好,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怎样积极、负责任地使用竞争性真相?

我们知道,竞争性真相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的选择,影响行为。如果你也想说服别人,改变别人的行为,怎么办呢?一个方法是,建设性地借鉴误导者的方法。上一部分,我们介绍了误导者的两个惯用伎俩,忽略背景和改变人们的主观估值。它们也是作者在提供咨询服务时,经常使用的方法。

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邱园是英国的一座皇家植物园,历史悠久,现在主要负责研究和保护植物和菌类。长久以来,邱园都需要英国政府的资助,差不多每年2000万英镑。2015年,邱园出现了资金短缺,雪上加霜的是,英国政府准备削减对邱园的资助。事态紧急,邱园必须找到政府继续提供资助的理由。邱园的园长理查德就找到了本书作者,请他帮邱园设计一个新故事。

理查德园长通常是怎么讲述邱园的故事的呢?面对重要的利益相关群体,他在演讲时,总是以邱园的历史开头,也就是聚焦于过去的历史。然而,在作者看来,尽管这个皇家花园的历史都是真实的情况,但它并不是能拿到政府资助的故事。英国议员和公仆们,原本就认为邱园只是历史遗产,这个故事只会让他们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很难改变他们对邱园的主观估值。

作者是怎么设计新故事的?他先使用了忽略背景这一招。他设计的故事,一开头根本不提邱园,而是从当今世界面对的挑战出发,比如气候变化、可持续能源供给、食品安全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上,许多植物都能发挥作用,但问题是,这些植物正在消失。请注意,作者直接忽略了邱园的历史,把植物与人类的现状勾连到一起,说明人类对植物有切实需求,然后才开始讲述邱园的故事。在他的讲述下,邱园可不是什么历史遗留下来的皇家花园,而是一个具有独特重要性的全球科学资源库,包括数据资源、人才资源和关系资源:邱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数据库,还拥有植物科学领域的顶级专家,邱园与全球的研究机构都建立了深厚的关系。

邱园园长的讲述视角着眼于历史,作者的讲述视角着眼于未来,这时的邱园就不再只是一座漂亮、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维持的传统花园,而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组织,蕴藏着帮助人类解决自身难题的解决方案。在这个新故事的帮助下,英国政府不仅继续给邱园提供2000万英镑的资助,还给重要项目另外拨款5000万英镑。

看到邱园这个故事时,我感觉作者不仅擅长建设性地使用竞争性真相,还是个故事高手。他也自称是个讲故事的人,已经为公司和政府机构写了10年的故事。我特别想给你分享一下,作者对故事的理解,以及他总结出来写故事的方法,它们也有助于我们建设性地利用竞争性真相。

在作者看来,“故事是对变化过程的选择性连贯叙述,强调局面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句话听上去很无趣,但里面有三个很重要的元素,因果关系、变化过程和触发事件,它们是每个故事的决定性基础,可以说,没有它们就没有故事。因果关系是一切故事的核心,是故事的逻辑所在;变化过程是故事的吸引力来源,没有变化就没有故事;触发事件是引发变化过程的最初的原因。

带着这三个元素,我们再来一起来看看邱园的故事。植物物种消失,是这个故事的触发事件。故事的变化过程是,邱园会做什么来满足人类了解和保护植物的需求,比如,把他们的植物收藏数字化供全世界访问,指导国际保护工作,把生物多样性项目的相关资源应用到人类福祉和发展上,帮助人们发现新的食物、材料、燃料和药物。这个故事中的因果关系是,邱园所做的工作可以让人类的未来变得更美好。

结语

到这里,《后真相时代》的精华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今天的解读只介绍了书中的部分内容,如果你对竞争性真相的更多案例和内容感兴趣,可以在得到电子书找来原书看看。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个人体会。不知道大家听完今天的解读有什么感受,说实话,刚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把它当作一个“锤子”,看到、听到一段叙述的时候,都会把它们当作“钉子”,思考是否存在误导的可能。简单说,就是对他人的视角有戒备心,没有用心去听对方想表达什么,总是在辨认,这段叙述是“片面真相”,那段叙述是“主观真相”,对方这样说到底有什么意图,给自己造成了很大困惑。

后来,我在刘擎老师的专栏《西方现代思想》里看到了一段话,豁然开朗,这里也分享给大家。刘擎老师认为,“了解到不同视角中有着不同的真相,不是要让我们和他人划清界限,而是邀请我们向其他更多的视角开放、倾听、理解和学习”。就像哲学家尼采在《道德的谱系》中所说,我们越是知道更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是如何打量同一个问题的,那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概念以及我们的客观性就越会完整得多。

撰文、讲述:杨蕾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1. 人们会被“竞争性真相”误导,一个常见原因是,把某个单一视角当成了真相的全部。 2. 了解到不同视角中有着不同的真相,是在邀请我们向其他更多的视角开放、倾听、理解和学习。
(0)

相关推荐

  • 【赣雩文艺】作者:邱若悟《红薇花》(外二首)总第785期①2020年第355期①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红薇花 作者:邱若悟 青绡锁翠揽飞蓬,伏月花魂绕赤丛. 四宇秾华烹酷暑,一芳独秀满堂红. 身摇夏火迎秋燥,夜晓惊雷伴暮鸿. 不畏艰辛铭淡泊,清风傲骨见情衷. 大雪 作者 ...

  • 《泄密者》揭露人性不可言说之隐秘真相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只不过区别在于,有些秘密泄露出去是个人隐私,有些秘密却在一开始就明明白白昭示出人性之恶.邱礼涛导演以<泄密者>之名,让人性不可言说的隐秘一面变得昭然若揭 ...

  • 科幻茶馆(第8期)|《叙事理论视角下的〈薇〉——从作者的视点到小说人物的视点》陆洁

    茶客闲谈 叙事理论视角下的<薇>--从作者的视点到小说人物的视点 <薇>是维克多·威斯特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内容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但若是把其中的故事展平了看,那么我们会略 ...

  • 时间的形状

    现在作者汪洁已经在喜马拉雅电台开设有声节目,欢迎大家收听,没看过<时间的形状>这本书的人,不妨慢慢听作者念给你听! 请点击本页末尾的原文链接 直接收听汪洁的微电台<科学有故事> ...

  • 费纳or威莎丨谈谈网球迷该如何树立理性的偶像观

    每年12月份是网球的休赛期,球员们或休养或冬训,球迷们无球可看闲下来就会炒旧话题,其中涉及较多的当属偶像之争,粉丝们为了各自的偶像在网上互掐互撕屡见不鲜. 互联网的好处就是开放.包容.平等,但坏处也是 ...

  • 长篇作品如何巧妙概括——以《草房子》的概括为例

    相对于短篇作品而言,长篇小说的概括,显得相对复杂而具有相当的难度. 当下的文学市场已经碎片化,文学阅读也变得浅表化.长篇小说动辄几十万字,对以长篇小说为对象的作品进行复述,就必须找准角度.线索,或瞄准 ...

  • 《我的人生样样稀松照样赢》| 杨蕾解读

    关于作者 史考特·亚当斯是职场漫画<呆伯特>的作者.职业演说家.畅销书作家. 关于本书 史考特·亚当斯在这本书中,写下了他对成功的种种思考,以及他是如何与失败相处.最终走向成功的,鼓励人们 ...

  • 我的人生样样稀松照样赢

    关于作者 史考特·亚当斯是职场漫画<呆伯特>的作者.职业演说家.畅销书作家. 关于本书 史考特·亚当斯在这本书中,写下了他对成功的种种思考,以及他是如何与失败相处.最终走向成功的,鼓励人们 ...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杨蕾解读

    关于作者 史蒂芬·柯维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曾被<时代周刊>杂志评为最有影响力的25个美国人之一,他在领导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 关于本书 <高效能人士的七 ...

  • 《市场推手》| 杨蕾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叫罗伯特·格雷菲尔德,是纳斯达克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2003年,罗伯特加入纳斯达克,带领团队走出绝境,使纳斯达克从一个濒临倒闭的组织快速成长为全球金融市场的巨头. 关于本书 罗伯特 ...

  • 《领导者:神话与现实》| 杨蕾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叫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美国前陆军四星上将,曾担任美军驻阿富汗以及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指挥官,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的指挥官.他还是国际畅销书<重任在肩>和<赋能> ...

  • 《解密Instagram》 | 杨蕾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叫莎拉·弗莱尔,是彭博社记者,负责报道社交媒体公司. 关于本书 作者从Instagram公司的创始人.员工.高管和竞争对手那里,获得了丰富资料,详细讲述了Instagram从创立.被 ...

  • 《基辛格谈判法则》|杨蕾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的三位作者,分别是美国商业.法律和外交领域的谈判专家.塞贝纽斯在哈佛商学院教谈判:姆努金在哈佛法学院教谈判:伯恩斯在哈佛大学教外交和国际政治. 关于本书 三位谈判专家研究了基辛格几乎所有 ...

  • 《以眼还眼》| 杨蕾解读

    关于作者 米切尔·P. 罗斯(Mitchel P. Roth),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博士,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犯罪学教授,他的研究主要关注刑事司法的历史面向,以及谋杀.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的历史,著有& ...

  • 曾国潘:人生三气,赢在和气,败在脾气,成在大气!

    曾国潘:人生三气,赢在和气,败在脾气,成在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