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通史演义(二)

第十一回

上回介绍了秦国第十代君主秦武公,对外征战,令秦国疆土扩大达到关中渭水流域,并吞了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壮大秦人口,但其死时却残暴地用六十六个活人还是大臣陪葬,开启了秦国活人殉职的先例和风气。

秦武公死后,剩下的大臣未拥立秦武公的儿子公子白为君(相传战国杀神白起的祖先),而是拥立了秦武公的弟弟嬴嘉继位成为秦国第十一代君主——秦德公(-677~-676年在位),将公子白分封到平阳。

实际上,秦德公在位时间只有两年: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在34岁那年就逝去,不过却设立伏日,即农历六月三伏天的说法由来,从秦德公开始,世人也有了人们一听说入伏日,就会想到盛夏来临之境,进而准备避暑。此外秦德公还为秦国的发展留下了两大手笔:

一  梁芮朝贡

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开始住在雍城大郑宫,并用牛羊猪各三百头在鄜畤祭祀天帝,命人占卜是否适宜居住在雍城。占卜的结果显示吉利,居住在雍城之后,秦德公的子孙可以东到黄河饮马。同年,梁国国君、芮国国君来朝贡。

二  设立伏日

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秦德公下令在历法中设立伏日,并下令修建在伏日祭祀的伏祠。农历六月三伏天的说法就起自秦德公时期的秦国。伏就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产生伏天的说法以后,人们一听说入伏,就会想到盛夏来临。伏天盛暑天热,容易致病,人们要想办法避暑、少动,自我保养的意识提高许多。在此之前,秦国没有伏天的说法,周朝和其他诸侯国也不存在;在此之后,人们特别重视伏天的来临,汉朝初期,朝廷甚至明确要求各地根据本地的自然气候条件选择伏日,不必求同。我们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但是没有几个人知道是秦德公开始规定入伏。

当然,既然入伏,总得想想避暑热的办法。当时的人认为热毒恶气会产生蛊,需要用狗血禳除。于是秦德公命令把狗杀死肢解,将狗的肢体悬挂在城邑的四门,用来驱厉鬼、避邪气。

同年,秦德公去世,终年三十四岁。秦德公共有三子,都相继成为国君,长子秦宣公,中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

为政举措 迁都雍城

秦人祭祀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开始用牛、羊、猪各三百头在今陕西境内的眉县祭祀天地。秦德公命人占卜迁都雍城是否吉利,结果是后代子孙可以以此地为依托向东发展,直至饮马黄河。秦国迁都以后,大臣梁伯、芮伯迫于压力而前来朝见秦君。这一年,秦国开始确定有三伏的节气,用在城门杀狗的方法来祛除热毒邪气。

秦国的各项制度在秦武公、秦德公在位时期大体有了雏形,其国力也开始迅猛发展。这为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兴盛并进而与中原各国争霸奠定坚实基础。 由于秦国在关中的力量越来越强劲,早就不指望周天子照应的本地小诸侯——梁伯和芮伯前来朝见秦德公,算是把自己国家的安危置于秦国的保护之下。芮伯就是秦宪公时让秦国碰钉子的芮国的国君,可能已是芮伯万的子孙。芮国是姬姓国,始封君是周宣王的著名卿士姬良夫,因封于芮而以芮良夫著称。梁国位于今天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龙亭两镇地域内,和芮国毗邻,也是嬴姓诸侯国,据说始封君是秦仲的小儿子康,和秦国有血缘关系。关于梁国始封君的这个说法值得探讨,秦仲长子其(就是秦庄公)不过就是西垂大夫,还不是诸侯,秦仲的小儿子为什么反而会被封为伯爵成为诸侯呢?比较合理一些的解释应该是梁国国君是秦嬴之族,但未必真的是秦仲的儿子,其始封可能与秦襄公建立秦国的时间相差不远。

第十二回  秦宣公一战威震诸侯

上回介绍了秦国第十一代君主秦德公,虽然仅仅在位两年,但是功绩不少,迁都雍城,一手奠定接下来长达294年的秦国国都,招收小弟,让两小诸侯梁伯和芮伯前来朝见,还设伏日立启三伏天的由来。

但是秦德公在34岁就英年病逝,其死后,长子嬴恬继位成第十二代君主——秦宣公(-675~-664年在位)。

当时的周王朝已经日渐衰弱,众多诸侯强盛兴起。秦宣公元年(公元前675年),碰上了周王朝的宫廷政变。卫国燕国攻打周王室,把惠王赶出了朝廷,拥立王子穨,穨为王。秦宣公三年(公元前673年),郑伯、虢叔又杀死了王子穨,送惠王返回朝中。姬颓为周庄王之庶子,为周庄王所宠爱。后庄王传子周僖王。僖王子周惠王即位。惠王取王子穨之师蔿国的菜园,用作畜牧场。并剥夺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的土地田产。王子穨自是不允,因此周惠王二年(公元前675年)秋,蔿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和苏子奉王子穨进攻惠王。失败,苏子奉王子穨出奔卫国。卫国和南燕国伐周胜利。惠王出奔。冬,王子穨称王。王子穨篡位后,秦宣公的近臣也曾力劝宣公以勤王的名义出兵,但宣公认为,一是周惠王以大王之尊强抢臣子的土地是为不义。二是王子穨自己也是周庄王的庶子,是周王室血脉,这件事本是周王室自己的家事,外人不宜插手。三是秦国当时实力不济,纵然强力支撑,扶惠王重新登基,取得天子信任,予以封赏,以自己国家的实力,不久也必然会被人赶下台去。与其自取其辱不如坐观时事,以静制动也许可以占得先机。于是不予应允。从当时的形势上来看,秦宣公的选择是对的,就是因为他的选择,秦国才获得了几年和平发展的机会。当他们都在那里折腾的时候,宣公却继承了德公的和平发展蹈光养晦的国家发展战略,在那里按兵不动。于是秦国又有了四年的和平。

但是四年后,强大的晋国四处出击,扩充土地和势力范围,晋献公盯上了秦国,派兵数次入侵秦国,但是老秦人“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精神也不是吹的,秦宣公下令向晋国开战。尽管外界眼中,秦国依然不过是哪个不起眼、低人一等的小国,打打西戎和小国可以,但无法和大国抗衡,但是结果却是秦国把强大的晋国打败了,老秦人战斗力可谓一战威震各诸侯大国。

第十三回

上回介绍了秦国第十二代君主秦宣公击败了入侵的强大诸侯国晋国,让当时世人眼中弱少的秦国军队一战威震天下。

秦宣公死后,虽然有七子,但是都没有立为继承人,而是选择了弟弟嬴载成为秦国第十三代君主——秦成公(-663~-660年在位),先秦时期,秦国君主主动选择成年、更成熟的兄弟继位,这一习俗再度强化。

不过,秦成公在接下来在位的四年里面,没有大的作为,基本是以守业为主。两小国的君主梁伯、芮伯继续来朝拜秦国,此后春秋五霸之首位的齐桓公征伐山戎,并成功打垮了山戎、击溃了令支,斩孤竹君侯之首,当时的的秦国离孤竹很近,唇亡齿寒,曾有大臣建议秦成公出兵救孤竹,但是被秦成公拒绝了,春秋五霸齐桓公没有沿途接着攻击秦国,当时强极一时的齐国军队也未能和大败晋国的凶狠秦军交上手。

第十四回

上回介绍了秦国第十三代君主秦成公,其在位四年,以守业为主。

秦成公死后,虽然膝下有七子,但是均为被立为君,延续了该时期王位传给弟弟的习惯——秦成公的弟弟,嬴任好即位成秦穆公(-659~-621年在位),这是先代秦国君主在春秋时期最成功的君主,带领秦国四处扩张,晋身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时期,广纳良臣,涌现了百里奚、蹇叔、由余等一大批能臣,厉兵秣马,击败了当时强大的晋国俘虏了晋惠公,后又出兵灭梁国、芮国、滑国等小国,秦国势力开始大扩大。有意思的是,秦穆公还是开启后世歌颂的秦晋之好的人,先是秦穆公求亲,晋献公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夷吾继位,秦穆公又把女儿怀赢嫁给了夷吾的儿子公子圉,后公子圉继位但和秦国不相往来,秦穆公又派兵帮助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回晋国加冕为晋文公,并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了重耳(晋文公)。这里秦穆公的身份就复杂了,他是夷吾和重耳两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儿子公子圉的旧老丈人,还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老丈人。

不过,晋文公死后,两者再度开战,秦穆公亲率大军攻打晋国,夺回了昔日被晋国占领的多处城池,但是崤之战和彭衙之战两次东出都受阻,东进的秦军部队全军覆没。在东进难成下,秦穆公改变策略向西发展,先后灭掉西戎12国,称霸西戎,为秦国开辟国土千余里。

秦穆公在位39年,其佩剑在后世中被称为穆公剑,是此后历代秦国君王传承的信物之一,具有极大的震慑力的存在。

秦穆公是春秋战国时期少有的英明君主。但凡做君王的,英明睿智就容易刚愎自用,雄壮勇武难免残忍暴虐,秦穆公却是个少有的例外。他雄才大略却礼贤下士知错必改,雄壮勇武却宽仁大度常常以德报怨,秦穆公经常身先士卒,带领士卒在战场上厮杀。与晋惠公韩地一战,秦穆公杀入敌阵,因负伤而身陷重围,差点丢了性命。

秦原来是一个小国,地处西面,与戎、狄为邻。进入春秋后,秦国逐渐强盛起来,扩大了疆土和势力,但与中原诸国相比,仍显得比较落后。秦穆公即位后,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他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良臣,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依靠他们修明政治.发展军事,奖励生产,使国家实力大大增强。秦穆公选拔人才能够打破尊卑贵贱界限,选拔贵族以外的人,选用别国前来投奔的人,比如百里奚曾是个奴仆,他用五张羊皮把百里奚从楚国换了回来。秦穆公广纳贤才的做法充分表明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国君。

晋国内乱,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继位为晋惠公,即位之后却背弃诺言,不肯割让河西八城给秦国。有人谏言叫秦穆公趁其立足未稳,发兵攻打晋国,秦穆公没有采纳。三年后晋国大旱,派人来向秦国借粮。有人又建议不予粮食,秦穆公又没有采纳,而是决定支援晋国粮食以解百姓饥荒。然而,秦穆公的这些善举却并没有换来晋惠公的感恩戴德。两年后秦国粮食歉收,向晋国借粮,晋惠公却采纳大臣的建议,“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发兵攻秦。两军战于韩地,结果秦军大胜,还俘获了晋惠公夷吾。对此忘恩负义之人,此时秦穆公正可以杀之以解心头之恨。可是他却没有这么做,而是以诸侯之礼待之,与晋国订立盟约,送其回国。晋惠公夷吾受此感动,回国之后履行诺言,把晋国河西的土地赠与秦国,并派太子圉到秦国作人质。秦穆公也开疆扩土,使秦国东部边界抵达黄河。

秦穆公全力进攻西戎各国,西戎是指秦国西边散布于广大地区的戎族国家。他通过投奔来的由余了解了西戎各国的山川形势,兵力部署,采用离间计、美人计等策略,突出奇兵,发动全面攻击,征服了这些国家,扩地千里。这样,东从陕西、山西交界的黄河起,一直到遥远的西方,都为秦国所控制,秦穆公终于成为西方的霸主。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著积极的作用,加速了民族融合,发展了秦国经济。秦穆公开创的霸业,为战国末年秦统一整个中国打下了基础。

上回介绍了秦国第十四代君主秦穆公(-659-621年在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把秦国推向战国时期的巅峰。

而辅助秦穆公的两大能臣同样被老秦人所传颂数百年,其一就是百里奚。

百里奚,姜姓,吕氏,名奚,字子明,因功被封于百里,所以被称为百里奚,是齐国没落宗室子弟,由于家里穷,百里奚以乞讨为生,周游列国式的乞讨,也见多了各国的状况,增长了见闻,一直到了70多岁,才好不容易得到了虞国国君的赏识,成为了小诸侯国虞国的大夫,但是后来虞国被晋献公挥军所灭,百里奚沦为奴隶。恰逢秦穆公向晋献公求亲,晋献公把大女儿嫁给秦穆公并把百里奚当成陪嫁的奴隶送到秦国。不过那时候的百里奚还未来得及在秦穆公面前崭露光芒,就因为奴隶的身份觉得低贱,在有机会下匆匆逃离了秦国。

百里奚跑到了楚国,却被楚国边民抓住了,又成了奴隶,不过曾和百里奚有照面的秦穆公得知后,马上派人用五张黑羊皮把百里奚从楚国人手里赎了回来,并以上宾之礼迎回百里奚,这也是百里奚后市中被戏称为五羖大夫的原因。

在此后的七年,百里奚鞠躬尽瘁,出任秦国宰相,主持秦国国政,倡导文明教化老秦人,“重施于民”,让秦国府库充盈,也为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国内的基础,其在秦穆公两度东进受阻中建议改道西进,称霸西戎,为秦国开辟国土千余里。据记载,百里奚死后,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百里奚的一生也是大器晚成的一个代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