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的“血”到底是什么?
《素问·调经论》中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血虚”、“血瘀”、“血热”等字眼,但中医学里的“血”究竟是什么呢?它是怎么产生的?又有哪些生理功能呢?今天小编就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
血,即血液,是行于脉中,循环流注于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血的中医概念看似与西医类似,但中医对血的物质基础、生理功能等方面仍然有着很独特的认识。
Part 1
血的生成
人体的水谷精微和肾精在脾胃、心肺、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化生为血液。
《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居于中焦的脾胃首先接受、消化饮食水谷,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即所谓的 “汁”,形成营气和津液。两者进入脉中,在心的作用下发生变化而成红色的血液,并由肺“朝百脉”输布至全身。
《诸病源候论·虚劳精血出候》说:“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肾所藏的精是生成血液的原始物质。肾藏精,精生髓,髓充于骨,可化为血。
Part 2
血的运行
首先,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温煦和固摄作用。正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
此外,血行脉中,脉为“血府”,具有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的功能。因而脉道完好无损和通畅无阻,也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此外,血的运行还与血液的清浊状态相关。若血液中有痰浊阻滞,或血液本身黏稠,可致血行不畅而导致“瘀血”。
Part 3
血的功能
血液具有濡养和化神两大功能。
(一)濡养作用
濡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营养。中医认为,全身各个部分的生理功能无一不是在血液的濡养作用下得以正常发挥的。例如《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素问·五脏生成》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二)化神作用
人体的精神活动有赖于血液的营养,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例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啦。新学期新气象,相信大家今天都有很大收获!
最后读者们可以思考一下中医所说的“血虚”与现代医学中“贫血”的概念一致吗?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拓展阅读:
[1]罗梅宏. 血虚就是贫血吗?[N]. 上海中医药报,2019-04-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