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贡献到底有多大?他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May.

23

是真名士自风流,唯大英雄能本色。

作者 | 言均
来源 | 九点故事(jiudianstory)
01
网上关于袁隆平的资料很多,对这位堪称国士无双的科学家的赞誉更是数不胜数,这里想说一点袁老不是那么广为人知的事。
袁隆平在80年代因杂交水稻闻名于世,但也许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袁隆平出生的时间,是1930年,也就是那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
在那个国家积贫积弱的时代,许多有志之士各自选择不同的道路为国奋斗,他们有的学文以启民智,有的学理以发展科学,有的学军事以强国。
而袁隆平选择的是农学。
新中国成立时,袁隆平19岁,刚刚高中毕业,他考上了当时的西南农学院,一心想成为一名农业科学家。
1953年,袁隆平毕业服从分配,去了湖南,在一个叫安江农校的小地方任教。
在那里,袁隆平工作了十六年之久。
田间的袁隆平
生活在现代的人,体会不到粮食短缺带来的痛苦,但在那个时代,袁隆平极为深切地体会过饥饿带来的痛苦。
回忆当时的生活时他说:“肚子空空,身体没力,双腿没劲。晚上睡觉,被窝冰凉,始终也睡不热,身体没能量嘛。”
当年袁隆平做过一个离奇的梦:人们坐在硕大的稻穗下乘凉,再也不用为吃不饱饭发愁。
这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02
袁隆平不像许多天才科学家,他的工作需要的不是天赋和灵感,而更多是耐心和坚持的水磨工夫。
袁隆平发表的第一篇论文题目是《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被同行称为“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号角”。
这篇论文的背后是极为艰辛繁复的绣花功夫。
杂交水稻是世界性难题,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从五十年代便开展了相关研究,但都没有实现这项技术。这里面最困难的是如何培育出雄性不育系的稻株。
袁隆平知难而进,“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他决定寻找到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
在一望无际的稻田中找寻几株变异的稻株,这个过程无异于神农尝百草。
袁隆平花了两年的时间,也才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稻株,将它们置于瓦罐之中开始杂交试验。
但偏偏这时候遇到“文革”风暴,袁隆平被攻击打倒,试验田的秧苗被拔光,幸存的几株被他藏在臭水沟。
一直到1970年,袁隆平才又得以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
在海南岛,他再次开始大海捞针一般地寻找他需要的稻株,并最终找到了后来所有杂交水稻的母本——“野败”。
这几乎是杂交水稻成功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一步袁隆平走了十余年。
03
袁隆平是那种最接地气的科学家。
常年的田地劳动,使袁隆平的形象不同于一般科研人员,他自己常以农民自居。
功成名就之后,他仍然不离开科研第一线,每年都要到海南的稻田基地。
袁隆平招研究生,对学生有这样的要求:
“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是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我就不接收你。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来。
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一定还是会出成果的。如果思想不大正,搞科技工作也会腐败,弄虚作假、哄骗人家,欺人欺已,最后没有好下场的。”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荣誉勋章。
颁奖结束后,有记者问他今后有什么打算,袁隆平淡然道:
“明天还要到田里去,晚上睡前我就在想,我的超级稻长得怎么样了?有没有病虫害?气候是不是干旱?我还得算算,一亩田有几千万谷粒,算起来不得了。”
这个当时已近九旬的老人还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要继续努力,继续攀高峰。”
04
科研之外,袁隆平对生活的要求极为简单。
他穿35块钱的短袖,260块钱的卡西欧手表用了很多年,政府给他的别墅也被他当做研究基地。
有一次,袁隆平带着夫人去香港,走进一家很贵的手表店。袁隆平一看价格,连忙把老伴拉出去了,嘴里还说着:“不要手表了,太贵了。”
“代购女王”薇娅曾与袁隆平合作直播,仅一分钟时间就将84万斤大米销售一空,一次直播累计销售了430吨。
当时他已经90岁了,但心态十分年轻,和薇娅的合作也非常愉快。
薇娅问他年收入多少?袁隆平有几分无奈地说:“听说你年收入有30亿,然后就有人说我年收入1000个亿,我都笑哭了,这不是开玩笑吗?”
他接着很郑重地说:“我就是靠工资吃饭的,每个月的工资只有6000元左右,但是加上一些经费、技术咨询费、宣传资金等能有30万左右。”
是真名士自风流,唯大英雄能本色。
05
虽然外表看起来似乎土气,但作为一流的科学家,袁隆平思维开阔,英语水平更是了得。
很多人看到乡土风的袁隆平会觉得,这位本土科学家,英语水平大概是二两棉花——弹(谈)不了。
197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科研会议,袁隆平应邀在会议上宣读论文。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他写作了题目为《中国杂交水稻》的英文论文。
按照会议安排,有一名专家负责宣读论文,答辩则需要作者亲自答辩。
袁隆平在现场以英语回答专家的提问,对答如流,技惊四座。
袁隆平获颁联合国“世界粮食奖”
此后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领奖,袁隆平都是从不带翻译,毫无语言障碍。当同行的中国代表遇到障碍时,他还会帮忙救场。
除了英语,袁隆平还懂俄语。因为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第一外语就是俄语,袁隆平在农校学的就是俄语。现在兴趣来了他偶尔还会秀上几句俄语。
杂交水稻也跟着袁隆平走向国际。
地处中东的迪拜曾试图种植水稻,但沙漠昼夜温差大、地下水盐度高、多沙尘暴,哪一个都是水稻的致命杀手。
迪拜砸重金尝试了好多年,最后都失败了,直到听说袁隆平的海水稻在盐碱地获得成功,找上门来。
接到邀请的袁隆平团队远赴迪拜沙漠,进行小范围实验种植,克服恶劣条件,经历万苦千辛后,在2018年收获了首批成熟水稻,亩产超过500公斤。
迪拜的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酋长喜出望外,将这些海水稻加工制成精美的纪念品,亲自命名为“AL MARMOOM”品牌,作为“国礼”赠送尊贵的客人。
06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点是湖南安江农校,此地距离黔阳县城仅4公里。
一千三百年前,曾有一位大诗人被贬到黔阳,曾在此写到: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写下这句千古名句的大诗人,名字叫王昌龄。
王昌龄大概不会想到,时间跨过十三个世纪后,又有一位怀赤子之心,许身报国的人,冰心一片,从这里开启传奇的一生。

2020年,腾讯新闻《时代我》

记录了袁隆平90岁时工作、生活的日常,

为我们留下了

关于袁隆平先生的一段珍贵影像

90岁袁隆平称自己还有三个重要任务:

一秒都耽误不得!

☀本文选自九点故事(jiudianstory),一个有故事、温度、有深度的公众号。作者:言均,985硕士,500强工程师,自媒体人。灼见经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