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本草:玉米须
田间本草:玉米须
整编:京城老半
微信:beijing7788123
日期:2021年04月06日
感悟:中医,是一场人生修行。
玉米须,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Zeamays L.的花柱及柱头。玉蜀黍俗称“玉米”,又称 “玉麦”、“包谷”、“西番麦”、“珍珠米”、“苞米”、“棒子”等,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玉米传入我国的确切时间目前存在很大争议,但一般都认为是明代中期,也就是16世纪中后期。“玉米”一词最早见于明末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39年):“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薥秫,盖亦从他方得种。”这也是古人明确将玉麦作为玉米别名的开端。现今中医药圈内,一般认为玉米须药用最早见于明代兰茂的《滇南本草》。中医药圈对于《滇南本草》多认同其为明代著作,但有文史专家对《滇南本草》内容写作时间有所质疑,认为玉米须药用应该是在清代乾隆以来各地玉米种植兴盛之后比较合理。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的记载或许也可说明这一事实,时珍说“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足见当时的玉米还是稀罕物。而且,李时珍只是提到了“根叶”,也未提及玉米须。结合“种者亦罕”的情况,说明当时玉米须并未入药。由此可以推定,玉米是明代中期进入我国,玉米须是清代乾隆年间前后被应用于疾病治疗的。
玉米须入药,在历代本草、医案医话中难见记载。写作时间有争议的《滇南本草》中提到,“玉麦须,或小儿吹着,或睡卧压着,乳汁不通,红肿疼痛,怕冷发热,头痛体困。新鲜焙干为末,不拘多少,引点酒服。其功神速。未可视为弃物而忽之也。”现代玉米须一般多用来利水消肿、清热利湿,临床用于肾炎、肾病综合征、胆结石、糖尿病、高血压、痛风、高尿酸血症的辅助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玉米须具有抑菌、抗肿瘤、抗氧化、增强免疫力、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保肝利胆、利尿排石等多种生物活性。玉米须通过增加氯化物排出量而产生肾外性利尿作用,尽管对各种水肿都有疗效,不过效力较弱。但其作用温和,与常用利尿药物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的缺点相比,也有明显优势。国外有研究报道,玉米须提取液可以溶肾结石,仅对碳酸盐类的结石有效,而对草酸盐类结石无效。玉米须制剂有促进胆汁分泌,降低其粘稠度及胆红质含量。有增加血中凝血酶原含量及血小板数,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另还有降糖、降压的药理作用作用。目前,人们对玉米须的利用还处在探索阶段,对玉米须的作用机制了解甚少,尚有待深入研究。
无问中西,不管南北,
不事先站队,不预设立场,
不在乎黑白,还是其他的五颜六色,
只在乎客观事实,只对客观事实负责。
VX:beijing778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