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本草:桃仁、桃花
桃仁,为蔷薇科植物桃 Prunus persica(L.)Batsch或山桃 Prunus davidiana(Carr.) Franch. 的干燥成熟种子。桃仁入药较早,始见于《神农本草经》,曰:“主瘀血血闭、癥瘕邪气,杀小虫。”这就奠定了后世桃仁活血化瘀的作用基础。东汉时期,当时社会并不出名的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涉桃仁的9首方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鳖甲煎、大黄蟅虫丸、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治坠马及一切筋骨损方,从中可见张仲景用桃仁、大黄配伍结伴出现于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鳖甲煎、大黄蟅虫丸、大黄牡丹汤、下瘀血汤,二药配伍以使瘀血尽从下去;用桃仁、丹皮配伍结伴出现于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二药合用凉血散瘀,破血祛瘀;用桃仁、肉桂配伍出现于桃核承气汤、鳖甲煎、大黄蟅虫丸,桃仁活血散结,肉桂散寒行气,二药合用,气血并调,阴寒自消。通过不同的配伍,桃仁可用于内外妇各科的瘀血病证,效用灵活。《名医别录》又载桃仁“主咳逆上气,消心下坚”,《汤液本草》引《象》云:“通润大便”。神农氏提出桃仁活血祛瘀,陶弘景提出桃仁止咳平喘,张元素则明确提出桃仁可润肠通便,但在实际应用中桃仁尤以活血化瘀的功效使用最为广泛。不过,桃仁活血化瘀这一经验的现代研究尚不尽人意,其具体作用的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仍不太清楚。
仲景用桃仁有脚注“去皮尖”。《金匮玉函经》中记载说“去皮尖”或“须泡去皮乃熬”。现代处方中有要求桃仁入药需燀制,即将净药材置沸水中连续加热,浸煮至种皮膨胀,取出分离种皮。因此,去皮尖有两种方法或以冷水浸泡,或以开水浸煮。不过,也有不同意见,如《本草纲目》说“桃仁行血,宜连皮、尖生用。润燥活血,宜汤浸去皮、尖炒黄用。或麦麸同炒,或烧存性,各随本方。”《医林篡要》也说:“炒用则甘多而缓,能润;去皮尖研治血热,皮肤燥痒。生用则苦辛而行,善攻;连皮尖捣泥治血痢、燥粪、血块、发狂、血秘。”不仅古人说法不一,即便是现代说法也不一致。认为应当去皮尖者认为,其一:去皮尖可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其二:经燀制后会使苦杏仁酶完全灭活,可防止效成分苦杏仁苷因酶解而损失,也就是可以达到“降酶保苷”的作用;其三:桃仁皮中含有较多的苦杏仁苷,还是除皮尖为宜,以免大剂量使用发生中毒。反对者也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桃仁的主要功效是活血祛瘀,而苦杏仁苷主要为祛痰止咳剂、辅助性抗癌药,比如杏仁以苦杏仁苷为主要药效成分。退一步讲,带皮生桃仁只要妥善保存,苦杏仁苷含量至少13年内无明显变化。此外,桃仁皮具有明显的活血、抗炎作用,也不宜作为非药用部位而去掉。桃仁究竟是否需要燀制“去皮尖”,反对与支持的双方各有其理,至今也是一个尚无定论的谜团。
同样来自植物桃的桃花也有入药。《神农本草经》载桃花“杀疰恶鬼,令人好颜色”,《名医别录》又载“味苦,平,无毒。主除水气,破石淋,利大小便,下三虫,悦泽人面”,《新修本草》言其“主下恶气,消肿满,利大小肠”。在古人的经验中,桃花具有活血悦肤、峻下利尿、化瘀止痛、美容减肥的功效。古人用“人面桃花相映红”来形容人面色好。《肘后备急方》中有记载说:服三树桃花尽,则面色红润悦泽如桃花也。《太清草木方》言:酒渍桃花饮之,除百疾,益颜色。即便是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关于桃花美容的记载。清代《广群芳谱》与孔尚任《桃花扇》中有“桃花粥”药膳活血化瘀即可美容又可治病,适用于脸色暗黑、月经血块、舌质紫斑等有血瘀表现者。美容之外,苏鹗《杜阳编》又载:范纯佑女丧夫发狂,闭之室中,夜断窗棂,登桃树上食桃花几尽。及旦,家人接下,自是遂愈也。这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记载桃核承气汤治疗蓄血发狂颇有几分暗合了。却也证实神农所言“杀疰恶鬼”也非虚言。桃花“利大小便”,叶橘泉曾以生地白术桃花汤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纵观桃花,既是良药,又是天然美容品,且药食两用,实为佳品也。
丢弃一些东西,又收获一些东西
人就在这拾拾弃弃中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