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蕲事16:雪花粑的前世今生
据说,浠水街上至今还有老婆婆在卖雪花粑,不设固定摊位,主要在实验小学到步行街一带流动。生意很好。
“雪花粑”这一叫法是有变化的,大致是从歇鞍粑到歇闇粑再到歇岸粑这一路径走的,至于“雪花粑”应该是当代的叫法。传说有人把它叫做胁眼粑,胁眼也叫胁眼角,就是腋窝(胳肢窝),叫它胁眼粑,是因为这种粑是女人家用自己的胳肢窝做出来的,纯属扯淡。
为了给雪花粑正名,我且找一个叫做李四的人来做男猪脚,好好演绎一番雪花粑的前世今生。
浠水人氏李四,他家祖上,世代农民。到李四这一代,受巴河人陈沆中状元的鼓舞,开始看重读书了。李四读书读到二十郎当,还是童生,为了人生的进阶(比如娶妻或者捞取功名),他决定去黄州府考个秀才回来。
李四要考秀才,他家父母可忙坏了。浠水到黄州路近,朝而往暮而归,考秀才不需要过夜的。李大叔跑到本村本族李财主家借了一头骡子,给儿子当马骑,希望他旗(骑)开得胜,马到成功。李大婶呢,一大早起来就在厨下,埋头给儿子忙吃的。
李大婶将前一晚上晾干的米饭用擀面杖捣烂,在蒸笼布上先薄薄地铺上一层,然后撒一层混合着黑芝麻和糖的糯米粉,又再薄薄地铺一层捣烂的干米饭,加蒸笼盖,大火焖蒸。蒸熟后,开盖冷却并切成方糕形状。李四手欠,看见还冒着热切的糕状饭块,不知是何美食,忍不住用纤瘦的手指钳起一块,塞进嘴里:干米饭的爽、糯米粉的黏、芝麻糖的香与甜,弥漫舌尖。吃了一口还想吃二口,刚伸手却被李大婶制止了:吃货!这是你赶考路上吃的,现在都吃了,闇昼、午间、哈昼吃么事?
李四抽回手,问他娘:“母亲大人,不知今日所做美食,名为何物?”李大婶一字一顿:“歇,鞍,粑!”李四不明白:“为何叫做歇鞍粑?”李大婶说:“儿喏,你这不是要骑着骡子去黄州赶考吗?去一趟一百多里,回一趟一百多里,一路上颠簸累了的时候,你就下鞍稍微歇息,把骡子拴路边吃草,你自己就吃我做的这粑。下马歇鞍吃粑,可不就是歇鞍粑?!”李四明白了。
和父母一起吃过早饭,李四谢过父母,骑上骡子、怀揣歇鞍粑就去黄州赶考了。黄昏时分,李四却牵着骡子蔫妥妥地回来了。原来这骡子劲大脚力足,驮着瘦弱书生李四跑百里地不歇一口气就到了黄州;李四见时间早,就牵着骡子在考棚街四处转了转,又登了青云塔,满以为这样就可以在黄州府的考试中平步青云,哪知道玩过头了,错过了考试时辰!李大婶再看儿子兜里的歇鞍粑,一口未动!气不打一处来,冲着李大叔就嘟哝:叫你借马,你偏要借骡子,么样的?落马(骡马)了哈!
李大叔也觉得是自己耽误了儿子的前程,一声也不敢吭。
李四没能通过府试,不能进学,哪怕他有一肚子学问,顶多只能算半个秀才。所以他就有了“李半秀才”的雅号。李半秀才乃一介书生,耕田种地全不在行,只好在家里办了个书塾,教几个亲戚的孩子识字读书,有了学生,他这“半秀才”也就成了先生。
李四,李半秀才,李教书先生其实依然是个无名无分的人,没人肯把女儿嫁给他。
有一个远房表妹长得五大三粗,做得一手好农活儿,到了十八岁也没人前来提亲。李大婶想,自己夫妇两个迟早要走,罩不了儿子一生;担心他的后半生自己糊不了自己的口,得找一个能管生活的人。这么一想,远房表亲家的闺女不也愁嫁吗?咱俩家亲上加亲,是多好的事!
两家一拍即合。好日子定在八月十五。李家赶忙请木匠、盖匠来家,做家具、翻新瓦,准备儿子的婚事。因为家中嘈杂,李四李先生便放了几个学生的假,自己一个人在家看点闲书。正在看一本《三侠五义》,看到五鼠闹东京那精彩的一节时,听到他娘李大婶喊道:李半秀,出来过闇啦!
过闇,是浠水人的习俗,家里请来匠人师傅,除了一日三餐要好吃好喝地招待以外,闇昼过了一半的时光,就得吃点馍馍点心之类,谓之“过闇”。同理,哈昼过了一半吃点心叫做过哈,夜歇过了一半吃点心叫做过腰夜。
李半秀才想看看今天木匠、盖匠两大师傅有什么口福,吃什么点心。到厨下揭开锅盖一看,惊呆了:“哈,我认得,这是去年我赶考时吃过的歇鞍粑!”李大婶纠正道:“错,这不叫歇鞍粑,而叫歇闇粑,闇昼做了小半天活儿,叫师傅们歇一歇,吃点粑!这是闇昼歇气时候吃的粑,要叫歇闇粑!”
嗬嗬,有这等事?同样一个粑,在不同时候竟然叫出了两个不同的名字?李四觉得奇怪。他更奇怪,自己读的那些经书闲书上怎么就不讲讲这个道理呢??
李四娶了粗朴的远房表妹做媳妇,人称先生娘子。先生娘子不识字,不搽香抹粉儿,也不绣花绣朵儿,就喜欢侍弄老李家那几块田地。
有这么个比男人还麻利的媳妇帮衬,李大叔李大婶基本认定自己的儿子可以有个生活上的依靠了,所以对这个貌不惊人力气惊人的儿媳妇另眼相看。
转眼到了次年的农忙时节。老两口在家忙生活,儿媳妇在外忙田地里的庄稼,李四李半秀才李教书先生依然教着他的几个亲戚的孩子。一天,李四正在检查学生伢儿背书情况,一股熟悉的味道从厨下飘出,勾起了他的馋虫。趁着孩子们摇头晃脑背书的间隙,李四跑到厨下一看,母亲果然在蒸东西!
李四不解:“母亲大人,今日我也不赶考,家里也未请什么师傅,为何也蒸歇鞍粑——啊,不,是歇闇粑呢?”李大婶笑道:“错了,这不是歇鞍粑,也不是歇闇粑,而是歇岸粑!”李四更不解,追着问:“母亲大人,这歇岸粑又是名出何处啊?”李大婶不给答案,只是说:“你先把学生放了,然后把这粑粑给你家先生娘子送去。等她吃完,你再问她,她保证会告诉你的!”
李四先生有些好奇,便叫学生伢儿们放了学,自己提了母亲包好的粑粑去到田间,叫那埋头插秧的媳妇儿上岸来吃粑。教书先生给粗朴的农妇送吃的,这待遇大概也只有李四家的先生娘子才有!她吃饱了,高兴地打了个嗝儿,准备回田里继续干活儿,李四叫住浑家,恭恭敬敬地问道:“先生娘子,请问你可知道你刚才所食是为何物啊?”先生娘子头也不回,答道:“歇岸粑!”李四追问道:“请问,有什么说头没有?”先生娘子认真地看着自家先生,觉得这书呆子呆得出究儿,这也不懂!清晰而响亮的反问他:“我在田间劳作,你送粑来,然后我从田里来到岸边歇着,吃了这粑,这在岸边歇着时候吃的粑不叫歇岸粑叫什么粑?!”
李半秀才觉得:这个没读过书的女人,好有学问哦!
100多年晃一晃就过去了。李四的父母、李四和他的先生娘子早已作了古,好在李家后人开枝散叶,到处都有。有一个李家塆里,家家会做歇鞍粑,人人爱吃歇闇粑,遇到重大吉庆日他们就做歇岸粑。不过,他们很少再叫它歇鞍粑、歇闇粑或者歇岸粑,而是叫它雪花粑!因为李家后人们把这做粑的工艺做了改良。
今日李氏的后人们不再用晾干的米饭捣烂做原材料,而是直接改用粘米粉了。所以雪花粑的制作原料是粘米粉、糯米粉、黑芝麻和白砂糖。粘米粉和糯米粉最好是把米浸泡至可以手捻成粉时,兑水磨浆,再风干至半干半湿状态;或者浸泡软了之后的米不兑水,直接用石碓舂成粉。两种粉均含有一半的水分,按照粘多糯少的比例(3:2即可,喜欢干爽一点再加粘米粉;喜欢软糯一点的多加糯米粉)将二者混合搅拌均匀,用罗筛筛米粉,薄薄地撒铺一层在蒸笼布上,米粉从筛底飘落,像雪花一般,这就是雪花粑的得名由来。在这薄薄的一层米粉之上再均匀地撒一层芝麻糖;又薄薄地筛一层米粉,再撒芝麻糖......一层粉,一层芝麻,手巧的主妇可以做成黑白相间的五层,一般人家做两层白夹一层黑共三层也够了。最后加盖蒸上半小时,就成了。
从两种米的浸泡再到磨成粉(或者舂成粉),控制水分和比例,层层筛撒,加芝麻糖——每个环节做得更精细了,吃得更精致了。反而让人因其繁琐望而却步了。
刚出锅的雪花粑柔韧松软,口感绵密,多嚼几口还会变得富有弹性。喜欢吃雪花粑的人并不一定少了,但是愿意花心思去做的人肯定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