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币制:浅析铜钱命运一路坎坷的原因

明朝的货币包括很多种,从铜钱,到大明宝钞,再到黄金白银,可以说种类很丰富。其中铜钱作为面值最小的货币,却在明朝的货币史上走过了一段非常坎坷的路程。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就来给大家谈谈这个有趣的现象。

铜钱的坎坷之路

早在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还未推翻元朝的时候,就在应天府开始铸造“大中通宝”铜钱,而这也是明朝发行最早的铜钱。这一时期,为了铜钱的发行管理更加方便,朱元璋还特意在应天府设置了宝源局。

从这个时候开始,铜钱正式开启了它在明朝的这段旅程。

公元1368年,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这一年三月,朱元璋令人开始铸造“洪武通宝”,作为王朝建立以后发行的第一种货币。并且还对铜钱币值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命户部及行省鼓铸“洪武通宝”钱,其制凡五等,当十钱重一两,当五钱重五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二钱重二钱,小钱重一钱。”

在之后的几年,洪武通宝作为明朝主要发行的货币,受到了格外的重视,发行的规模也是比较庞大的。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元年,发行洪武通宝89000000文;洪武五年,发行洪武通宝222401956文;洪武七年,发行洪武通宝199849832文。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洪武八年,朱元璋却关停了宝源局,并且相继关停了各行省的宝泉局。

《明实录》记载:罢宝源局铸钱;革福建行省宝泉局,罢铸钱;罢各布政司宝泉局,停铸钱。

风风火火发行了几年的洪武通宝,就这么第一次被停止发行。

由于各种原因(下文详谈),到了洪武十年五月的时候,朱元璋再一次开始了洪武通宝的铸造。

《明太祖实录》记载:“命各布政使司复设宝泉局,铸小钱与钞兼行”。

此后到了洪武二十年,洪武通宝再次停止铸造。

两年之后,却又恢复铸造。

总结一下,在朱元璋在位期间,洪武通宝经历了两次停铸,三次开始开始铸造的经历。可以说是命运多舛,风风雨雨。好不容易等到朱元璋去世,可是等待它的却是更残酷的命运。

朱棣登基以后,开始铸造“永乐通宝”作为新的铜钱,但是数量并不算多。因此在这一时期,铜钱并没有迎来一个想象中的快速发展期。

等到宣德年间,宣德皇帝造了几年“宣德通宝”以后,眼看铜钱就要翻身了,却在宣德十年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一年正月,明英宗即位,即位之初的英宗就下令停止铸造铜钱。然后一直到弘治十六年,期间五十多年的时间,明朝再也没有进行过铸钱活动。

这一时期的铜钱由于没有新钱发行,所以无比的萧条,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沉寂期。

而从弘治十六年开始,铸钱重新开始。一直到明朝末年,除了中间嘉靖皇帝短时间暂停了铜钱的铸造以外,几乎再也没有停止。这期间,明朝一共铸造了七种新的铜钱,它们包括:弘治通宝、嘉靖通宝、隆庆通宝、万历通宝、天启通宝、泰昌通宝、崇祯通宝。

就这样,铜钱就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一样,虽然屡次被停,却始终没有退出明朝货币的舞台。用它强大的生命力,陪伴明朝走过了它的全部历程。

关于铜钱的这段发行历史,我们可以这么总结:时废时兴,曲曲折折。

介绍完明朝铜钱的历史,我们再回过头来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铜钱在明朝经历了这么坎坷的命运,它的发行与流通为什么不能一帆风顺呢?

毕竟如果按照我们今天正常的理解,一种货币如果不能保持长时间的稳定的话,那么它作为货币的职能是要大打折扣的,很有可能要退出货币的流通领域。那么接下来,我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这背后的原因。

铜钱屡次兴废的原因

  • 明朝货币管理政策混乱

第一,从明初期来说,朱元璋从洪武八年开始实行钞法,发行大明宝钞以后,决定把大明宝钞作为流通使用的主要货币,因此就放弃了铜钱的使用,紧接着就暂停了铜钱的铸造。

可是后来发现,仅仅依靠宝钞的话,一些小额的交易很不方便结算,必须要通过铜钱才更方便。所以权衡之下,又重新开始了铜钱的铸造。

而之后,从永乐一直到弘治,一直没有大规模铸造铜钱的原因,也正是为了更好的推行大明宝钞,给钞法让路。这些在很多史籍中都有记载:

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北京今岁夏税及永乐三年赦前所负租税课程赃罚等物悉输钞”。

从这些就可以看出,明政府对于铜钱没有一个长久而清楚的规划,并没有建立一种从一而终的钱法制度,或者没有持久的贯彻落实,自然不能保证铜钱稳定的流通发行。

第二,除了为钞法让路,阻碍了铜钱的发展以外,钱制不一就成了另外一个大问题。

明朝铜钱一共分为三种:一种是“制钱”,即国家发行的新钱;一种是“古钱”,即从古代流通下来的样式不同的铜钱;第三种是“私钱”,即民间私自铸造发行的铜钱。这三种铜钱的价值以制钱最高,古钱次之,私钱最低。

这些钱由由于发行的时间、机构不同,制作的原材料也有所不同,所以三种钱之间的比率各不相同,并且这个比率还一直在变化。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在实际流通过程中,各种钱交换起来非常的困难,老百姓用起来就很不方便。所以很多人就不乐意使用,对铜钱产生了抵触行为,一些地方甚至拒绝使用铜钱,这些情况极大地阻滞了铜钱的发展。

  • 私铸行为频繁

铸钱是一种利润丰厚的活动,使用同样重量的铜,制作出来的铜钱却远高于铜之前的价格,很多人就把心思放在了这上面,所以明朝铜钱的私铸行为非常频繁。

从明朝初期,一直到明朝灭亡,铜钱私铸的行为虽然遭到政府的严厉打击,但是一直都屡禁不止。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民间交易杂以私铸铜钱,以故钱法不通。”

《明英宗实录》记载:“纷纷伪造,来京货卖。其钱大小不一,俱各杂以锡铁”。

这些私人铸造的铜钱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质量不好,良莠不齐。不过因为成本低廉,所以发行量较大。

当这些质量低劣的私钱流通到市场上以后,快速占领市场,由于这些铜钱的发行不受政府的监管,因此政府很难确切的统计出来市场上流通的铜钱总量,也就很难对货币总量做出准确的调控。这样一来,不仅政府发行的质量较好的制钱会受到冲击,就连正常的铜钱制度也很难保持稳定。

长此以往,市场又受到这些数额巨大的铜钱的冲击,百姓既受劣质钱币之害,政府又监管颇难,很容易引发经济上的动乱。自然而然的就影响了铜钱的正常发展。

  • 私贩行为频繁

除了私铸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私贩行为频繁。

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的密切,伴随着频繁的经济交流,货币交换行为也愈来愈频繁。但是由于各地市场铜钱的比率不一样,很多富商大贾就开始钻这个空子。

他们的做法大概就是:同一种货币,他们在价格较低的地方收购,再到价格较高的地方卖出,然后从中赚取差价。或者在该种货币价格低的时候大量收购囤积,然后在价格高的时候卖出,从中赚取差价。

据《明神宗实录》记载:“盖由富商大贾设谋网利,欲贵卖其所积,以图目前之饶,则偏重行之;欲贱收其所弃,以规日后之利,则惑众阻之。钱法不行,率是之故也”。

这些人通过对货币市场的操纵,加剧了钱价的变化,使得不同铜钱之间的比率更加的不稳定。

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由于铜钱价值的不稳定性,使得人们很难再相信该种货币,为了防止自己的资产受到损失,因此去寻找其他的替代物。长此以往,对铜钱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总结

由于政府没有制定一种长久稳定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对于铜钱的管理更加松懈,使得铜钱出现了很多的弊端:包括钱制不一、比率不同、等。很多人就趁机开始钻空子,开始私自铸造铜钱,囤积贩卖铜钱,而这些不法行为则加剧了铜钱的不稳定性。

在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影响下,铜钱也因此发展的并非一帆风顺,所以就走上了一条坎坷之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