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差多姿,乃幸福之本源
本文配图来源于电影剧照《无问西东》。
最近,我总会在各种场合与情境里,记起罗素先生在哲理小书《幸福之路》中的一句话来:须知人生的参差百态,乃是幸福之本源。
昨晚,无意间读到一位师姐的微信动态,“真是比牛马还累,日子何时是个头?”
我的心,微微一动,很是心疼。
想了想,便借用罗素先生的这句话,在评论区给她留了言:姐姐,或许,参差多姿才是幸福的本源。
我实则知道师姐感慨背后的辛酸。
身为外企集团公司的高管的她,工作很忙,加班加点、各地出差乃是常态,宝宝出生后,情况就变得更糟。
照她的话讲,已经一年多,每天基本只睡三四个小时了,而最近,焦虑更甚,头发把把掉,日子似乎了无生趣了。
为了让宝宝能进入上海最好的私立幼儿园,她必须比以前更加拼命地工作,因为那家幼儿园每月学费得一万多,而且因为名额有限,托关系择校就得花上20万。
为什么就不能选择一家公立幼儿园呢,毕竟只是幼儿园嘛,我说。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我得为我的孩子铺好路,打好基础,让他长大后不至于身处财富金字塔的底层,师姐回答。
我尚未为人母,还不太能理解师姐的决定,但就是无法不产生一个念头来:
如果一个人活得比牛马都还累,而且并不感到充实和快乐,或许是不是就该问问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我总觉得,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剧,当然也是最大的残忍,便是我们年轻一代不敢轻易“不一样”,因为社会用一套同一化的价值评价体系潜移默化影响着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人。
什么是成功的人生?拥有巨额财富和无上权力。
人生道路该如何走?读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
...... .....
因此,为了赚更多的钱,一些人便放弃了真正擅长或喜欢的事情,而像机器一样,去做一份收入更可观但并无兴趣的工作,只因担心“赚钱少”而被人定义为“不成功”。
因此,即使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或压根就不愿结婚,许多人还是赶在了30岁这道红线前,草率仓促进入了婚姻,只因害怕“还单着”被人看作“剩下的”。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就这样活在了从众中,随波逐流,像一朵浮萍,四处漂游,没有了根,寻不到了存在的意义。
只是,就如罗素先生所言,参差多姿,乃是幸福的本源。
我们必须面对并且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处于社会财富金字塔顶尖的,永远只可能是极少数,因为社会制度、个人禀赋、成长背景等各种因素,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官员和企业家、高管。
14亿中国人当中,普通人必然是最多的。
一个人如果定下了平常的人生目标,只要他自己觉得满足而快乐,并且他的存在于别人无害,这样的人生,就很有意义,就很成功。
有人想当国家领导、亿万富翁、科学家,但有的人,可能只愿小隐于市,过着寻常人的普通生活。
这样的选择,既是个人意愿,也构成了一个多元社会的丰富性,自是无可厚非。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包容性该是评判维度之一。
如果只有鲜花,而没有绿叶,这样的社会,也不会太美丽。
应该允许差异性的存在,肯定差异性的价值,并且敢于去追求差异性,如此一来,我们的社会才是灵动的,才是有生机的,也才是动人的。
就像当下困扰很多年轻人的婚恋问题。
我们应该承认,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婚姻,都需要婚姻,都愿意过早进入婚姻。
为什么就不能看到,有那么一些人,她们或因尚未做好准备或出于别的考虑,选择了一个人,就只想在自己的世界里,以自己的节奏努力行走,以自己的姿态静静蓄能,最重要的是,以自己的方式快乐去生活。
为什么就不能允许这样的存在呢?
为什么就不敢静安这样的存在呢?
最近,我常在作这样的思考,也在慢慢降低“同一化”价值观对自己的影响。
今年年初,电影《无问西东》上映后,好评如潮。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它所弘扬的那种理想主义情怀,触动了年轻一代内心最深层的渴望:“爱我所爱,行我所行,听从我心,无问西东”,也即从本性出发,有所追求,永不动摇。
我们的这种渴望,被现实生活击得七零八落,观影实则是内心梦想的一种变相实现。
屈原所说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想为者“,其实颇多,而“敢为者“,又有几何呢?
而我,却真想做那为数不多的“敢为者”。
因为我越来越认同罗素先生的那句话,参差多姿,乃是幸福的本源。
我懂,愿你,也能懂。
PS:读罢此文,若您有同感,欢迎留言;若是喜欢,也欢迎您点赞或转发,写文字的最大快乐,莫过于有人产生共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