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牵头主编的《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大戟科》一书正式出版,我有幸获得编者的赠书,这是对我继续认知大戟科物种的鞭策,同时也是我认知的坚强后盾。虽说对大戟科并没有做过特别的搜集整理,可它对我的意义非同凡响,我的初恋——琴叶珊瑚就是它家的,也就是说我至今为止记录的697种植物的起步就从大戟科的琴叶珊瑚这个001开始的,大戟科物种,我后来陆陆续续记录了白雪木、麻风树、一品红等20个。大戟科植物资源丰富,全世界约有322属890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世界热带地区的代表性类群。该科是一个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类群,以橡胶、油料、药材、淀粉和木材等重要经济植物著称。
在园林绿化方面,它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比如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红背桂(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就是大戟科的,趁此机会对它再深入了解一下。
红背桂,大戟科,海漆属下常绿灌木,因其叶背红色而得名,又名红背桂花、青紫木、紫背桂等。红背桂的拉丁文是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其属名Excoecaria来自拉丁单词excaecare(使眼盲),指其汁液擦在眼上,可使眼致盲,种加词cochinchinens是“印度支那的”说的是我国的台湾省,那是台湾的旧称。
红背桂花性喜暖,适宜生长在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的环境中。原产于中印半岛,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因其植株低矮,适宜作为道路绿化。
还记得@珊瑚那天跟我说,试试看看你有多少爵床,就这样踏进“爵床”这个大坑,也尝到了有意按科属去搜集植物的乐趣与捷径。还记得她后来又叫我试试“大戟”这个坑,我料想是不敢的,这个坑远远要比爵床要大要深,单单搞清楚它们的雄花雌花的结构和传粉的机制就足够死掉好多脑细胞。不过,我一直没有抗拒过对它们的认识,在我记录过的植物中,除了有意搜集的爵床与紫葳,估计就是大戟了,因为身边太多大戟科植物了,完全不能忽视呀。我当然不会才认识红背桂,它就是我的“大宝”,天天见,估计你也是,它简直就是绿化带不可缺席的角儿,虽说它不艳丽,也不绚烂,可它就是绿化带的不倒翁,让你对它不离不弃。
红背桂,顾名思义,其叶背鲜红艳丽,是一种很好的观叶植物。它的叶片表面颜色翠绿,十分有光泽,整个植株看起来红绿交相辉映,很是美丽可人,种植在庭院或者公园里,因其独特的颜色会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十分引人注目,给人美的享受。
问题来了,它们为啥叶背是红色的?一定为了好看,取悦人类?或者是吸引昆虫为它传粉?都不是,关于它的原理,我在写紫背竹芋的时候曾经编过一个故事,不妨再炒一次:很久很久以前,一大群常年躲在阴影地方的植物,终年为得不到太阳光正射而苦恼不已。于是,它们成立了协会,商讨获得阳光的办法。它们中间有个对光学有造诣的才子提出来:我们都生活在荫蔽的环境中,光照资源是很珍贵的。可是在阳光透过叶片,能吸收多少就看叶片的能力了,但总会放过很多光线。我们可以采取了加“反光板”的策略,在叶面的背面设置紫色素,那层紫红色的色素可以让穿过叶片的阳光反射回去,再次穿过叶绿体,提高了光合作用的生产量。它的建议获得大家的肯定,纷纷效仿,在各自的叶背加个紫色的“反光板”,一直延续至今。后来它们干脆把它们协会名确定为“紫背植物协会”。
不久前,同是华植志愿者的植物大咖@焕玉在我公众号找了很久,不见红背桂的踪影,问我何故,我只有一句“好多植物来不及写呀”把她忽悠了,后来她说对红背桂突然感兴趣,那是因为她终于找到红背桂的雄花了,我恰恰很想跟她承认,其实我也是没找到雄花……不过近来经过她提醒,我对公园的红背桂多了一份关心,比如我也知道它的雌雄异株,我也到处找它果子,拍那很小很小的雌花,雄花貌似我看到了。这次桂林之行,刚刚进门就看到一片明显很久没修剪过的红背桂,果实长得好大个,好漂亮,也拍到它的雄花了,更主要的是,在贵华同学的指导下,我还认识了红背桂的一个亲姐妹,绿背桂花,它们俩几乎一模一样,可它的叶背就是绿色的,而且它是雌雄同株异花。
认识了它们,再看看它们的“男女生殖器”的异同,我终于决定把它收入囊中啦。
人类的男女比例大概都是一比一,比例失调会引起很多社会问题。可是对于雌雄异株的植物,它们的比例分配有时匪夷所思。前几天去看海菜花,雄花远远多于雌花,“一妻多夫”那就成了必然。
而红背桂却相反,明显是女多男少,大有“男”供不应求的感觉,估计这也是我们好难得看到绿化带中红背桂结果的现象,可是在植物园通常不成问题。
红背桂是常绿灌木,高达一米。叶对生,纸质,叶片狭椭圆形或长圆形。
红背桂的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各组成短小的腋生总状花序。苞片和小苞片各具2腺体,花均无瓣,萼片3,黄绿色。
红背桂具有大戟科标配的果子,个头有大有小,蒴果球形,种子近球形。
▼未成熟时为绿色。
▼成熟后为红色。
没有毒,但是属于致癌植物,最好不要长期放置在室内,实验表明,这些致癌植物中所含有的“Epsteln-Barr病毒早期抗原诱导物”,可以诱导EB病毒对淋巴细胞的转化,并能促进由肿瘤病毒或化学致癌物质引起的肿瘤生长。目前,致癌植物诱发鼻咽癌和食管癌的实验已得到证实,它们不仅浑身上下都带“毒”,而且种过此类植物的土壤中都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病毒和化学致癌物的激活物质。
如果居室中种有此类植物,人们有可能由于长期吸入花粉、尘土颗粒等原因引发癌症。
红背桂花全树入药。味辛、微苦,性平,有小毒。有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麻疹、腮腺炎、扁桃体炎、心绞痛、肾绞痛和腰肌劳损等。
红背桂花株型优美,枝叶茂密,清新秀丽,极具观赏价值,常用于庭院、公园、居住小区、校园、办公区、草坪、林缘等处绿化。
灌木,高1-2米,全体无毛。叶对生,偶有互生或轮生;叶片椭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稀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15厘米,宽1.5-4.5厘米,顶端渐尖或圆,稀微凹,边缘具浅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雌雄同株,雄花苞片长于花梗,雌花苞片短于花梗;苞片基部各具1枚腺体;小苞片2,条形,基部有2枚腺体;萼片3,边缘具小齿;子房近球形,花柱3,基部多少合生。蒴果球形。产广东海南;越南也有。生山谷林下。正种红背桂花 E. cochinchinensisLour.与本变种的区别:叶片狭,长椭圆形或矩圆形,边缘具疏细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深紫红色。我国各处有盆栽。绿背桂花 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var. viridis
记录红背桂的时候才注意到它是海漆属的,偏偏这个属长是我的老朋友呢,因为它们常驻红树林嘛,具体的介绍不说了,它们也是雌雄异株,我放几张照片大家看看。
叶对生,稀兼有互生或近3片轮生,纸质,叶片狭椭圆形或长圆形,长6-14cm,宽1.2-4cm,顶端长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疏细齿,齿间距3-10mm,两面均无毛,腹面绿色,背面紫红或血红色;中脉于两面均凸起,侧脉8-12对,弧曲上升,离缘弯拱连接,网脉不明显;叶柄长3-10mm,无腺体;托叶卵形,顶端尖,长约1mm。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腋生或稀兼有顶生的总状花序,雄花序长1-2cm,雌花序由3-5朵花组成,略短于雄花序。雄花:花梗长约1.5mm;苞片阔卵形,长和宽近相等,约1.7mm,顶端凸尖而具细齿,基部于腹面两侧各具1腺体,每一苞片仅有1朵花;小苞片2,线形,长约1.5mm,顶端尖,上部具撕裂状细齿,基部两侧亦各具1腺体;萼片3,披针形,长约1.2mm,顶端有细齿;雄蕊长伸出于萼片之外,花药圆形,略短于花丝。雌花:花梗粗壮,长1.5-2mm,苞片和小苞片与雄花的相同;萼片3,基部稍连合,卵形,长1.8mm,宽近1.2mm;子房球形,无毛,花柱3,分离或基部多少合生,长约2.2mm。蒴果球形,直径约8mm,基部截平,顶端凹陷;种子近球形,直径约2. 5mm。花期几乎全年。
中文正名 红背桂
拉丁学名 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