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脑” 是人体的“第二大脑”
19世纪中期,德国精神病学医生莱奥波德·奥尔巴赫,在一次用简易显微镜观察被切开的内脏时,他惊奇地发现,肠壁上附着两层由神经细胞和神经束组成的薄如蝉翼的网状物。1907年,美国医学博士拜伦罗宾逊在他的《腹部和盆腔脑》一书中认为:“分布在人体腹部和盆腔内的自主神经系统是一种继发性脑即腹脑,它负责调节内脏功能(吸收、分泌和营养)。腹脑能够在无颅脑的情况下生活(如无脑儿),相反颅脑却不能在没有腹脑的情况下生活。”拜伦罗宾逊认为:腹脑就在两肾之间,也就是位于腹腔内的游离神经网。这是第一次从解剖上来认识腹脑的存在,这一点与中医的“命门”学说有一定的关联性。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和细胞生物学系主任格尔森(Michael Gershon)于1996年提出了“第二大脑”的概念,他认为在人体胃肠道组织的褶皱中有一个“组织结构”,即神经细胞综合体。在专门的物质——神经传感器的帮助下,该综合体能独立于大脑工作并进行信号交换,它甚至能像大脑一样参加学习等智力活动,在大部分情况下,“第二大脑”独立地发挥着自己的功能。格尔森教授由此创立了神经胃肠病学学科。他认为,肠道的神经组织是人体消化器官的“总开关”,其不仅能分析营养成分、盐分以及水分等化学物质,而且能对人体吸收和排泄进行调控,可精确地平衡抑制型和激动型神经传递物、激素以及保护性分泌物。
格尔森的腹脑与拜伦罗宾逊的腹脑并不完全一致,但都指向腹腔中的自主神经,它既相对独立于大脑,又与大脑和脊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缺少关键的“解剖形态学证据”但在临床上值得我们去思考。以下是对格尔森的腹脑理论的介绍。
二、腹脑的组成
格尔森所提出的腹脑这个“第二大脑”由分散在食管、胃、小肠、结肠组织上的神经元、神经传感器和蛋白质组成。也就是肠道内的神经系统与大脑的工作原理一样。“第二大脑”拥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甚至比骨髓里的细胞还多,与大脑的细胞数量相等,且细胞类型、有机物质及感受器都极其相似。同大脑一样,为第二大脑提供营养的是神经胶质细胞。第二大脑还拥有属于自己的负责免疫、保卫的细胞。另外,像血清素、谷氨酸盐、神经肽蛋白等神经传感介质的存在也加大了它与大脑的相似性。
三、腹脑的功能
(1)腹脑与消化系统
格尔森通过深入研究一项新兴学科——神经胃肠学发现,这个“腹脑”实际上是一个肠胃神经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分泌。其运作过程采取与大脑指挥四肢一样复杂的反馈方式,但又独立于大脑之外。人如果活到80岁,在80年里,人的内脏大约要通过近40吨的营养物质和近6万多升液体,这些物质的通过量由腹内“第二大脑”进行高智能的操控。
腹脑的调控作用是与大脑相关联的,医学界曾有这样的术语——“神经胃”,主要指胃付胃灼热、气管痉挛这样强烈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倘若有进一步的不良刺激因素作用,那么将根据大脑指令分泌出会引起胃炎、胃溃疡的物质。相反,第二大脑的活动也会影响大脑的活动。如将消化不良的信号回送到大脑,从而引起恶心、头痛或者其他不舒服的感觉。
人体有时对一些物质过敏就是第二大脑作用于大脑的结果。
(2)腹脑与免疫系统
越往消化道的远端,大脑的控制力越弱。口腔、部分食管及胃都受大脑控制,而胃以下部分则由腹脑负责。大小肠不仅是消化器官,还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它拥有70%的防御细胞,大量的防御细胞在“第二大脑”的调控下发挥作用。腹脑能分析成干上万种化学物质的成分,并使人体免受各种毒物和危险的侵害。当毒素进入身体时,腹脑最先察觉,立即向大脑发出警告信号,人们马上意识到腹部有毒素,接着采取行动:呕吐、痉挛或排便。
(3)腹脑与神经精神系统
==腹脑与情绪
迈克尔·格尔森发现,控制人类以及某些哺乳动物情感的五羟色胺、多巴胺以及多种让人情绪愉快的激素,95%是在肠道里面合成的。多巴胺、五羟色胺是与人的情绪、感觉密切相关的物质。多巴胺有兴奋作用,体内多巴胺过多释放,使人产生妄想、兴奋、躁动和幻觉幻视等;多巴胺水平过低,就会使人的情绪低落,产生厌世、对事物没兴趣,提不起精神等坏情绪。五羟色胺作用更广泛,几乎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所有功能,支配脏器的活动、精神状态以及感觉的调节。抑郁症患者常有明显的多巴胺和五羟色胺水平低下的指征。
正因为五羟色胺大部分在肠道合成,所以,肠道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五羟色胺、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等都是参与调节胃肠道运动的十分重要的物质。这些物质的功能失调就会出现胃肠道不适,造成人感觉上的不适,进而影响人的情绪。肠道这个第二大脑与大脑的信息传递全靠这些物质,它能下意识地储存身体对所有心理过程的反应,而且每当需要时就能将这些信息调出并向大脑传递,这也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理性决定。
==能感受悲伤情绪
“腹脑”不仅具有记忆功能,而且像大脑一样有情绪反应。“腹脑”和大脑相互联系,一个出了毛病,另一个也受影响。如忧虑、消沉、急躁、肠易激综合征(IBS)、溃疡和帕金森病都会同时体现在大脑与消化系统;25%服抗抑郁药患者有胃痛。格尔森发现,70%的慢性肠胃病患者在儿童成长时期都经历过父母离婚、慢性疾病或者父母去世等悲伤。过度或持续不断的恐惧不仅在脑内留下印象,甚至会给肠胃器官打下烙印。当腹部神经功能紊乱时,就会导致人的消化功能失调。
此外,许多科学家已将一些病症的起因归为“第二大脑”的神经系统没有发挥功能,如神经性恐惧症和抑郁症等。在精神紧张情况下,第二大脑会像大脑一样分泌出专门的激素,其中有过量的血清素。人能体验到那种状态,即有时有一种“猫抓心”的感觉,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如惊吓、胃部遭到刺激则会出现腹泻。所谓“吓得屁滚尿流”即指这种情况,俄罗斯人称之为“熊病”。
==腹脑与睡眠
现代研究认为,肠胃也会产生一定量的褪黑素。褪黑素原本只有大脑松果体分泌,有推迟人体老化、防止细胞病变、调整和恢复昼夜节律等作用。像大脑一样,人体第二大脑也需要休息、沉浸于梦境。第二大脑在做梦时肠道会出现一些波动现象,如朋肉收缩。研究表明,人在沉睡无梦时,肠器官进行柔和有节奏的波形运动;但做梦时,其内脏开始出现激烈震颤。反过来,内脏及其血清基细胞受到刺激会使人做更多的梦。许多胃肠功能紊乱的病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现象。目前有研究采用生物反馈疗法,使患者凭借大脑的精神作用,加强自己的肠胃功能,获得了显著成绩。
现代医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认为,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出生后,剪去脐带,成为腹壁的最薄弱处。脐窝周围有腹壁下动、静脉,分布有第10肋间神经前支和内侧皮支。有腹腔神经丛,肠系膜丛,由腹腔节、肠系膜节、主动脉肾节、肠系膜下节支配腹腔和盆腔内的脏器和血管。
从解剖部位来看,在穴位分布处的各层组织中,往往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神经丛和神经束。脐靠近腹腔和盆腔,腹腔和盆腔内有自主神经的主要神经丛及神经节存在,它们支配所有腹腔和盆腔的脏器和血管,包括膈肌、肝、脾、胃、肠、肾、肾上腺、输尿管、膀胱、卵巢、子宫(或输精管)及其所属的全部血管,因此,脐部有较强而迅速的吸收能力,有良好的感受功能及传导功能。当用各种适宜的药物施治于脐部时均能刺激局部神经末梢,再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与传导,调整机体自主神经的功能,改善内脏及组织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再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与传导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和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
人类对神经系统的研究已有约100年的历史。但相对于大脑,人们对腹脑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科学家们发现的“第二大脑”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是腹脑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对人体的消化、免疫、神经精神系统产生的影响,但目前还有许多现象等待进一步研究。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还会发现“第二大脑”的更多功能,也许许多现代医学的不解难题都可能在这里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