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看他开玛莎,我才不想理他呢。


#

#


🏎
「豪车」
凌晨十二点三十分,淮海路上的TAXX酒吧才刚刚开始热闹起来。营销、排队等位的男女还有那些正在帮里面开卡喝酒的男人寻找目标的「猎头」相互之间打量着,抽着烟,玩着手机。
这时候需要把镜头再拉进一点。
酒吧VIP通道门口带着白色手套的服务员笔直地站立着,毫无松懈的每一分钟都像是准备随时欢迎今天能够为这家酒吧贡献最多营业额的客人登场。
很快,一辆深蓝色的玛莎拉蒂轰着油门炸开了门口一群搂抱的男男女女。
这是今晚TAXX迎来的第二十三辆百万豪车。
⌚️
「名表」
此时坐在车上的小A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昨天才在积目上认识的男生竟然真的会开着一辆玛莎拉蒂来接自己出去玩。
小A几近痴迷地看着站在路边的女人们一脸艳羡的表情,她现在只恨这辆玛莎不是可以掀开车顶露出她精致妆容和身边价值四万八千块的香奈儿CF挎包的敞篷车。
但是这对她来说已经足够了,毕竟待会,她还可以从戴着白手套的服务员打开的车门里先露出那双连黛安娜王妃都为止倾倒的Jimmy Choo高跟鞋,然后再将她的香奈儿挎在MiuMiu当季走秀款的黑色紧身连衣裙上,挽上这辆玛莎拉蒂主人的手臂,在众目睽睽之下走进VIP通道。
等一下,他的手腕上…
十分钟后,小A好友的手机屏幕上跳出这样一句话:
「你知道吗,他戴的竟然是劳力士的全金迪通拿哎」。
🥂
「神龙套」

卡上的女孩子真的多,各个浓妆艳抹得像是花枝招展的野蝴蝶。小A一面接过男人递过来的酒杯,一面忍不住躲开那些女孩的扭动的腰肢。
「搞什么啊,好像这个卡是为她们开的一样,明明我才是他开着车带过来的人好不好。」
还没等这句抱怨发完,小A感觉有一双手搭上了自己的肩膀——男人似乎有点半醉半醒了,嘴角摆出了酷似黄晓明一样的邪媚微笑,这让他看起来有点油腻了。
不过,小A还没有来得及决定是否就这样对男人听之任之之前,一群只穿了内衣的女人和赤裸上身的男人举着TAXX的牌子走到了她的面前——天呐,男人竟然为她开了一组神龙套吗?
他太帅了,什么黄晓明,他简直就是今晚TAXX里的吴彦祖。
不对,是属于自己的吴彦祖。
明晃晃的灯光、酒吧里闹人的音乐、全场舞池的焦点。那一刻小A就决定了,今晚他如果想要抱着自己一起玩游戏甚至是想要一个甜蜜的吻,她都可以接受。
📱
「微信」
凌晨五点五十九分,两台手机上的微信提示音同时响起。
「姐妹,你的时间到啦~明天我去找你拿衣服鞋子和包包喔~千万别喝多了忘了呀~我明天还要去约会呢~」
「哥们儿,车明早要还,还有手表你没磕到碰到吧,明天我一起去找你拿。」
而此时,手机的主人相拥在一起,都觉得今晚应该是自己崭新的人生开端。


-
-
「名媛群拼的不是钱,是阶层」
前两天公众号「李中二」发了一篇名为「我潜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个月的名媛观察者」的微信文章。其中他揭露了一个专属于「魔都(伪)名媛」的拼团微信群,只要你的支付宝资产能够开出10w证明(没有也可以找个别人的截图)以及给群主上缴个500元的所谓会费,你就可以进入这个号称上海本地名媛聚集地,讨论的都是顶级奢侈品、珠宝和豪华酒店、超级跑车、金融业高端优质男士的微信群。
结果进去之后发现,这个群确实是在讨论诸如Dior、Chanel、Hermès这样的奢侈品,也是在说哪天下午一起去个宝格丽、丽思卡尔顿喝个下午茶。但问题就在于包包不是自己的,是租的,下午茶也不是用来喝的,是用来拍照的。更夸张的是,不仅租包包、租豪车要靠十几个人一起拼,就连高级酒店的下午茶也要十来个人一起拼团享用。
图源水印
其实这种情况我和花总之前也略有耳闻。
之前休息的时候跑去三亚玩,车行租车的东北大哥一路就在和我们科普小姑娘出门蹦迪千万不要被那些开豪车的男人们哄骗了。他们一般租车都是租给这些人,然后收车的时候都是奔到当地的各个酒吧夜店取钥匙。
而且人车行大哥还说了,保时捷911一天租金2k到3k,一般还都是几个人一起来租;要是碰上兰博基尼这种一天就是7k块钱的超级跑车,那就得是十几个人一起来了。
也非常有意思,大哥说这些超级豪车他们租来从来不开,都是溜到那个最著名的几个拍照景点上去轮流拍一遍,同一个景,不同的人,每人A个几百块钱,就为了一张和兰博基尼的合照。
「你说他们图啥啊?」
大哥一遍感叹着,一边把我们准备要租的小摩托牵了出来:「得嘞,这就是你们的车,你们慢慢骑吧,也不着急还,咱家这车借的人都少,你看,都落灰了。」
-
几十块、几百块钱。
名媛们看起来拼的是一个人所负担不起的「价格」,但是实际上,她们正在通过这种「拼单」的低成本模式,企图将自己抛身进这个社会中的上流阶层。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区隔: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一书中认为,阶级就是指那些在社会空间里位置相近的人,是在社会空间中,一群有着相似位置,被置于相似条件,并受到相似约束的行动者主体的组合。
这些所谓的「名媛拼团」行为,若要叫布迪厄做一番透彻的分析,其实质就是行动者主体为了获得利益,借助自己的资本在特定的社会场域或社会空间里相互斗争的结果。一张宝格丽酒店的超级外滩景观房间的照片,一张丽思卡尔顿优雅的下午茶美景;一个价值数十万的爱马仕包包;一条几千块钱的黑色丝袜…所有的一切不过都是女孩们为了彰显自身所拥有的「经济资本」而作出的选择。
在布尔迪厄的观点里,由于这些行动者(上层阶级)具有相同的位置,便有了相同的生活处境,因而也会有着相似的秉性。这些相似性,反过来,又会导致他们具有共同的实践(Bourdieu ,1987 :6)。
这便是这种选择的根本来源,身处上层阶级的人类永远在利用自身的场域规则——品味——驯化着所有想要进入这个阶级的女孩的思想——想要进入这个阶级,进入这个团体,你就必须拥有奢侈品、超级跑车、豪华酒店还有无数任你挥霍的金钱。
上层阶级形成的「惯习」 是由沉积于他们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关系所构成,是客观而共同的社会规则、团体价值的内化,它以下意识而持久的方式体现在这些阶级的行动者身上,体现为具有文化特色的思维、知觉和行动。
在纪录片《亿万富豪们的饕餮盛宴》中,那些为富豪游艇提供餐饮的老板总是在重复着一个相同的观点:鱼子酱、金枪鱼、神户牛肉…这些都必须是最好的、最贵的;餐具的摆放和客人用餐时的礼仪,都代表着这些亿万富豪的客人们是否具有这样尊贵的身份。
英国还有一种公司,专门培训各种想要跻身英国贵族上层阶级的群体以英式礼仪规则。比如说特别著名的The English Manner,它的经营者William Hanson就是负责教会那些来自苏格兰、美国或者是其他地区、国家的有钱人如何从从「有钱」变得「有地位」。
这就是某一个阶级间的惯习,包括艺术审美、饮食习惯、身体秉性、居住方式等等。而由此所组成的品味正不断地将这个阶级群体内的个人与其他群体区分开来,以彰显其不凡之处。
可见,一阶级的成员,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展现出来的是他所占据的社会空间位置。也就是说,生活方式可以看作是通过生活实践展现出来的阶级关系。[1]
所以,想要进入这个圈子却没有这第一张的「入场券」的上海名媛们就只能依靠「众包」的力量挤进寸土寸金的魔都。
这也在另一方面体现了,在阶级结构与生活方式的空间结构之间具有一致性,而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本身却并非机械地与一定的阶级地位相对应。[1]
-
但是这样的行为是她们自己的主动选择吗?错。所有的名媛都不过是「符号暴力」下的「受害者」。
在这场上流社会的游戏中,女孩们不过只是永远在朝向规则制定者们所布置的迷宫追逐、奔跑的傀儡。因为当她们拿到了参加这场游戏的「入场券」,实际上就已经开始屈从于这个场域的价值观、权力分配的一系列规则。
场域通过惯习、品味将操纵的过程变成了一种温和的、丝毫不会激起任何反抗的合法化的方式束缚住每一个参与者。因为她们都有一种对这个圈子的盲目崇拜和绝对的笃信。无需任何暴力,符号规则就会让其为之奴化。
这就有点像是前段时间上映的那部《姜子牙》的感觉了。高高在上的师尊让三界都开始自然地遵守他定下的规则。在他的阴谋被戳破前,没有人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价值观、信仰是错误的。所有人都俯首称臣,安心修炼(聚集资本)以更加接近世界的中心。
-
说到这里,我倒觉得其实没有必要去戏谑这些「上海名媛们」了。在消费社会里,金钱已然成为了一切。
家里介绍对象的时候会先问对方有没有房有没有车;结婚的时候要的要出的彩礼和嫁妆;朋友聚会的时候要比比谁手上的钻戒更闪…
这个社会的规则就是这样。之前我谈「我就不打扰你们校领导了,原话给我带到。」说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说的是权力、关系和地位的层层嵌套。今天我说「上海名媛」,看起来说的是「经济资本」,实际上说的也还是这整个社会中已经无法消灭的「场域规则」—— 一切向钱看。这是消费拉动经济的本质,也是消费社会下最虚妄的一层理想追求。
很可悲,但谁也别想逃。
-
-
「名媛晒的也不是包,是意义的象征」
那位和我还有花总吐槽「不知道他们图什么」的大哥可能还有幸没有成为文化商品符号下的被统治对象。
对于当前的消费文化来说,消费的意义和价值早已脱离了农耕时期简单的物物交换,我用一斤黄豆换你六块豆腐,建立在价值和使用价值基础之上的交换价值的互动已成为经典的过去时,而在商品身上成为了被赋予意义的消费文化。
一个宝格丽酒店的下午茶,那蛋糕口感又干又苦,还一股糖精和冰冻制品的味道,要是真的比起来,不如上次我生日时我好姐妹送我的奶油芝士;一个Dior的包包,两万块钱买回来一看竟然有线头,背着背着感觉和优衣库买的布袋装起电脑来没有太大的区别;一款卡地亚的戒指,和我妈那个年代订婚用的金戒指比起来其实感觉也就是那个样子。
*宝格丽酒店的下午茶评价我是看抖音有一个甜品品鉴师说的,我是没吃过…要是口味有所不同那就杠她!
但为什么总有人为了这些豪华酒店和奢侈品花钱?
在商品消费的过程中,如果仅仅让消费者为其本身的使用价值付费,那大部分的奢侈品都没有办法获取高昂的利润。所以必须让原先的商品被赋予上一层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例如爱马仕的纯手工制作和上百年的历史以及「所有能够消费爱马仕的人都是会拥有品位和身份的象征」。
“产品通过媒体的策划和包装,拥有了新的文化含 义,商品或品牌成为亲情、爱情、 友情、青春、励志、个性的能指。而媒体的全方位信息传递,则强化 了商品的符号意义。”(栾倩)
为了追求这些被赋予在商品之上的符号意义以获得更多的社会关系、社会资本的积累,消费者只能是前扑后继。
除此之外,社交媒体所提供的展示平台也正在让消费文化进一步盛行。以往的商品的符号意义借由大众媒体进行传播,而现在它调转船头,迅速与各种社交平台融为一体。
无论是人均资产过亿的小红书还是充斥着名媛生活的Instagram,媒介正在早就一种属于消费且服务于消费的景观:
你看,名媛就应该是入住最高端的酒店,穿着最奢侈的衣服,开着最靓眼的跑车,能够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喝喝下午茶、逛逛画展然后踩着高跟鞋走进西餐厅的那种样子。
注意到没有,这个社会正在把「名媛」这样的「群体」捧上神坛。
-
-
「共享经济正在高速繁荣呀」
不过吧,被「上海名媛们」这么一折腾,我倒是真正地发现了一些商机。闲鱼二手闲置买卖顶多就是折价出售,那就非常不划算,不如开始进行按次、按时的押金租赁。
互联网就是这点好,不管你身在何处,反正一个网络就能把大家都给联系起来。以前的一些闲置资源现在都能尽心二次利用,甚至可以反复利用。
像是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电动汽车还有共享空间(比如自习室)那都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从共享经济的角度出发,没有理由一条巴黎世家的丝袜不能共享,一条香奈儿的围巾不能共享,一个爱马仕的手提袋不能共享吧。
*共享经济:该术语最早由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与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 L. Spaeth)于1978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共享经济是一种将自己的闲置资源分享给有需求的人,在获得报酬的同时还产生额外的附加值的交换行为。在共享经济体系下,人们可将所拥有的资源有偿租借给他人,使闲置资源获得更有效的利用,从而使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变得更高。
纽约大学教授桑达拉贾(Arun Sundararajan)认为,普通和专业人士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盈余的汽车、住房、时间都能作为资本发挥作用,带来更高效的生产模式。目前全球较火的几大共享经济模式包括共享交通、共享空间、共享金融(P2P网贷)、共享美食、共享医疗健康(互联网问诊)、共享公共资源(WiFi)、共享知识、共享物品(Airbnb)以及共享任务模式(发布任务他人领取任务)。
按照人克莱·舍基的说法,只要是有盈余的东西——不仅仅是认知——在合适的渠道、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精力的情况下都是能够相互共享的。
罗宾·蔡斯也在《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中阐述,想要「放弃我拥有,追求我创造」的三个必要条件就是,一、利用过剩产能实现实际经济效益;二、科技帮我们建立共享平台,使得分享变得简单易行;三、个人是具有影响力的合作伙伴。
也就是说,一个共享经济的出现必须让过剩的、盈余的资源被从充分利用,并通过网络建立相应的分享平台,同时邀请具备这些资源的个人加入到这个平台中来。
Airbnb、滴滴、Uber、知乎都是不断地践行着这三个原则的佼佼者。
接下来,利用这种消费主义的拜物教、对上流生活的渴望而兴起的共享行为可能将成为一场新的「名媛争夺战」。

哎呀哎呀,不说了,来接本名媛的玛莎马上到了,赶紧背上我刚借来的Gucci小包包出门了。
晚安,各位姐妹。
  晚 安  

参考文献:

[1]阶级惯习与品味:布迪厄的阶级理论(《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6期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