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不在技术,不在产品,不在市场,而在于……
传统的、竞争的,只关注自身利益的生存方式,本身就是加大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本身。
文:中外管理 任慧媛
责任编辑:辛国奇
所有企业都知道数字化转型是一条绕不过去的必由之路,也都在战略选择与资源投入上做着积极拥抱的姿态,但实际上脚步并不够坚定。
就连数字化转型比较成功的美的也一度陷入过迷茫时刻。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曾说过,每年考虑数字化转型的投入时,是他最艰难最焦虑的时候,毕竟,数额大至每年投入几十亿。“这项投入没错,但无法预知。”
相信这种焦虑也会引起很多传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共鸣。事实上,焦虑本身就是一种固守,一种“路径依赖”,即还在习惯于连续性、可预测性和线性的传统思维模式。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意识到:传统的、竞争的,只关注自身利益的生存方式,本身就是加大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本身。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意识,新的世界观以及新的方式来重构组织与运行。”4月20日,在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人民邮电出版社及陈春花知识实验室(简称知室)联合主办的《价值共生:数字化时代的组织管理》新书发布会上,该书作者、中外管理顾问、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评委、著名管理学家陈春花教授如是说道。
参与本次新书发布活动的嘉宾有上海致盛实业集团董事长、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张润斌,九如城集团董事长谈义良,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杨光,嘉士德资本总经理姚锦聪,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
数字化其实是一个必选项
正如彼得·杜拉克所言:“新的陌生时代已经明确到来,而我们曾经很熟悉的现代世界已经成为与现实无关的过往。”
数字化生存背景下,传统的组织模式与发展模式已经被重新定义。
对此,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杨光深有感触,他在新书发布活动的嘉宾对话环节中谈道:中外管理在第30年的时候,放弃了杂志的单一形式,意味着要全面的转型到线上,向数字化转型。以前纯粹是一本杂志的时候,内容产出和运营服务其实是连不上的。因为你不知道他是谁,不知道他怎么想,也不知道能为他做什么,只是懵懵懂懂做着你认为该做的事情。
“但是通过线上数字化的方式,打通链接,甚至能链合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影响力首先就大范围提升了。通过中外管理全媒体矩阵,一篇文章能够有40万以上的受众在阅读,这些是我们在线下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杨光向陈春花教授赠送书法作品
事实上,经过2020年的疫情之后,每个人都会发现数字化其实是一个必选项,而且是一个基本功能。对于那些还没有行动的企业,陈春花给出了三条建议:
首先,要把认知调整过来。其实数字化转型很大的一个挑战是认知,我们都习惯用传统的认知去理解数字化的时代。
其次,要做好准备,数字化是一个过程,不是说钱投下去了,就会看到效果,它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做探讨。
再次,让数字化融入到业务,融入到整个体系当中,逐步在业务过程和实际过程当中去让数字化产生价值。
数字化转型,关键在于如何解决组织的问题
被重新定义的组织,到底定义了什么?其中的根本性改变是什么?
陈春花说:其实,数字化时代的组织关系,始终对应着“四对”关系:个人与目标、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环境、组织与变化。这“四对”关系其实就是组织管理的根本命题。
陈春花谈道,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组织存在的关键是个人对组织的服务,即对组织目标有所贡献的行为;个体是服从组织的;组织易于适应变化。
而在今天的数字化生存背景下,组织管理的根本命题发生了变化: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同共生;个人不再是服从于组织,而是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和组织共生,可以自己去流动,变成“强个体”;组织所处的环境是不稳定的、动态的;变化本身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有时会超越组织本身。
只有清晰理解数字化时代的变化,才能深刻理解数字化转型的困难,不在于技术,不在于产品,不在于市场,而在于如何解决组织的问题,因为“强个体”才是所有变化中最不可知的力量,才是创造价值的核心。
如何管理组织里的“强个体”?
今天的个体为什么强大?
“就是因为数字技术使个体拥有充分的信息,拥有了数字平台提供的公共设施,提供了共生的可能性。”陈春花回答道。
对组织而言,“强个体”展示出的独特性也许是创造力的来源,但也可能是破坏性的始作俑者。那么,与组织协同工作的个体因素到底是什么?这一切对领导者而言意味着什么?
陈春花认为:组织应该让每一个去工作的人,感觉到开心并能进行价值创造,可能原来这只是一个梦想,现在则变得比较容易。因为数字化技术下,组织管理从管控变成了赋能。管控其实就是通过分工和角色的安排去完成的,即如何让拥有责任的人,能够拥有权利,而我们往往管理失控,其实就是有权利的人可以不负责任。
而有了数字技术之后,这件事情反而相对容易解决,原因就在于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角色机会,互联网企业就比传统企业更愿意给个体“角色”。因为传统企业给个体“角色”很怕给错,特别小心、仔细。但是,没有多角色的机会实际上个体是不太可能释放能量的,所以赋能某种意义上就是要多给岗位,多给角色、多给机会。
然后,就是高身份认同,当组织有了高身份认同的时候,个体会非常敬业于他所做的职务。
“其实我们在组织管理当中,最大的浪费就是大家在其位,不肯谋其政、专其职、尽其职,有人经常就是在这个位置想别的位置,做这个职务,感觉别的职务更好,身份认同就会让他很容易安心地做自己的工作。”陈春花强调。
针对如何管理组织里的“强个体”这一问题,各位嘉宾在对话环节,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上海致盛实业集团董事长张润斌表示,他们公司一直在拥抱互联网和数字化,体现在公司的各个方面,员工都是由社会人变成企业人,其实最终要走向合伙人,只有企业与“强个体”价值共生才是生存之道。
九如城集团董事长谈义良认为,数字化带来的挑战主要有提升单元经营能力、集团管控和风险管控等,而最重要的是有没有给客户带来价值。“强个体”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如何想尽办法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变化,是所有企业需要做的事情。
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杨光谈道,数字化时代会强化自我,当个体越强的时候,其实反而应该越意识到组织的重要性,不能把个人和组织这两者对立起来。
嘉士德投资集团总经理姚锦聪表示,数字化就是当下,就是融入,发挥个人最强的那一面,从而让个体成为团体最强的那一面。
你的组织,是否需要砸掉科层制?
数字化背景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换就是从科层制转向平台化。
陈春花认为,整个工业时代,都是要求大规模、低成本、高品质的产出,所以科层制绝对是核心结构,整个组织管理基本上都是科层制的。“而数字化时代,我们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应对变化,如何价值创新以及产生新意。于是就有了所谓'平台’的管理模型,而'平台’其实是用来处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
那么,平台管理会把科层制全部替代掉吗?
对此,陈春花强调说,其实组织管理的结构是由其业务特征决定的,如果业务特征还依然要求低成本、高品质和非常大规模的产出,那么科层制依然是首选。但如果业务特征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复杂性,就必须选择平台管理。“所以,今天的组织管理,最大的难题是既要求内部稳定性,又必须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你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去做平衡。”
越来越多的个体希望获得有意义的工作,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希望创造出梦想之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打造更具活力的企业。实现这一切,《价值共生》一书站在个体和企业的角度展开思考,并由此得到了答案。
新书发布活动最后,陈春花对职场上的“打工人”“工具人”如何成为“强个体”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一、要刻苦努力;第二、要学会承担责任;第三,养成一个好的自律习惯。
创造价值共生组织形态的企业
从旧发展模式快速迭代到新发展模式的转型期,其间的未知远大于已知,应接不暇的变化挑战着人们的学习力。
在数字化的生存大背景下,大部分企业都展开了数字化组织变革与组织转型,但是,如何真正理解数字化组织的本质,如何理解数字化技术给组织管理带来的新内涵和新改变,成为了我们学习的重要部分。
《价值共生》是陈春花教授通过十年数字化组织管理研究与实践,从个人和企业两个角度,把数字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和个人成长之道拆分为:数字化及其对组织的影响、新个体、新“组织”、新价值、新知识5个部分。帮助人们透彻理解数字时代组织的本质和特点,认识组织的边界和新内涵;深刻理解领先企业如何能在新环境下迅速崛起,帮助企业寻找新价值的来源;通过激发更多创造力,重新构建发挥个体和组织价值的效能,创造价值共生组织形态的企业,唯有如此,企业才能更好适应复杂、不确定的未来。
陈春花教授从个人角度,给身处数字化时代的职场人提供了详细的职业规划解决方案,从工作内容到工作方式上都落脚在通过企业给自我赋能的基点上。通过对数字化时代的管理的解读,让读者认知到数字化时代超级个体所需的基础能力,也充分说明了“个体”对于组织的价值,在数字化时代的组织发展中将成为关键。
同时也从企业管理角度,针对数字化转型的困难,从工作环境、组织、目标3个方向,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管理层需要做好四个改变、对管理层的三个要求、管理者要做好四件事。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把握数字化转变的4个关键节点:从管控到赋能、从科层固化到平台利他、从分工到协同共生、从实现组织目标到兼顾人的意义,促使企业完成数字化过程中的新功能、新结构、新能力、新目标的转变。
除此之外,陈春花教授在《价值共生》一书中,针对数字化时代的管理真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既有最新理论的阐述,让大家对企业组织受到的冲击有新的认识,还依托持续跟踪研究华为、腾讯、海尔、新希望六和等50多家中国优秀企业,提出了切实可执行性的解决方案,是职场人在数字化时代的成长攻略,个体与企业协同共生的实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