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那么多楹联,不能认真看

“长三角水乡古镇,新修古建筑不少,其间楹联文气氤氲,给游人留下了深刻记忆,问题是有些大可商榷。”学长李君,外出游玩归来,与朋友相聚,三杯淡酒下肚,冒出感慨来了。大家愿闻其详。

“有个古镇,可以说有牌坊石桥处,便可见楹联,让人驻足细读,可惜格式的差错率不低哦。”李君打开手机,给大家看:飞纱十里接蒲溪,市声百年唱金鸡。不等我们说话,李君已经侃侃而谈,“这副楹联,上联末字,需用仄声,这是常识,'溪’则是平声字。上下联末字都成了平声,就像人穿了两只一顺的鞋,不舒服!”

楹联又叫对联、对子,是源于骈文和律诗的独立文体,平仄均以《平水韵》为标准,有所谓“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的基本六要素。

李君兴致很高,话语滔滔:“'飞纱十里接蒲溪,市声百年唱金鸡’,这副楹联格律由七言律诗演变而来,在楹联句式中是比较严格一类的,但比起近体诗(格律诗)的格律,又较为宽松,但末字平仄规则不可更改,七言律诗句式楹联不考虑拗格,有三种平仄格式。此联句中的平仄,多有错用,如以楹联作者的起手句式为例,此联格律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正确的格律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他瑕疵还有,这里就不说了。”

李君借着酒劲,晃着手机说:“今天算是切磋,我们对事不对人。”我看了他拍摄的楹联照片,很多是一人撰联,另一人书写,便发表个人观点,意在让李君歇一歇,吃点菜:“水乡古镇在修复过程中,比较在乎营造文化气息,一般都会请书法家题写楹联匾额,内容大多与当地自然景观、乡风民俗、历史掌故有关,操刀撰联的人,传统文化底子参差不齐,有的对楹联格式知其一不知其二,露了破绽,还自以为是。书写者被请来,情面作祟,或是其他原因,让写啥就写啥呗!”

“哪有这样的道理,这岂不毁了自家的清誉。”李君继续对“病联”动刀子,“你们再看这一副,格式对不对?”

这副是这样的:百业荟萃 长街厚德载物,千年风雨 古镇上善若水。这副对联是骈文句式,以四言和六言为主,句中节奏点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平仄相反。骈文句式要求比律诗句式更为宽松,个别节奏点出律情况并不少见,此联为四言和六言的组合,根据结构划分,此联四言节奏点部分为二二式,六言节奏点部分为二二二式。上联节奏点为“业”“萃”“街”“德”“物”;下联节奏点为“年”“雨”“镇”“善”“水”,对应位置应该平仄相反。末字上联为仄,下联为平,是必须要遵守的。

“是不是错得有点离谱。不知书写者为什么能够照写不误。”李君一口气说完,端起酒杯喝了一口,“我真怀念那些功力深厚、行事谨严的书法大家。”闻听此言,大家顿时语塞。

“楹联是我们中国人的填字游戏,是有格式要遵守的,但也有一些特例,比如岳麓书院门口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主要是受骈文影响,末字平起仄落,有典故出处。”李君继续吐槽,“风雨千稔 圮衢逢春发新市,蓬瀛十里 秀水绕郭藏古镇。此联为四七式,四七式对联中的七言部分存在骈文句式、律诗句式、词曲句式三种可能性,以律诗句式为多。根据语感,且将这部分七言以'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律诗句式为例,有三处存在毛病,一是下联末字应为平声,而'镇’是仄声字;二是句中平仄不符,上联'稔’字处应为平声,'衢’字处应为仄声,下联'水’字处应为平声,'古’字处应为平声,'藏’字处可平可仄,楹联仄收遇到尾三仄,平收句遇到尾三平,可从宽。”

“各位再看看这副对子,此联可看作是格式要求最宽泛的古体诗句式,所谓的'古风对’。上联:五百岁桥枕玉斧(仄仄仄平仄仄仄),下联:一千年镇藏金莲(仄平平仄平平平)。近体诗(格律诗)出现后,写古体诗者往往以尾三平或尾三仄来与近体诗区别,楹联古体诗句式亦是如此。古体诗句式仅末字有要求,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因此,此联符合古体诗句式。按照传统格式,右手为上联,左手为下联,但是有些地方的楹联,起手却忽左忽右,若不看匾额的书写方向,再加上没有落款,平仄错乱后,上下联的位置真会把人弄糊涂了。”

其实,这些水乡古镇张罗那些楹联的出发点是好的,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总得有点样子和氛围。不少楹联的内容也是不错的,若能符合格律,那就完美了。古人推敲的认真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谓修旧如旧,是对建筑样式要求,好像也是对楹联格式等文化元素的要求。

算了算了,时间不早了,有人提议:“来,干了最后这一杯!为以后不留下'文化伤疤’的遗憾,我们一起加油!”

栏目主编:孔令君

本文作者:高望楼

文字编辑:陈抒怡

图片编辑:苏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