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徐汇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
徐汇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单位名称 | 批次 | 公布日期 | 所在街道 | 地点 | 年代 | 类别 |
徐光启墓 | 第一批 | 1977.12.7 | 徐家汇街道 | 南丹路光启公园内 | 明 | 古墓葬 |
邹容墓 | 第二批 | 1981.10.22 | 华泾镇 | 华泾路 1000弄西 | 1905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黄母祠 | 第四批 | 1987.11.17 | 长桥街道 | 龙吴路1111号 | 1730 | 古建筑 |
黄道婆墓 | 第四批 | 1987.11.17 | 华泾镇 | 东湾村 | 元代始建现代重建 | 古墓葬 |
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 | 第三批 | 1984.5.4 | 龙华街道 | 龙华烈士陵园内 | 1927-1937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龙华塔寺 | 第一批 | 1977.12.7 | 龙华街道 | 龙华路2853号 | 977 | 古建筑 |
墓前立有石碑、石人、石马、华表、石牌坊等物。石牌坊上正中额题“文武元勋”;右题“熙朝元辅”,左题“王佐儒宗”,正中额下题:“明故大夫太子太保赠少保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文定公墓阙”。石牌坊镌有对联,上联“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下联“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墓前原有石羊、石马、华表、牌坊,到19世纪末已大多损坏,墓地只剩下1.2万平方米。
徐光启明崇祯六年 (1633)在北京去世,次年归葬原籍,择地于上海城山南李纵泾、肇嘉浜等河道汇合处,后来子孙多居于此,遂称徐家汇。墓地有徐光启夫妇和 4个孙子的墓穴,墓前立墓碑。墓地东有碑廊,刻徐光启画像、明人查继佐撰的传记以及徐光启手稿。墓前有徐光启半身花岗石雕像。原墓地占地20亩,共有10个墓穴,葬徐光启及其夫人吴氏,左右是四个孙子夫妇。
在1957年的时候经过了修整,墓前有徐光启的花岗石雕像,东侧是碑廊,有徐光启的画像、手迹和传记石刻12块。“文革”中,原有碑坊、华表文物又遭破坏。1978年,墓地辟为南丹公园。1981年,在园北部建成椭圆形大墓。占地300平方米,高2.2米。墓碑上镌刻着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手书“明徐光启墓”。1982年后进行整修。1983年纪念徐光启逝世350周年,墓地建碑廊,墓前立徐光启塑像,座上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历史学家周谷城题字。墓前小路拓建成150平方米花岗石坟台,新建徐光启半胸一品官服花岗石雕像。左右植有龙柏及常青树。墓东侧建有徐氏手迹碑廊,勒石《几何原本序》、《葩经嫡证序》等部分手迹。碑廊背面石刻是明末清初学者查继佐所撰《徐光启传》及现代著名画家程十发临摹的徐光启画像。墓西侧有石马一尊。墓前左右水泥石凳围绕,遍植树木。(综上所述,现已不见,全部呈现在新建的“南春华堂”纪念馆)。
为纪念徐光启逝世350周年,南丹公园改名光启公园。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徐汇区华泾路1000号。邹容(1885一1905),原名绍陶,字蔚丹,四川巴县冲重庆市巴南区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1902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到上海,著述《革命军》,号召推翻清皇朝,建立共和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
1903年苏报案发生,被租界巡捕房拘捕,后死于狱中,年仅21岁。当时有义士刘三收其遗骸,葬于华泾镇刘宅旁的工地上。1924年,修墓立碑。1981年重建。墓区占地1亩余,坐北朝南,中间是一座高2.4米的塔形墓标,上书“邹容之墓”四宇。墓标后为圆筒状墓,高2.36米,直径2.48米。墓后有章太炎所书“赠大将军巴县邹容墓”墓碑。墓碑后是石屏,东西两边各有一座石亭。东边石亭内矗立着一座高近3米的“赠大将军邹君墓表石刻,由章太炎撰文,于右任丹书。四周遍植松柏,庄严肃穆。
位于徐汇区龙吴路上海植物园内。此地原为上海县喜泰路黄母庙村。元代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去世后,乡人为之营葬并立祠。本祠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为一三间瓦房,前有门厅。祠内原有黄道婆塑像、祭台等,“文化大革命”中被毁。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植物园扩充,该祠被划入园内。1991年改设黄道婆纪念堂,陈列黄道婆画像及有关黄道婆的生平事迹的文献、实物和图照。祠外辟有棉圃,种植棉花,还有长廊、仰黄亭、莲花池、上智舫等。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黄道婆纪念堂"横匾端立门楼,祠前立有大照壁,正厅有黄道婆事迹展览,侧厅陈列黄道婆首创的三锭纺车、木棉揽车及众多图片、史料等。同年12月7日正式开放。园内植桑、麻、棉、竹,以突出纺织主题。后植物园又增建广种木棉的"先棉圃"和瞻仰黄道婆的"仰黄亭"。黄母祠内绿荫环绕,以莲花池为主体,石桥流水,长廊、碑亭贯穿前后景点;高墙浮雕展示黄道婆的光辉业绩。
1987年列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冢四周砌有50厘米高的大理石护圈,中为椭圆形石圈土墓,墓冢前立有一汉白玉墓碑,其正面镌刻有原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魏文伯题写的“元黄道婆墓”的手迹,墓碑背面刻有墓志,墓碑前置有长条形石供桌和石凳。墓的四周植有松柏、黄杨、盘槐、罗汉松等常绿树木,三面围以白色院墙,整个墓地显得简朴、庄重。
1987年被列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
龙华革命烈士陵园(二)无名烈士纪念塑像
1950年4月,在当年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刑场之一,今龙华路2501弄1号,经镇民提供的线索,挖掘出18具完整的遗骸和数具头骨、身骨及肢骨不全的遗骸。有些骨殖上还套着手铐、脚镣。同时,还挖出一些铜元和银角子等烈士遗物。其中有一件尚未腐烂的毛线背心,经多方辨认,认定是“左联”五作家之一冯铿的遗物,从而确认所挖出的是二十四烈士的遗骸。遗骸、遗物分分别安葬和陈列在上海烈士陵园。今已确知姓名的烈士为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女)、龙大道、罗石冰、欧阳立安、恽雨棠、李文(女)、伍仲文(女)、王青士、蔡博真、段楠(阿刚)、彭砚耕、费达夫、刘争、贺治平、汤士伦、汤士佺、李云卿。1981年,上海烈士陵园将二十四烈士殉难处辟为纪念地,占地4亩,同年树立“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碑。碑两侧搭建画廊,陈列21位烈士图照和生平介绍。碑后有一株枯树,树干上弹痕累累。
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和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
“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红一般红。”
龙华革命烈士陵园位于上海市龙华路上,毗邻古刹龙华寺。原为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和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在此被关押和杀害的共产党人和革命义士数以千计。修复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部分遗址和整修就义地等,为革命烈士纪念地予以保护。
6.龙华塔寺
龙华塔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相传是三国东吴(222-265)孙权为孝敬他的母亲而建,故又名报恩塔。赐额"龙华",用藏西竺康居僧会所请得的五色佛舍利。唐末毁于战火,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重建。塔高40.40米,砖木结构,七层八面,每层飞檐高翘,角挂风铃,姿态雄奇,造型美观,玲珑剔透。当年人们登塔远眺,可见黄浦江帆点点,烟波浩渺,江南秀丽景色尽收眼底。正如诗中描写:"登塔遥瞻极浦东,往来舟逐一帆风,饶地多见江村景,近水楼台此不同。"这里风光优美,"秋江塔影"成为龙华八景之一,是旅游者的好去处。
被誉为沪城"宝塔之冠"的龙华塔,与龙华寺相对成立。龙华塔内壁呈方型,底层高大,逐层收缩成密檐。每层四面皆有塔门,逐层转换,塔内楼梯旋转而上,供游人登塔远眺。塔顶饰有七相轮,新铸塔刹重达3.2吨,由复盆、露盘、相轮、浪风索等18个部件组成。塔现楼阁式曲柱重金,飞檐面翘,檐下悬有56个铜铃,风动铃响,姿态雄伟美观。
据《同治上海县志》载:“相传寺塔建于吴赤乌十年,赐额龙华寺。”唐代皮日休《龙华夜泊》诗云:“今市犹存古刹名,草桥霜滑有人行。尚嫌残日清光少,不见波心塔影横。”在唐人诗中已称龙华为古刹,可见其历史悠久。另有一说为五代吴越王钱鏐所建。以后龙华寺历经兴废,今寺系清光绪年间陆续重建,1949年后龙华寺重加整修。龙华寺建筑为宋代的伽蓝七堂制。中轴线上第一进为弥勒殿,供奉慈氏弥勒像一尊。第二进为天王殿,两侧各有4米高的四大天王二尊,正中供奉一尊天冠弥勒像,头戴五佛冠佩璎珞,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内院修行的本相,其背后佛龛中为韦驼。第三进是大雄宝殿,正中供奉毗卢遮那佛像,是报身佛,左右为文殊、普贤,两侧沿壁为二十诸天和十六罗汉,后面为海岛,有观音、善才童子等塑像。第四进为三圣殿,第五进为方丈室,在封闭庭院内,第六进为藏经楼。
东西两侧有钟鼓楼。钟楼三重飞檐,内悬青龙铜钟,钟声悠扬;鼓楼置一直径为1.7米的大鼓。东西偏殿有观音殿,内塑千手观音一尊,高大精致,另有罗汉堂。在三圣殿东有染香楼和牡丹园。与破山禅师齐名的著名画僧竹禅僧在此住过。1953年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复制各殿佛像,重修各殿宇,新建藏经楼等。寺西之桃园于民国17年(1928年)辟为血华公园,后改名为龙华公园,今为龙华烈士陵园的一部分。
-
(2016-04-10 17:16:00)
-
(2016-04-09 18:00:49)
-
(2016-04-08 12:38:43)
-
(2016-04-07 16:01:08)
-
(2016-04-06 15:49:29)
-
(2016-04-05 16:22:06)
-
(2016-04-04 16:03:33)
-
(2016-04-03 16:01:54)
-
(2016-04-02 18:53:38)
-
(2016-04-01 17: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