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游访寺院,惊讶于眼前景象,这首五律毫无雕琢,却耐人寻味

原创 云水 云水心语 前天

盛唐时期文化繁荣,不仅涌现出无数杰出的诗人,而且也有很多域外人士前来拜访学习。而包容的文化、开放的时代,也让佛学传播到大唐,并逐渐本土化,更新建了很多寺庙。

可是凡事都有盛有衰,初唐时社会矛盾比较尖锐,朝廷需要利用佛法化解矛盾,使人们趋于平和安稳。可是由于寺院规模越来越大,信佛参禅者也越来越多,国力无法供养太多的僧侣,也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经济,所以禅宗的发展就受到了限制。

会昌五年,唐武宗下令禁毁佛教,要求长安和洛阳每街只能各留佛寺两所,每寺留僧30人,各郡也只能留存一寺,余皆撤毁,僧尼还被勒令还俗。洛阳的白马寺虽然非常著名,但也受到很大影响,寺中僧人常紧闭山门、困居不出。

张继有一次夜宿白马寺,就曾感慨汉代白马驮经的故事都成为过去,此处只剩下断碑、和残破的古庙,于是就深情地赋诗,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晚唐的另一位诗人也有感而发,写诗纪念,下面介绍的是许浑游访寺院,惊讶于眼前景象,这首五律毫无雕琢,却耐人寻味。

白马寺不出院僧

唐代:许浑 

禅空心已寂,世路任多岐。

到院客长见,闭关人不知。

寺喧听讲绝,厨远送斋迟。

墙外洛阳道,东西无尽时。

许浑是晚唐著名诗人,因为仕途不顺,曾经四处漂泊。他在羁旅途中既感受到各地的风俗人情,也了解各种奇怪现象,并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这首诗就是作者游访白马寺时,感到气氛有点奇怪,于是赋诗留存。

诗的意思是:和尚们四大皆空,内心寂静,不管世事纷纭,都表现得漠不关心。寺院里的游客络绎不绝,僧侣们却都在闭关,无人知晓。寺里一如既往地喧闹,却再也无人前来听讲;厨房太远,斋饭送得太迟。墙外就是通向洛阳的大道,人们东来西往,从未间断。

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是佛教传入中土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寺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藏品,初唐时香火最盛,安史之乱时受到兵火的残损。到了晚唐,虽然进行过修缮,但早已不再有昔日的荣光。

诗人有一次游历到达洛阳,也慕名前来观赏,到处都是游人如织,却不见一个僧侣,也没有以前香火缭绕的盛况,诗人感到非常奇怪,一打听才知道僧侣们被禁止离开禅院。

诗人虽然不是一位虔诚的禅修者,但也喜欢与僧道人士交往,也写过一些禅诗,更同情这些清苦修行的僧侣们。首联就抒写了他们的恬淡生活,“禅空心已寂,世路任多岐。” 一个“任”字,表达出他们远离尘嚣、甘于孤寂的情怀。

接下来则揭示出他们无奈的处境,“到院客长见,闭关人不知。” 还是同样的环境,依然是众多的游客,这里的主人却好像突然失踪,又有几人知晓其中的蹊跷。

颈联转而做了对比,“寺喧听讲绝,厨远送斋迟。” 寺院中过去经常有高僧来此讲座,听者众多,水泄不通;如今讲堂中却冷冷清清,僧侣们都被困在寺院的一角,甚至吃饭时都不可随意走动。“送斋迟”三字,说明他们经常食不果腹,只好忍饥挨饿地度日如年。

诗人一边默默地看着来往穿梭、络绎不停的人群,一边回想着白马寺的盛衰变化,最后又悠悠地吟出最后两句,“墙外洛阳道,东西无尽时。” 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个真理,不管社会怎样変化,人世间的生活总要继续下去。

许浑的这首五律语言朴实,毫无雕琢,作者没有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入手,只是写出自己的感受,凄迷寂寞,悲凉伤感,也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辈。

但作者很快就调整过来,他没有一直纠结于此,而是将视线移出,看看这东西无尽时的人群,他也觉得有些淡然,也象征着诗人希望摆脱这种孤寂的氛围,并以新的姿态迎接明天的朝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