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二年(1797年),旅沪宁波人钱随、费元圭、潘凤古、王秉刚等发起乡人日捐一文的募金倡议,集资购地建置厂屋20多间以寄柩,将多余的30亩地辟为义冢。嘉庆八年建立正殿,祭祀关帝,规模始具,俗称“宁波会馆”。因旧宁波府管辖的会稽山文脉连亘,其主峰上有四个穴,像窗户一样透着光线,被称为“四明山”,“四明”也成了宁波的别称。“宁波会馆”也雅称为“四明公所”。
四明公所 俗称宁波会馆,在今人民路830号。初创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占地30余亩。清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起义期间,房屋毁于战火。后重建,有正殿、后殿、土地祠等。1979年尚存的打唱台和后殿拆卸移建于青浦县淀山湖畔大观园内。现仅存红砖清水墙门坊1座。
清朝末年,列强争霸,国权旁落,公民的正当权利得不到保障。因此,只有靠民间自发结社的组织来维护。四明公所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正式成立宣告着宁波人在这个“十里洋场”站住了脚跟。为什么能立足,靠的是什么?靠的不是别的,是团结的力量、是同乡人共同的力量,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一文善愿及四明公所的成立。
“四明公所血案”与宁波帮崛起
道光二十四年,蓝蔚雯任上海县令,这对旅沪的宁波人来说是一个大好的消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蓝蔚雯是定海人,定海现在属于舟山,但在当时是属于宁波府管辖的区域。因此,从这点来说,蓝蔚雯也是宁波人。有了这层关系后,公所的董事谢心、庄巨、方椿等人乘机呈请县令蓝蔚雯,请求将四明公所划入官图,免去税收。蓝蔚雯这个人很重乡情,在平时公事之余,只要路过四明公所,他都要详细询问一下这里的情况。对于同乡提出的这个要求,他也欣然同意了,并为此撰写了《四明公所义冢碑》文。
哪知好景不长,道光二十九年,四明公所被划入法租界范围。尽管法租界也同意四明公所免交捐税,但对四明公所里修建的坟墓极其反感,认为“这些坟墓是传染疾病的巢穴”,并表示:将不惜任何代价消灭这些坟墓。早在1863年,他们就曾商议在四明公所坟地上修筑马路,只是这个计划后来并没有实施,直到1873年,法租界公董局才正式决定在公所坟地上动工筑路。

然而,这个计划遭到宁波人的反对,他们在给法租界公董局的请愿书中说道:“我们认为,像这样筑路,势必使车马通行于死者之尸骨上,致使亡人的阴灵不得安宁,此乃亵渎之事”,建议修改线路,并表示愿意分担因线路改变而多出的费用。之后,四明公所又请求法租界当局阻止筑路。不料,法租界公董局无视这个要求,说:我们对敬奉祖先的观念自当表示敬意,但不能抛弃欧洲人讲究卫生的习惯!
法租界公董局的态度不仅激怒了在上海的宁波人,也激怒了其他有良知的中国人。他们自发地聚集在四明公所的周围,进行抗议。1874年5月3日,愤怒的人群到法租界路政管理所负责人的住所进行抗议,哪知这个负责人竟然站在楼上,居高临下地向人群开枪,当场打死一人。这使在场的中国人更加愤怒,他们一气之下烧毁了这个负责人的住所。法租界立即出动巡捕镇压,晚上七点,被激怒的人群将法租界公董局团团包围,法租界当局将法舰上的水兵调来镇压,这一天,被打死的有六人,伤者无数,这就是著名的第一次四明公所血案。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及中国人的顽强抗争面前,尽管法租界公董局很不甘心,但最终还是放弃在四明公所墓地上筑路的计划。光绪四年7月17日,在上海法总领事与中方签订的《四明公所公立仪单》上,法方同意:“此后法租界内四明公所房屋冢地,永归宁波董事经管,免其迁移。凡冢地之内,永不得筑路”。这样,第一次四明公所血案总算有了一个结果,四明公所保住了,但墓地的周围筑起了高大的围墙。
宁波人原本以为四明公所可以永远保住了,谁知20年以后,法租界公董局竟背信弃义,撕毁先前签订的协议,借口建造学校和医院,企图占有四明公所地产。光绪二十四年,法国兵舰“侦察”号水兵强行拆毁了四明公所的三面围墙,占领了四明公所,并打死了两名中国人,打伤了多人。这一天,旅沪的30万宁波人群情激奋,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抗怒潮。法租界出动军警进行血腥镇压,他们向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疯狂扫射。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第二次四明公所血案。
1920年前,宁波人依靠团结的力量制止了法租界公董局的企图,而1920年后,宁波人在上海的力量更加强大,他们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罢工、罢市运动。后来,罢工的范围扩大到为上海洋人干活的中国人,就连在外国人家里做保姆的宁波人也纷纷辞职。当时在上海做保姆的,十个中有六七个是宁波人。这些给外国人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英、美等国的领事也纷纷向法租界当局施压,要求停止占领四明公所的行动。在各方的压力下,法租界当局被迫正式承认四明公所归宁波人所有,并发给了地契文书。
1910年宁波旅沪同乡会正式成立,越来越多地承担起维护同乡利益的责任。四明公所的职能也逐渐减少,其职能主要是停柩、运柩以及从事一些救济、施药等公益性服务。
民国11年,公所又设立浦东分所,并在爱来格路(今普安路)建成四明医院,后来发展成上海曙光医院。
1954年,四明公所活动结束。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筑今福建中路至浙江中路段,名中旺街。19世纪50年代筑今四川中路至石潭弄段,名教会大道,又称宽克路;筑今浙江中路以西路段,名爱尔白纳路。同治四年(1865年)筑通全路,以浙江宁波改今名,俗称后马路。东段是老上海钱庄及小型银行主要集中地。
1908年8月(农历)的一天,在离开上海外滩不远宁波路江西路口,开了一家号称“四明商业银行”的银行,四明是宁波的别称,在宁波路上开设为宁波人服务的金融机构似乎顺理成章,但起眼的一是周围地带外商银行和旧式钱庄林立,一家华资银行就显得鹤立鸡群,因为当时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中国新式银行。
宁波路50号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大楼,建于1929年,由通和洋行设计,该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古典主义建筑,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
宁波路52号原广东银行,李锦沛设计,建于1934年,钢筋混凝土结构。简洁装饰艺术风格。建筑平面近似矩形,平屋顶。外墙以浅褐色水泥抹面,立面强调竖向线条。塔楼顶部有折线形窗及几何形装饰。
宁波路276号原钱业大楼,钱庄及小型银行主要集中在宁波路和天津路的东段地区。钱庄早期开设在福建中路邻近南市的地域,后逐步向境内东北方向发展。民国11年(1922年),钱业公会在宁波路隆庆里建立会馆后,宁波路、天津路的大小里弄内陆续开办了许多钱庄及私营银行。如宁波路兴仁里仅100米不到的弄堂内,就有近20家。解放前,整个这一地区,钱庄、银行多达90余家。
宁波路320号五丰钱庄1925.4开业,1952年加入合营。宁波路316号存德钱庄1876年开业,1952年加入合营。
当时周围外商银行和旧式钱庄林立,这家华资银行就显得很出挑。1911年4月,四明银行改组,慈溪人孙衡甫担任总经理,他发现投资房地产不失为稳健的保值、增值手段。之后,四明银行不但投资建造营业用房,还在上海兴建了大批里弄房屋,最多时达1200幢左右。1921年在江西中路北京东路232-240号建起了四明银行大楼,古典主义建筑。由卢镛标工程师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承包,共计建筑费花261600元。大门两侧有塔斯干式花岗石柱,上有外凸曲面门额,其上有带花瓶栏杆的外凸弧形阳台和两侧的爱奥尼克式花岗石柱贯通两层,转角处3层有椭圆形的牛眼窗,转角处顶部原有贯以具巴洛克风格的圆穹顶的亭子一座。
淮海中路425弄四明里,北侧沿路三层公寓楼,底层商店上面住户。进过街楼左侧是四明银行,弄内住宅“非”字布局,东面沿淡水路,西面沿重庆南路,南面是兴安路。
地址 |
里弄 |
结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房屋 |
建筑面积 |
淮海中路425弄 |
四明里 |
砖木三层 |
新式里弄 |
1929年 |
71幢 |
5338平方米 |
典型的新式里弄,单开间联排三层石库门。
愚园路576弄四明别墅
位于镇宁路、乌鲁木齐北路之间。建于民国元年至25年(1912-1936年)。占地0.6公顷,有楼房40幢。弄堂内住宅布局是单列式六排。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愚园路576弄 |
四明别墅 |
新式里弄 |
1912年 |
砖木三层 |
40幢 |
9885平方米 |
与四明里一样新里结构,红砖红瓦四坡屋顶,门前有石台阶,门洞边有水泥的方柱,门上方有三角形石门楣。这里南侧二楼是阳台、铸铁护拦,北侧三层后有露台。
延安中路913弄四明邨 位于延安中路南侧,陕西南路和富民路之间。 四明邨由凯泰建筑事务所黄元吉设计,1928--1932年分三批建造,于1932年竣工。原四明村由三个宁波人合资建造,初名成和村,后来卖给四明银行,为四明银行的高级职员居住。砖木结构,部分砖混结构。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有简化的石库门和较高的院墙,山墙有西式装饰。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面积 |
延安中路913弄 |
四明村 |
石库门里弄 |
1928年 |
混合二.三层 |
118幢 |
29150平方米 |
四明邨总体构成以行列式布局为主,有单开间住宅联成一排,也有以4户双开间的住户联成一排,双开间每户平均面积约为270平方米。建筑为三层和前二后三层的砖木结构.混合结构,双破屋顶住宅。各住户纵向轴线上还是由天井---厅堂---后天井,附房的空间序列构成,但由于设置了车库.卫生间等房间,平面构成比一般后期石库门住宅的双开间住宅复杂,并且由于主房和附房采用了不同的层高,形成了前二后三的错落层结构。
四明里、四明别墅、四明邨都是当时四明银行投资的。四明大楼建于1921年9月总行迁入北京路240号新大厦。楼下营业,二、三楼办公,其余作职工家属宿舍。1933年设立了四明储蓄会。1934年,该行设立了上海西区、城区支行。1936年6月孙衡甫以病为由辞去总经理一职。1936年10月在孔祥熙授意下,中央银行南京分行经理李嘉隆担任了四明总经理,1937年2月财政部税务署署长吴启鼎兼四明董事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总行迁往重庆。留沪银行在日军操纵之下于1943年改组继续经营。战后总行返沪。1947年交通部长俞飞鹏为董事长。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该行,后改组为公私合营银行。1952年人民银行留用楼下作营业部,1958年移交建材局接管后,银行仍留楼下作金银制品厂。二、三两层出租给外单位办公,四、五两层作职工住宅。该处长期为上海建筑材料集团总公司办公地,现为名人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