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松岩飞瀑》
石涛出生于明末,他成年后已经改朝换代,所以画史中把他归入清代画家的行列。石涛在清代画坛是个“独行侠”,他不满足墨守成规的创作方法,一直都在寻找属于自己、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可能跟他曾经出家有关,他很爱思考问题,尤其喜欢思考一些“玄之又玄”的艺术问题。这幅《松岩飞瀑》上方有几行题跋,恰好记录了他在创作中的一点感慨,借机阐述出他的艺术创作观。
在石涛生活的年代,他的画风被归入“野逸派”,说得更直接一点他被排除出“主流画家”的行列。主流画家要像四王那样,集历代名家所长,画宏大祥瑞山水。石涛很不喜欢这样的作品,他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当其他人师法古人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师法造化。
涛首先发问,正统派的名家强调摹古,那么第一位画画的古人他又临摹谁的作品呢?古人既然可以在创作中寻找总结普遍适用的技法,那么当下的人为什么不可以呢?石涛的这两个问题很有意思,他直接把问题写到作品上,估计是受到了什么“刺激”,他要为自己超前的创作意识寻找理论上的支持。
石涛自问自答,他说,那些所谓的“正统派”只学到了古人的皮毛,而没有学到古人的精髓。他们在创作时只知道使用现成的技法,而不知道这些技法为什么要这样运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值得品评。石涛真厉害,发出了挑战宣言。
看这幅《松岩飞瀑》的确有不同前人作品的新意,无论在笔墨处理上还是在构图调整上,都很有石涛自己的风格。他在皴染石块的时候,既有横向的纹理,又有纵向的脉络,横纵交错之间,产生了厚重的肌理感。
石涛画中景这块水中矶石的时候,将牛毛皴与荷叶皴融合在一起,画出水中石块特有的质感。石头本来是坚硬的、棱角分明的,有了流水每日冲刷,会变得圆润许多。要想画出这种形态,没有现成的技法可以参考,只能活学活用,反复尝试。
为了增加作品的逸气,石涛故意在边角处画了一个钓叟。通过人和山的对比,强调了山体的伟岸。画面下方约有三分之一的空间,只有淡墨勾画的水波和一片留白。通过有节奏感、有张力的线条与留白衔接,画出空间的广袤。进一步强调山的高大。
构图,有些时候是一幅作品成败的关键。在近景处,石涛运用了平远法,让空间过渡自然,也让作品有了高古气息。他的一切手段,都是为了创作服务,所以无论他画成什么样子,都很耐看。
石涛是个不走寻常路的画家,这样的画家注定会不凡,也注定会很痛苦。根据画中年款,想到了石涛的一段伤心事。石涛北上京城,想要受到权贵的赏识,结果四王画风占据主流,让他的作品不被重视。画中的钓叟也许就是石涛本人,默默地等待赏识他的人快点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