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医学血液循行的五脏调节理论

摘 要 目的:探讨中医学血液循行的五脏调节理论。方法:运用中医学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进行研究。结论:血液循行是人体重要的生命活动现象。人体由五脏、六腑构成,各脏腑功能的正常,需要相互的功能协调。其中尤以心、肝、脾、肺四脏为主。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由脏腑等组织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脏腑具有各自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物质基础,以五脏为中心进行和维持着整体的生命活动。血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血液循行是人体重要的生命活动现象。脉为血之府,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流注于全身,是其发挥生理功能的前提和条件。因此血液的循行正常与否,决定着生命活动能否正常进行。

血液的正常循行,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是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的协调平衡;其二是脉管的完整通畅;其三是血量的充足和血行环境的温度适宜。这就必须依赖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正常发挥和调节。

1 心主血脉

心居于胸中,心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又称心主血脉。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依赖心脏的搏动而循环不已,故《素问·五藏生成》说:“诸血者,皆属于心。”《诸病源候论》也说:“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循环腑脏。”《读医随笔》说得更为具体:“凡人周身百脉之血,发源于心,亦归宿于心,循环不已。”所以血液循环的动力在于心。

心脏的正常搏动要依靠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使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从而保障血液在全身的正常循行。心脏是血液循行的枢纽,心与脉构成的闭环通路是血液循行的通路。心还参与生血,水谷精微进入心脉,受心阳的温化可以生成血液;心血充养脏腑也可以促进血液的生成,而使血量充盈。可见心在血液的循行中发挥着主宰作用。

2 肺助心行血

肺助心行血功能的结构基础是“肺朝百脉”。朝,即聚会、朝向;百脉,泛指人体全身的经脉(此指血管)。所谓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经过肺的吸清呼浊,气体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至全身的功能。由此可知,一方面许多经脉汇聚到肺,另一方面肺又朝向全身的经脉,使心肺在结构上相互联系。肺助心行血的生理基础是“肺司呼吸”的功能,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机,从而促进血液运行。

肺助心行血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肺有节律的呼吸吐纳,主持呼吸节律,因而在肺中进行清浊之气交换而布散周身的血液,也随着呼吸运动而有节律地在脉中运行,以此参与心率和心律的调控;二是肺使血液保持洁净的状态,使血液自身具备了畅通运行的条件;三是肺通过生成宗气助心行血。心脏搏动是血液循行的基本动力,心搏又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而心气的盛衰与宗气密切相关,宗气影响着心搏的强弱和节律。宗气“贯心脉”而助心行血,正是通过肺朝百脉实现的,故《灵枢·刺节真邪》说:“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四是肺气宣发肃降,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影响血行。故称肺为相傅之官。

3 肝主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

肝的这一功能,古称为“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这一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贮藏血液。是指肝具有贮藏一定血液于肝内及冲脉之中,以供给机体各部生理活动之所需的作用,故肝又有主“血海”之说。二是调节血流量。是指肝脏根据身体的不同生理状态,合理地分配和调节各部位所需血流量的多少。当机体处于安静休息状态时,外周对血液需要量相对减少,相对富余的血液就归藏于肝而蓄以备用;当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血液的需求量相应增加,肝脏在升动之性的配合下,将所贮蓄的血液通过经脉按生理需求将血液输送到相应部位。所以王冰注释《素问·五藏生成》时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应当指出,肝调节血流量是以贮藏血液为前提的,若肝血不足,调节血流量失常,则会导致机体众多部位供血减少,脏腑组织失养而见各种病症;三是防止出血。指肝气能收摄约束血液,防止血液逸出脉外。这是气的固摄作用在肝脏的体现。肝气充足,收摄有力,藏血正常,表现为血行脉内而无出血之患。

此外,肝还具有生血以补充血量的作用,其机理有三:一是肝能疏泄气机,影响脾胃运化,促进血液生成所需的营气和津液的充分化生;二是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可以调济充足的血流量营养与血液生成有关的脏腑,使诸脏腑在生血过程中功能活跃;三是配合肾精化血。因此《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脏能“生血气”。《张氏医通·诸血门》也指出,肾脏藏“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4 脾主化生和统摄血液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这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精微物质的作用。饮食物虽受纳于胃,进行初步消化,通过幽门下输小肠,作进一步精细的消化吸收,但必须依赖脾,才能将饮食物化为精微(营养物质)。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必须依赖脾的运化才能输送至全身。脾吸收精微物质后,一方面上输于心肺,化生为气血,以营养全身;另一方面是通过脾的直接散精,将精微物质布散至脏腑组织而发挥其营养作用。因此,脾的运化功能,能够化生气血,气血充足,一方面保证了脉中血量的充足,另一方面气血充养于脉,保证了脉管的致密完整和滑利。脾还有统摄血液的功能,这是指脾气具有的功能,又称“脾统血”。脾统血的机制,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其次与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相关,因气血充足是血行正常的重要条件之一。脾的统血功能,控制血液使血液在脉管内流行而不致于逸出脉外。

5 肾主藏精充盈血量

肾脏对血液循行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血量的充盈。肾对血液生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肾精生骨髓,骨髓生血。肾中精气充足,则血液化生有源;二是肾精所化生的元气对全身各脏腑功能均有激发和推动作用,间接促进了血的生成。肾精充足,元气旺盛,则血液因之而充盈。

综上可知,血液循行是人体重要的生命活动现象,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是五脏共同调节的结果。心、肺、肝、脾、肾在血液循行中功能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其中尤以心、肝、脾、肺四脏为主。共同维持了血液循行的正常进行,从而维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0)

相关推荐

  • 脏象学说:脾、肝

    脾 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 ...

  • 《中医基础理论》:血液循行与五脏调节

    血液循行与五脏调节 (一)血液循行的过程 中医学认为,血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血在脉中循行,内至五脏,外达皮肉筋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 ...

  • 《中医现代化探索》连载·经筋总论:概念/循行/与五脏关系/功能…

    导读:吕嘉戈老师授权本公众号连载其最新著作<中医现代化探索>一书,欢迎读者朋友们订阅.今天的内容是本书第五章的第5节中的1-6小节.前面的内容请到本公众号话题#<中医现代化探索> ...

  • 足少阴肾经循行、主治和腧穴—中医执业医师二试考点

    2020-10-12 15:50 已经进入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备考期,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奉上"足少阴肾经循行.主治和腧穴-中医执业医师二试考点",相关内容整理如下: 足少阴肾经 ...

  • 天下无疾:十二经脉循行要穴及各部常见病症总结

    无疾把十二经脉循行所过之处及各部常见病症,以文字的形式表述如下,供大家参考. 按照<内经>对经络的记载,虽然经脉的全程像一条入海的河流,一棵繁茂的树木,但最为重要.备受重视的是河流未入海的 ...

  • 十四经络3D动态循行图,配歌诀

    十四经络高清动画循行图终于找全了,融合了3D动态循行图,穴位动画图,而且配上了针灸大成上的穴位歌诀,每个中医爱好者都应该把这些歌诀背下来! 1:任脉 循行: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 ...

  • 十二经脉循行方向和交接的规律

    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 <黄帝内经>中的<灵枢·逆顺肥瘦>有这样一段话,清晰描述了十二经脉在人体循行方向: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 ...

  • 奇经八脉的循行规律及生理功能(1)

     1.督脉 循行部位:起始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之行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上行头顶,下行额部.鼻部.上唇,至上唇系带处. 分支:从腰部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分支: ...

  • 奇经八脉的循行规律及生理功能(2)

    接上篇. 5.阴维脉和阳维脉 循行部位:阴维脉起始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至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和,然后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阳维脉起始于踝下(金 ...

  • 肺经循行路线及歌诀

                             肺经循行路线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