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走路不利索?这里有你需要的治疗小窍门
足跟痛在医学上称之为跟痛症,临床表现为患病足跟骨下方正中处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及压痛,行走中足跟着地时会感觉有石硌或针刺样疼痛,步行或活动一段时间后,症状有所减轻。足部X线侧位片检查多会显示跟骨骨刺。
(网络配图)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疾病,如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及损伤,也可引起足跟部疼痛。病情轻者基本可以正常行走,偶感足跟部有石头硌脚,重者举步维艰,瘸行步态,蹒跚而动,每行一步都有针刺样疼痛。
(网络配图)
足跟痛的患病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疼痛多在活动时加剧,甚至痛得不敢走路。从足跟表面上看,多数患者足部不红肿,也没有骨结构的畸形改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足跟痛,严重者可能会有足跟骨刺。足跟骨刺即足跟骨质增生,它的形成多与足跟长时间的负重和磨损有关。
(网络配图)
这一病症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生率仅次于腰腿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足跟痛由于起病缓慢,病程长,治疗起来短期难求速效。治疗一般以1个月为1个疗程,需1~3个疗程方可见效。临床采用白芷散外用敷贴疗法治疗足跟痛疗效颇佳。
病案举例:吴某,68岁。因右侧足跟绵延疼痛3年,时轻时重,近3个月加重来诊。现病史:足跟部疼痛近3个月,足跟部有针刺感,疼痛不可着地,X线足部侧位片示:右侧跟骨骨刺。处方:川芎、白芷、白芥子各等量。将以上药物混匀研成粉,制成白芷散,置于干燥容器中备用。治疗时取药粉5克,用适量陈醋将药粉揉捏成5分硬币大小、3毫米厚的小药饼,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心,先将患足洗净擦干,将药饼正对足跟压痛点,敷贴于患处,外用胶布固定,保留2天,第3天将药膏取下。1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疼痛及相关诸症消失。8个月后因意外事故造成右足足部骨折,拍足部侧位片后,发现足跟部骨刺消失。随访2年未见复发。
(网络配图)
白芷散中白芷性温,味辛,能走善通,有祛风湿、活血排脓、生肌止痛之功效;白芥子性温,味辛,对皮肤刺激性和穿透性较强,善走善通,具有驱风邪、通经络、消痹痛、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散结消肿之功效;川芎乃血中气药,辛香走窜可行气,活血化瘀以止痛,具有活血行气,化瘀止痛之功。三药合用,相辅相成,共奏祛风行痹、疏经通络、消肿散结、化瘀止痛之功,且经济、方便,利于坚持用药。
本方用药注意:每次换药时,洗净脚,观察足跟,如果没有溃破和皮损再换药。另外,皮肤有过敏史、皮肤溃疡及孕期妇女禁用。
文章选自《医药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