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黄连泻心汤——惊狂,口鼻生疮,牙痛,脱发,青春痘
14惊狂案——刘渡舟医案
某司机患精神分裂症,十多天昼夜不眠,惊惕烦躁,怒目视人。病从气恼而起,气火充斥三焦,大便已六日未解,口中臭秽,舌苔黄厚,脉洪大。服大黄黄连泻心汤一剂,平平无奇;又服一剂后腹痛欲泻;待三剂服尽后,大便泻下较多,烦躁虽有减轻但仍处亢奋状态。于是增加大黄剂量至15克,药后大便畅泻,夹黏滞物甚多,顿时便觉神疲思睡。卧于床上熟睡二天,醒后神志清爽,已复常态。
论:本条虽然有惊惕之虚证,但也是阳狂。惊惕者,胃气上逆,胆木不降而失根也。惊惕者,多为虚证,所以本案虽有惊惕,仍是阳狂,阳气不降之痞热。
论温胆汤之名,因有肺逆之痰涎,又有胆逆之惊惕,所以名温胆汤。又不是胆火虚寒,何来温胆之名,还是有点不懂。治也是降胃,何来温胆之说。
15脱发——刘渡舟医案
于1985年曾治一男性患者,一年前出现零星脱发,多次服用首乌片等养血之品无效,近来病情加重,每日起床后,枕上脱发甚多,心烦特甚,心情急躁易怒,口渴舌红,脉数而有力。刘老诊为心火内盛,遂处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9克,黄连9克,黄芩9克。连服9剂而告愈。[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3):35]
按语:心主血,其华在面,其荣在发,发为血之余。若心火内盛,则因其血热而发不荣,使毛发枯脆脱落。今人多用养血补血之法,其效欠佳。刘渡舟教授常选用本方,令火热一清,则营血自充,其发得荣而自生。《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脉法三十二,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本案数而有力,即是脉数与脉大之阳脉,三黄汤,泻其阳盛之脉。阳热得泄而下降,自不上蒸而脱发。
16口鼻生疮——张从善医案
高某,女,51岁,1985年9月14日初诊。素体阴虚,痰热内蕴,口舌糜烂,每年间断发作数次。近日又复发,口鼻生疮、结痂、流黄涕,伴心烦、寐差,口干舌燥,苔薄黄欠津,脉细滑。证属心火上炎、肺壅温热,治宜清泻上焦郁热,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原方:
大黄3克,黄连3克,黄芩3克。每日一剂,沸水渍5分钟,去渣顿服。
连服4剂即愈。河北中医1986,(4):37]
按语:邪热扰于上焦,上炎口鼻。以本方用麻汤渍服,取其清扬轻淡,以利涤上焦之邪,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也。《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这不是阴虚,就是胃逆而火炎,但治也不是用半夏降胃,而是泻火逆之热。口舌生疮,苔黄欠津,此是黄涩,胃燥而阳盛之象,三黄泻上逆之火热。此有脉滑,也不用陷胸以治痰,泻火则胃降,浊阴自降。
附:肉桂治口疮医案
明时,有一人患口疮久治不愈,召泗洲名医刘顺前往疗之。刘削肉桂一片令含之。其人面露难色,因口疮多属热症,肉桂乃热药也,无异于火上加油。刘顺说:口疮久不愈,因服清凉之药过多也,非此肉桂不痊,如其言果愈。(《泗洲志》)
按:前案“目眶红肿溃烂”,前医多用凉药,然其“不能疗”。断为“进凉药多矣”,故用大热之剂收效。本案“口疮久治不愈”,断为“因服清凉之药过多”所致,纠偏辨误,非用肉桂“不痊”,张景岳“探病法”曾说“正治不效宜反治”,正此意也。此二案即或在今日,其辩证犹有借鉴意义。《拍案称奇》
17牙痛案——刘渡舟医案
吕某,男,54岁。与妻子争吵之后,火气上攻,牙痛腮肿,吟痛之声闻于房外。视其牙龈红肿,舌质红而苔黄,脉弦大有力。询知大便已二天未解。方:大黄9克黄连9克黄苓9克,沸水泡服,一剂后大便日泄4次,牙痛立释。《临证指南》
论:舌红为火,苔黄胃燥,脉弦大有力,弦为木郁,大而有力,此不为虚,三黄泻火则已。
18脱发案——刘渡舟医案
余某,男,42岁。患脂溢性脱发,每日晨起枕头旁落发成片,用梳子梳头时头发脱落更多,头顶部毛发稀疏见秃,头皮瘙痒难忍,以手指揩而嗅之,有一股难闻的臭味。舌质红绛,脉数。辨为心火上炎,血不荣发。大黄6克黄连6克 黄芩6克三剂。
服药后小便色黄如柏汁,大便泻利,热从二便而去,从此头皮痒止而发不再落。
解说:发为血之余,而心主于血。心火内盛则血热,血热则不能荣于毛发,发根不固所以脱落。用三黄泻心汤泻心火而凉血,所以能坚固毛发,这也是不治而治的一种体现。《临证指南》
论:舌质红,脉数,此为火热之象。三黄汤,泻火降逆。
19痤疮(青春豆)
邻女王某,21岁,未婚。额颊、耳后痤疮彼伏此起,外敷内治终不见愈,痤呈结节状,黄豆大许,色红光亮,挤压有稠脓样物,微感痛痒,有已愈留下瘢痕者,有暗红疙瘩将愈者。舌尖红赤,苔薄白。询知月经周期准,经量多,经前痤疮益盛。胃纳佳,口干口苦,不思饮而思冷,小便短黄,大便不干,日一行。手足心热,时头痛心烦,若日光照晒,则暴露皮肤色红发热。诊其脉,沉滑略数,腹壁厚实无压痛。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见湿,乃生痱汗当风,寒薄为(查皮),郁乃痤。”言痤疮由风寒湿乘汗出而入,郁遏皮肤而成。余以为内无热则痤难成,廿岁男女,血气方刚,喜食辛辣厚味,致阳明多气多血之腑火热益盛,水谷之海挑腾,与人侵邪毒蕴结肌肤而为痤,今人美其名日青春痘也。生于嘴腹等隐蔽处者,以其痛痒不剧,尚可姑息,然长于颜面,对花季男女,无异于毁容,是可忍,孰不可忍。故不惜花费,不惧苦口,恳请为治。观其胃纳亢,小溲黄,口苦思冷,五心烦热,皆阳明热盛之候,故宜清之泄之。拟:
大黄10g 黄连6g 黄芩10g 甘草6g 五剂沸水浸渍10分,分两次服,一日一剂。并嘱节晚餐,忌食辛辣厚味。
二诊;痤疮未再新起,口苦思冷等症亦减,原方更进五剂。
三诊:偶见小米大小之痤,未几即愈。头痛烦热止,经量亦减,嘱每周一剂,以防再发。《伤寒论方医案选编》(本案不是出于此书,记错了)
论:本案手足心热,此是胃热之象。《素灵微蕴》卷二,问法解,掌中热者,腹中热。《金匮》卷七,虚劳十一,手足烦热者,小建中汤主之。此是手三阳经,足三阴经,陷而不升,故手足烦热。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