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离开的第一天:14亿被喂饱的中国人,都在“好好吃饭”……

霍金去世了,但我不懂宇宙;

金庸去世了,但我不看武侠;

可是我知道,再笨的人,也要吃饭。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袁老还是走了。

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虽然得知消息已近一天,但是很多人和我一样,至今仍被笼罩在这份巨大的震惊和悲痛中。

全网各大平台上,官方和民间祭奠袁老的文章和视频数不胜数;

在袁老去世的湖南湘雅医院门口,自发前来送行的人群挤满街头……

有人不理解:

一位91岁老人的离去,为何能引发如此隆重的举国哀悼?

这是因为,正是有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几代人的终生奋斗,现在的14亿中国国民,才能有饭吃,才能吃饱饭;中国才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21%的人口。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救命”的大恩德。

现在在看这篇文章的人,大多不曾经历过饥荒年代,不曾感受过饥饿所带来的绝望,更没有见过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

但是这些,袁隆平都亲身体验过。

1930年,袁隆平出生。

十几岁时,仍处于日寇入侵下的中华大地,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饥荒。全国各地饿死的人口多达千万之巨。

少年时代袁隆平(左)

而在袁隆平年近而立之时,新中国又遭遇了建国后的最大粮荒——“三年自然灾害”。

亲眼目睹饥荒危害的他深受触动,毅然决定抛下手头红薯、西红柿育种栽培的工作,投身到当时国际上尚处一片空白的杂交水稻研究。

此时的袁隆平,是中国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拥有一份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体面稳定的工作。

可是他说:“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

为了让大家“有饭吃”,袁隆平放下一切,从头开始。

1964年,袁隆平在稻田中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人工授粉后结出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稻种。

1966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推翻了此前在国际上被奉为经典的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

1972年,杂交稻正式被列为中国科研重点项目。

1973年,袁隆平团队培育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将产量从亩产300公斤提高到亩产500公斤。

1997年,袁隆平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并在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

直到2020年,袁隆平团队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平均亩产达到1530.76公斤(3061.52斤),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一亩田,一年的产量突破3000斤,这是什么概念?

在古代中国,一个所谓风调雨顺的“丰年”,每亩地的产量也不过是200—300斤。

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40多年的努力,将这个数字提升了10—15倍。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约7000万人口。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超级人口大国。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度来说,粮食就是命,更多的粮食,就能救更多的命。

袁隆平,就是那个救命的人。

2019年,央视《面对面》节目组对袁隆平做了一次专访。采访中,袁隆平又回忆起年轻时经历饥荒的惨痛场景。

主持人问他:“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老爷子长舒一口气,随后又坚定认真地重复两遍:

“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如今再回顾,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更让我感到触动的是,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不仅让中国不再受饥荒之苦,更在拯救全世界饥饿的人民。

袁隆平曾经说过:

我一直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截至2003年,全球20%的水稻就都采用袁隆平的杂交技术;

而时至今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很多人可能都觉得,一个荣誉满身、造福全人类的袁隆平,该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伟人”;

但他自己却说:我就是一个种了一辈子水稻的农民。

有人估算,“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价值高达千亿,可袁隆平本人仍穿着几十块一件的衬衣,戴十块钱一条的领带。

“我是'精神首富’,不愁钱,但是过不了奢侈的生活。”

生活中的袁隆平,更是一个接地气的普通人。

他喜欢美食,年轻时还是个运动健将;

他经常喊人陪他打麻将,因为这样可以预防“老年痴呆”;

老爷子对自己的外貌相当“自信”,时常调侃自己是个“handsome”的帅哥。

对了,长达91年的人生中,袁隆平还有一个始终坚持如一的爱好——下田

就在今年年初,袁隆平仍在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3月10日,袁隆平在基地不慎摔倒,被送往医院治疗。

而就在袁隆平去世的11天前,袁隆平团队的“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刚刚在三亚完成验收,平均亩产高达1004.83公斤。

有人曾问他,90岁了,都这个年纪了,您现在最在意的是什么?

袁隆平的回答就五个字:关心杂交稻。

他把一辈子都献给了土地,献给了杂交水稻。

出于对袁隆平的尊重和喜爱,网上一直有两个相当善意的关于袁隆平的“段子”。

一个是“只有袁爷爷才能说我胖,因为我确实吃了他家的大米”;另一个则是那个相当出名的表情包——“都怪我让你们吃得太饱了”。

这个火出圈的表情包,袁隆平自己也看到过。他当时笑得很轻松,但是回应得很认真:

你们年轻人不知道,没饭吃真难受啊,饿死人啊……

是啊,没饭吃,会饿死人的。

幸运的是,时至今日,14亿人中国人再也不用担心会重回饿死人的年代。真的是袁隆平,让我们“吃得太饱”。

今天是他离开的第一天。

我想,我们从今天起节约粮食,好好吃饭,就是对他最好的悼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