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郭村:名人荟萃上郭村
走进上郭村:名人荟萃上郭村
上郭村位于灵洞乡政府驻地南偏东5000米。村民委员会驻上郭得名。自然村中世居郭姓,元至正三年(1343)由板桥迁入。形成聚落后以金华江流向和姓氏分上、下两村,本村居上故名上郭。地处丘陵,区域面积为1.73平方公里。耕地834.57亩。有8个村民小组,319户,861人。村民以种植水稻和花卉苗木为主,并有部分去工厂务工。红狮水泥公司建在本村。村中有郭氏宗祠和东门、义门、西门等古建筑。
据《灵湖郭氏宗谱》记载,上郭郭氏系唐代汾阳王郭子仪后裔,祖籍山西汾阳, 郭根,字均深,宋南渡后由安徽歙州迁浙江兰溪紫岩乡灵湖(今板桥),后代分迁平园、上郭、下郭等地。1448年(明正统十三年)兰溪上郭郭氏的第三个儿子郭萼,字淳三,为广东道监察御史,从上郭迁住白竹比邻,为郭店郭氏始祖。
“好古而不戾,俗尚贤而不弃,禺知者谓之好古之君子,不知者亦曰博学而工书于戏今。”家谱第三卷中,古人先辈对郭子仪的评价也恰恰印证了郭氏的家风“忠贞、智勇、宽仁、豁达”。
郭氏的祖先对历史、文化、生产的重视,崇尚知识,耕作之余,吟诗作画,使他们确立了“勤耕保财力、尚读促才力”的理念和勤俭持家、耕读传家的生活方式。经过20余代人的努力,不但创造了物质财富,也营造了村里的文化氛围。郭氏的后人恪守遗训,秉承勤学苦读之风,尊师重教,代代传承。因此,村里出了很多读书人,这些读书人通过科举或踏上了仕途或成为儒商。
郭氏家族中非常重视男子要勤奋上进、考取功名。在过去,家长是很有权威的,如果父亲不求上进,不爱读书,自然就没有好的家风。
杜汝霖(约1040~1100),字仁翁,紫岩乡上郭村杜宅人。从安定胡瑗学,善古文,开县域北宋理学研究之先。孙陵,克传家学,有子五:伯高、仲高、叔高、季高、幼高,皆博学能文,时人称“杜氏五高”,亦称“金华五高”。伯高名旟,登东莱吕祖谦门,陆游、陈傅良、叶适、陈亮咸称其文;南宋淳熙至开禧年间,两以贤良方正荐而不赴。仲高名旃,曾占湖漕举首,从辛弃疾游,著有《杜诗发微》、《癖斋集》。叔高名斿,曾问道于朱熹、辛弃疾诸人,朱熹时遗书启迪;陈亮称其诗如干戈森立,有吞虎食牛之气,而左右发春妍以辉映。季高名旞,与何基友善。幼高名旝,文与旞齐名。旃子去轻、 子去伪、斿子去非、旝子去华,皆有文名。去伪子濬之,以《春秋》领乡贡。元吴师道称:自汝霖至濬之六世,仕虽不显,而文彩声华联袭不坠,亦吾乡罕有也。
郭仲南(1406~1462)名晃,号复初,以字行,上郭村人。正统四年(1439)进士。仕至南京刑部员外郎。赐勒出使安南(今越南),恪己事国,不辱命却馈金。著有《复初子稿》、《省齐集》若干卷。
郭仲曦(1408~?) 名晔,以字行,紫岩乡上郭村人。宣德十二年(1436)举贤良方正。授南京都察院照磨。正统初改北京刑部照磨。十年满,升广东道监察御史。值有北警,奉勅巡视蓟州。景泰
元年(1450)奉守备易州,举贤任能,凡军民利病,城池可否,知无不言。前后30余奏,多所禆益。著有《东郊草堂集》。
郭仲初(1426~1470),名晃,号复斋,以字行。上郭村人。景泰元年(1450)乡荐,会试不第,困居京邑者5年。天顺五年(1461),授南京、贵州道御史,补云南道御史。托疾乞归。精楷书,善诗文,为时所称。